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表俠玩表:告訴你我們為什麼買表?

好多朋友問我,你為什麼買表?我說“喜歡”。

他們問你為什麼“喜歡”?我想了很久,也觀察對比許多表友,然後有了今天自己的答案。

Part 1:這是審美的需要

“審美需求與自身愛好決定了我們玩表”

我們為什麼買表”?我以為比起腕表的品牌、尊貴感、歷史、文化或複雜工藝等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更為基礎和關鍵的原因,應該是一個人對“審美”的需要和自身的愛好。

每個人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溫飽需求之後,都會轉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

房祖名去吸食毒☆禁☆品,而我選擇追求美感。

對“美感”的追求應該存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吃一頓色香味俱全的晚餐是一種美感,喝一瓶好酒喝一杯好咖啡是一種美感,住漂亮的酒店是一種美感,把自己家打扮得漂亮而舒適是一種美感,一場好的旅行是一種美感,穿合體又好看的衣服是一種美感,欣賞一幅畫、一個精美的瓷器是一種美感,矚目漂亮女生也是美感……生活中的滿足感大多應該源自美感,

而我買表同樣是基於這種審美的需要。手錶雖然小,但是方寸之間值得玩味的東西太多,於我而言是個太好的玩具。

Part 2:為什麼是手錶,而非其他?

比如汽車遊艇飛機,比如傢俱瓷器古玩,比如名畫雕塑玉器……

我是這樣理解:

瓷器和傢俱,名畫和雕塑……從審美出發的確可以找到很多優秀的作品,我也都喜歡。去世界各地旅行,最喜歡的項目之一就是去各大小博物館美術館,

但是只是看看,買不起。瓷器玉器名畫雕塑古玩買不起,傢俱和攝影作品我倒是買了一些,但是與腕表相比,它們很難攜帶,又沒有一個靠譜的“價格參數”,而腕表在這一點上好很多。大多數腕表在二手市場中有著相對清晰的價格標準,根據“行情價”和歷史成交價記錄,我們能夠大致判斷出每個品牌每一款的大致價格區間;而汽車和私人飛機呢,
除去極個別的古董級,其實它們都更像是“工具”,而非“玩具”,帶來的審美快感很少。遊艇尤其是帆船是好玩的玩具,但是受地理和季節限制太多……

更為重要的是,古玩、玉器、名畫、雕塑、瓷器、傢俱、遊艇、飛機、名車等等都不方便隨身攜帶,存放需要大量空間……相比之下,不花太多冤枉錢、很容易存放、一年365天乘以24小時可以隨時欣賞隨身攜帶的,腕表是極好的選擇,很現實的選擇。

Part 3:幾個典型站不住腳的買表原因

“為炫耀,為保值,為身份的象徵……”

這些都是我聽說過的、並且是站不住腳的理由!

如果為炫耀,買表真是極蠢笨的選擇!那麼小的腕表戴在手上,很多時候還藏在袖子裡,能被人看見的機會太少!看見了如果不認識,還是不會有人崇拜羡慕。看見了並且認識你的表的人,很可能戴著比你更名貴的表。這是事實,不用爭辯的事實。所以假如為炫耀,我勸你去買名車,效果好太多啦。表本來就是用來看的,我花那麼大價錢買表,當然是給自己看,才不給別人看呢!

第二種說法是“為保值”。我明白地和你說:買表為了保值投資基本是不可能的。除去一些古董級別的頂級腕表,真正能保值的腕表是很少的,很多所謂的腕表收藏價值都是炒作起來的。況且近些年二手腕表流通市場並不景氣,很多人花高價購表,最後都砸在自己手裡。我以前也專門寫文章談論過這個,我可以打包票地告訴你:

1. 你聽到的那些關於某塊表多少年漲了多少倍的故事大多是真的,但是絕對不會發生在你頭上;

2. 你今天去買表,不管買什麼牌子什麼價錢的表,其“投資回報率”都低於銀行活期,更多時候,其實是小虧當賺,表貶值速率比汽車是低多了;

3. 這方面唯一的好消息是,高端腕表年年漲價,早買幾年應該可以省點銀子。

另一類典型消費是“為身份的象徵”。因為還不能真正懂得欣賞美和享受生活,我們中國人在各個消費領域,常常都是在購買“符號”。在我所接觸的富人圈、表圈中,有很多人都是這樣,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去買表和買其他“奢侈品”。但是買的只是符號,比如當年都要買LV,然後都要買限量LV,然後BV,然後香奈兒2.55,然後限量版2.55,然後愛馬仕,然後鉑金包,然後限量鉑金包……買之前渴望的是“擁有”,以為“擁有”就等於自己怎樣怎樣了,買到手之後,發現“擁有”的快感急劇下降,其他方面也沒得到更多滿足(不知道好在哪裡,體會不出),於是又開始轉而尋找下一個新的符號……花下大量金錢,但這種快感總是不能長久,這是國人非常典型和普遍的消費心理與狀態,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方方面面都是這樣,刷積分刷排名刷江湖地位,唯獨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審美需求(因為沒有這種需求)。可憐。

在玩表領域不少朋友也是這樣,本身不懂表的樂趣,因此也沒有在發自內心愛表的情況下買表,而是聽人評說買符號,買機械表瑞士表,然後買浪琴豪雅,然後買自產機芯,然後買十大名表、買各種排名第一、買第一品牌百達翡麗、買限量、買萬年曆、買琺瑯、買獨立製表人……只是買符號的話,花再多錢,擁有的快感永遠維持不了太久。

Part 4:為什麼有些表那麼貴?

