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曾經擁有出入印度洋的出海口並控制麻六甲海峽?

現在的中國,雖然在太平洋西岸,有著18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然而,中國的出海權卻是受到限制的,無論是進出太平洋,還是經南海麻六甲海峽進出印度洋,都幾乎要經過別國的海域,

特別是在個別國家的干擾之下,中國遠洋運輸有可能受到限制,所以,中國為了遠洋運輸的安全,現在租借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然後經巴基斯坦全境過到達新疆,但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還必須看別國的眼色,何況還有時間的限制,目前簽訂租借的時間僅為43年,遠沒有自己擁有印度洋出海口方便。所以,有人說中國如果在印度洋擁有自己的出海口該有多好。

​然而,絕大部分中國人或許不知道的是,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曾經擁有過印度洋的出海口,並且擁有時間長達200年之久,特別是還一度控制了麻六甲海峽,可惜的是,這個王朝竟然不知道珍惜,最終還是丟掉了這個好不容易獲得的中國在印度洋唯一的出海口,
導致了今天的中國在出海權方面受阻,尤其是出入印度洋這樣的黃金海口。這是哪個王朝呢?這個王朝就是開創全世界首個全球海洋探險的朝代明朝。

那是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的西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沐英出擊雲南擊敗蒙古殘餘勢力後,沐英被封作黔國公世鎮雲南。同時明朝廷在雲南週邊以西以南設立了六個宣慰司,即孟養宣慰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

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宣慰司(即緬甸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宣慰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宣慰司(轄境相當於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老撾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撾境內)。
實際上這六個宣慰司管轄的地方包括了現在的緬甸全境和老撾、泰國部分地區,這塊地方應該說是中國夢寐以求的印度洋最佳出海口,因為這個地方不但氣候條件好,既溫暖又濕潤,平原廣布,中國將擁有一塊超大的糧食生產基地,而且水資源相當豐富,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兩條黃金水道, 尤其是薩爾溫江,它的上游就是中國著名的大河怒江,著名的“三江並流”之一,
距離瀾滄江、長江相當近,如果加以維護疏通,並通過運河將三江連起來,甚至可以連接珠江,那中國的黃金水道可以從上海、廣州等地直達印度洋,這樣的藍圖或許還真可以構想,尤其是中國遠洋運輸從此不需要看別人的眼色,真是絕妙之地。為什麼中國對全世界的河流都稱河,唯獨對緬甸的這兩條河流稱江,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緬甸曾經是中國的領土。

所以,中國如果真擁有這塊地區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來說或許遠遠大於歷史上各王朝對其他地區的開疆擴土,如果自明朝以來,中國真正控制了這塊地區,成為中國固有領土,保住這個進出印度洋的唯一出海口,那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將堪比唐漢,那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應該不遜色於歷史上的任何帝王,朱元璋那也將毫無爭議地列入中國封建時代的五大帝王序列。可惜的,後來的明朝竟然將好不容易獲得的印度洋出海口輕易丟失了,導致了今天的中國不但在印度洋,即使面對太平洋,那也幾乎說是沒有真正的出海口,這種尷尬確實令國人不是滋味。

為什麼明朝會將好不容易獲得的印度洋出海口會得而復失呢?其實,從朱元璋時期的西元1381年算起,明朝擁有這片地區長達200年,直到明神宗萬曆年間,盱緬甸的東籲王朝強盛起來,四處征戰擴張,兼併了現在緬甸的大部分地區,但依然還是臣屬於明朝,到了1581年,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裡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使用武力向北擴張,並且與明朝公開翻臉。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甯(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政府迅速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綎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嶽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佈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籲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岳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朝。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腐朽不堪,一方面是內部矛盾重重,各地起義蜂擁而起;另一方面應東部屬國朝鮮的請求護日援朝需要用兵;三方面北方的後金政權已經崛起,正在威脅明朝北方的邊境;四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雖然明朝重視海洋權益,重視對海洋權益的拓展,能夠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明朝的統治者總體上還依然對於出海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所以,在多次大敗東籲王朝的大好形勢下,竟然不知道乘勝追擊,恢復明朝在緬甸等地的統治,竟然承認了東籲王朝在緬甸的合法地位,最終失去了這個好不容易得來的出海口。

其實,明朝失去緬甸這個印度洋出海口從朱元璋時期就開始埋下,如果當初朱元璋在緬甸一帶設置六大宣慰司時就加強管理,進行有效的控制,並且積極發展經濟,建立有效的交通運輸通道,開通從印度洋進入中國內地的貿易港口,那好不容易得到的緬甸出海口又怎麼可能會它失去呢?

