華文網

你記憶中的學校生活除了成排的桌椅還剩下什麼?

一位負責教師在職培訓的老師,曾讓她的教師“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幻想活動”。她關上燈,讓這些“學生”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並把記憶中的印象畫出來。

結果,這些“學生”所畫出的教室情境基本一樣:課桌都是單排或雙排,

而且不能移動;有些嚴格的小學,教室裡的桌椅甚至被釘死在地板上。

隨後,當讓這些“學生”把學習生活,分別用積極和消極的詞彙寫到黑板上時,結果消極的詞彙都與學習無關,主要是關於紀律、行為、懲罰、成績和測驗等,

比如,坐直了、不要說話、出去罰站等。

而積極的詞彙主要和離開學校有關,比如休息、午飯、放假、與朋友玩等,還是與學習無關。

其實,這就是我們每名父母學校生活的記憶,這也是當今教育的真實反映。然而,時代雖然發展了,我們的孩子還在過著這樣的生活。

在教育改革和功利心的驅使下,孩子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難,作業量越來越大,課外輔導時間越來越長,孩子每日在分數和排名中艱難度日。

雖然,沒有人懷疑孩子之間的差異,但卻沒人願意冒分數下降的風險去嘗試教學改革。

老師在課堂上一成不變地講著,父母陪送孩子一成不變地學著,結果孩子們成為了父母和老師的提線木偶而失去了學習的自由和快樂。

一位照顧情緒障礙和神經損傷學生的老師,發現不同的學生學習風格不同。

比如,學習數學,有的學生先理解概念,再去做題;有的學生要先死記硬背公式,做50次練習後,才開始理解概念;而有的學生,則每天把課本丟在地上……

她把這些學習視覺學習者、聽覺學習者、動覺學習者等不同類型,

並有針對性教學。

有一個學生特別喜歡恐龍,為了讓他學習除法,這位老師把問題寫在恐龍圖案背面。

其實,每名老師或家長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兒童之間的不同。然而,如果缺乏對於兒童發自內心的關愛和信任,就只會把他們變成學習的機器。

人本主義心理學奠基人,羅傑斯在總結這位老師開創性的教學時,認為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一切都源自一種氛圍:對學生不做價值判斷的關懷、激發應變能力以及對學生的信任。

如果我們的孩子還置身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桎梏下,他們也將同我們過去的經歷一樣,成為學習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