“站不住腳的理由和站得住腳的理由”

首先說幾個慣常的錯誤認識。

有人說因為表是貴金屬做的,是鑽石鑲嵌的,所以貴。但其實不然,加工、鍛造和加工者的工錢可能都比原材料貴,手錶錶殼只是18K金並且是空心的、滿天星鑲的鑽都是碎鑽,其實原料未必值太多錢,其中的設計、工藝會更值錢。

有人說腕表“限量”所以貴,我只想說“人為的限量等於耍流氓”:只要廠商具備生產能力卻不製作那就是耍流氓,製作價值並不會因限量而提升。只是某些手錶,存世數量少,想要的人多,價格就會上去,沒有那麼多人想要,限量也沒法升值。如果你看到某塊表限量,賣完了或者不生產了,不要急著追,而是在心裡默默想一下,它帶來的審美玩味對你而言是唯一的嗎,還是有其他可以替代?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大量替代物存在的。假如你聽見限量就眼睛發亮聽見唯一就血壓上升,那麼我張帆明天去做(其實就是在市場上訂購一堆零件然後請人組裝罷了)一塊天下限量一塊的手錶,是不是就可以當作“獨立製錶人限量一枚”賣個天價給你?當然不是,因為這東西雖然“天下唯一”,但是它的設計、審美、工藝完全都是大量複製級別的。真正的限量是指那些完全不可複製的稀有性,即使是這樣,我們看到古董級的二手市場,那些珍稀精美的腕表,遇到不好的年份價格也掉得很厲害。

還有人說“手工打造”值錢。作為典型的“唯結果論者”,我並不認同“手工論”。

現代化的機械加工工藝,比如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密度肯定比任何時代的手工更加出色。問題出在現代化規模化的生產,在腕表加工的某些細節,機器無法代替手工完成的細節,大規模加工的手錶會放棄或者減少手工加工的程度,以提高產能,這就像定制西裝和買成衣西裝的區別。今天的腕表工業普遍是用各種通用配件來組合出最終成品,而不是為追求原本該有的終極審美去選擇和製作每一個部件,犧牲了在各種細節上對審美的極致追求,好處是規模化和高效率的生產。從審美的角度,這是規模化的錯,不是機器加工能力的錯。

手工和機器做結果是一樣的,而相比之下,我寧肯相信機器。比如零件的切割、組裝、鍛造,比如錶盤和錶殼的刻花之類……而手工做得到而機器做不到的東西之所以貴,也不該是因為工人(尤其是瑞士工人)的工資高導致,而是因為手工做出來的那些精美絕倫的結果才對,比如機芯細節的打磨,比如高複雜腕表機芯的調校。

細節決定成敗,結果唯一重要。

舉個例子:不知道佩戴過小尺寸機械腕表的人是否有過類似困擾——上鏈的把頭會出現拔不出、咯手等各種情況,我手裡有一塊寶璣早年的3210,表徑只有31.5毫米,小小的把頭,厚度、高度、形狀都很合理,拔出來按進去非常趁手容易,上鏈相當舒服,手感完美,比今天市面上類似小表徑的把頭都要舒服。為什麼?因為那個年代做表的師傅不是拿CAD做設計,而是用他的審美和經驗做設計的,即使這樣的小細節,在他們的頭腦裡做成這樣也是必需。做整塊手錶,那個年代的手工藝人對待每一塊表每一個細節都是用這種態度來思考,為的是客人覺得舒服、耐用、好看。這樣子的產品理應值錢。而今天的CAD不是這麼看問題的,CAD是為配合規模生產而存在的。

所以說,到底為什麼有些表這麼貴呢?

我的答案是:在今天這種普遍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那些極少數還能堅持以審美作為最高追求、不因為大規模機器生產而犧牲細節的腕表,才真正彌足珍貴。

為什麼我迷戀百達翡麗的某些高複雜腕表?

為什麼我迷戀90年代以前甚至更早期的腕表甚至懷錶作品?

為什麼我要喜歡某些獨立製表人的作品?

仔細思考,只能和這件事情緊密相關。

5:懂得玩表的兩個基礎、三個條件

懂得玩表的兩個根本基礎是:有錢和有閑。

所謂“有閑”,有閒心和閒情逸致去仔細思考琢磨,這種快樂對腕表玩家來說是最為可貴的,“比花錢更重要的是花時間”。

以上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但整體來說,我認為就是裝13的成分大於一切!!!

你認可嗎??

效果好太多啦。表本來就是用來看的,我花那麼大價錢買表,當然是給自己看,才不給別人看呢!