可惜的是,明朝的歷代統治者包括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內並沒有意識到這塊土地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最終終於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這個印度洋出海口,導致了中國現在沒有真正出海口的尷尬。或許正是因為明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緬甸的重要性,最終導致了在緬甸這裡亡國。原來,於1661年,清軍南下,三路攻入雲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 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於8月12日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朱由榔侍從近衛,活捉永曆帝朱由榔,然後將其獻給吳三桂,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明朝正式滅亡。

當然,明朝之後是清朝,即使明朝不失去進出印度洋的緬甸海口,清朝是否會守住這個出入印度洋的唯一出海口那也是一個未知數,畢竟,在中國的東北,當年進出太平洋那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現在卻看不到海了。

所以,中國如果真擁有這塊地區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來說或許遠遠大於歷史上各王朝對其他地區的開疆擴土,如果自明朝以來,中國真正控制了這塊地區,成為中國固有領土,保住這個進出印度洋的唯一出海口,那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將堪比唐漢,那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應該不遜色於歷史上的任何帝王,朱元璋那也將毫無爭議地列入中國封建時代的五大帝王序列。可惜的,後來的明朝竟然將好不容易獲得的印度洋出海口輕易丟失了,導致了今天的中國不但在印度洋,即使面對太平洋,那也幾乎說是沒有真正的出海口,這種尷尬確實令國人不是滋味。

為什麼明朝會將好不容易獲得的印度洋出海口會得而復失呢?其實,從朱元璋時期的西元1381年算起,明朝擁有這片地區長達200年,直到明神宗萬曆年間,盱緬甸的東籲王朝強盛起來,四處征戰擴張,兼併了現在緬甸的大部分地區,但依然還是臣屬於明朝,到了1581年,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裡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使用武力向北擴張,並且與明朝公開翻臉。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甯(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政府迅速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而劉綎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岳鳳。嶽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佈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籲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岳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朝。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腐朽不堪,一方面是內部矛盾重重,各地起義蜂擁而起;另一方面應東部屬國朝鮮的請求護日援朝需要用兵;三方面北方的後金政權已經崛起,正在威脅明朝北方的邊境;四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雖然明朝重視海洋權益,重視對海洋權益的拓展,能夠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明朝的統治者總體上還依然對於出海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所以,在多次大敗東籲王朝的大好形勢下,竟然不知道乘勝追擊,恢復明朝在緬甸等地的統治,竟然承認了東籲王朝在緬甸的合法地位,最終失去了這個好不容易得來的出海口。

其實,明朝失去緬甸這個印度洋出海口從朱元璋時期就開始埋下,如果當初朱元璋在緬甸一帶設置六大宣慰司時就加強管理,進行有效的控制,並且積極發展經濟,建立有效的交通運輸通道,開通從印度洋進入中國內地的貿易港口,那好不容易得到的緬甸出海口又怎麼可能會它失去呢?

可惜的是,明朝的歷代統治者包括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內並沒有意識到這塊土地對於中國的重要性,最終終於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這個印度洋出海口,導致了中國現在沒有真正出海口的尷尬。或許正是因為明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緬甸的重要性,最終導致了在緬甸這裡亡國。原來,於1661年,清軍南下,三路攻入雲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 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於8月12日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朱由榔侍從近衛,活捉永曆帝朱由榔,然後將其獻給吳三桂,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明朝正式滅亡。

當然,明朝之後是清朝,即使明朝不失去進出印度洋的緬甸海口,清朝是否會守住這個出入印度洋的唯一出海口那也是一個未知數,畢竟,在中國的東北,當年進出太平洋那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現在卻看不到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