第二種說法是“為保值”。我明白地和你說:買表為了保值投資基本是不可能的。除去一些古董級別的頂級腕表,真正能保值的腕表是很少的,很多所謂的腕表收藏價值都是炒作起來的。況且近些年二手腕表流通市場並不景氣,很多人花高價購表,最後都砸在自己手裡。我以前也專門寫文章談論過這個,我可以打包票地告訴你:

1. 你聽到的那些關於某塊表多少年漲了多少倍的故事大多是真的,但是絕對不會發生在你頭上;

2. 你今天去買表,不管買什麼牌子什麼價錢的表,其“投資回報率”都低於銀行活期,更多時候,其實是小虧當賺,表貶值速率比汽車是低多了;

3. 這方面唯一的好消息是,高端腕表年年漲價,早買幾年應該可以省點銀子。

另一類典型消費是“為身份的象徵”。因為還不能真正懂得欣賞美和享受生活,我們中國人在各個消費領域,常常都是在購買“符號”。在我所接觸的富人圈、表圈中,有很多人都是這樣,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去買表和買其他“奢侈品”。但是買的只是符號,比如當年都要買LV,然後都要買限量LV,然後BV,然後香奈兒2.55,然後限量版2.55,然後愛馬仕,然後鉑金包,然後限量鉑金包……買之前渴望的是“擁有”,以為“擁有”就等於自己怎樣怎樣了,買到手之後,發現“擁有”的快感急劇下降,其他方面也沒得到更多滿足(不知道好在哪裡,體會不出),於是又開始轉而尋找下一個新的符號……花下大量金錢,但這種快感總是不能長久,這是國人非常典型和普遍的消費心理與狀態,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方方面面都是這樣,刷積分刷排名刷江湖地位,唯獨不是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審美需求(因為沒有這種需求)。可憐。

在玩表領域不少朋友也是這樣,本身不懂表的樂趣,因此也沒有在發自內心愛表的情況下買表,而是聽人評說買符號,買機械表瑞士表,然後買浪琴豪雅,然後買自產機芯,然後買十大名表、買各種排名第一、買第一品牌百達翡麗、買限量、買萬年曆、買琺瑯、買獨立製表人……只是買符號的話,花再多錢,擁有的快感永遠維持不了太久。

Part 4:為什麼有些表那麼貴?

“站不住腳的理由和站得住腳的理由”

首先說幾個慣常的錯誤認識。

有人說因為表是貴金屬做的,是鑽石鑲嵌的,所以貴。但其實不然,加工、鍛造和加工者的工錢可能都比原材料貴,手錶錶殼只是18K金並且是空心的、滿天星鑲的鑽都是碎鑽,其實原料未必值太多錢,其中的設計、工藝會更值錢。

有人說腕表“限量”所以貴,我只想說“人為的限量等於耍流氓”:只要廠商具備生產能力卻不製作那就是耍流氓,製作價值並不會因限量而提升。只是某些手錶,存世數量少,想要的人多,價格就會上去,沒有那麼多人想要,限量也沒法升值。如果你看到某塊表限量,賣完了或者不生產了,不要急著追,而是在心裡默默想一下,它帶來的審美玩味對你而言是唯一的嗎,還是有其他可以替代?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大量替代物存在的。假如你聽見限量就眼睛發亮聽見唯一就血壓上升,那麼我張帆明天去做(其實就是在市場上訂購一堆零件然後請人組裝罷了)一塊天下限量一塊的手錶,是不是就可以當作“獨立製錶人限量一枚”賣個天價給你?當然不是,因為這東西雖然“天下唯一”,但是它的設計、審美、工藝完全都是大量複製級別的。真正的限量是指那些完全不可複製的稀有性,即使是這樣,我們看到古董級的二手市場,那些珍稀精美的腕表,遇到不好的年份價格也掉得很厲害。

還有人說“手工打造”值錢。作為典型的“唯結果論者”,我並不認同“手工論”。

現代化的機械加工工藝,比如數控機床的加工精密度肯定比任何時代的手工更加出色。問題出在現代化規模化的生產,在腕表加工的某些細節,機器無法代替手工完成的細節,大規模加工的手錶會放棄或者減少手工加工的程度,以提高產能,這就像定制西裝和買成衣西裝的區別。今天的腕表工業普遍是用各種通用配件來組合出最終成品,而不是為追求原本該有的終極審美去選擇和製作每一個部件,犧牲了在各種細節上對審美的極致追求,好處是規模化和高效率的生產。從審美的角度,這是規模化的錯,不是機器加工能力的錯。

手工和機器做結果是一樣的,而相比之下,我寧肯相信機器。比如零件的切割、組裝、鍛造,比如錶盤和錶殼的刻花之類……而手工做得到而機器做不到的東西之所以貴,也不該是因為工人(尤其是瑞士工人)的工資高導致,而是因為手工做出來的那些精美絕倫的結果才對,比如機芯細節的打磨,比如高複雜腕表機芯的調校。

細節決定成敗,結果唯一重要。

舉個例子:不知道佩戴過小尺寸機械腕表的人是否有過類似困擾——上鏈的把頭會出現拔不出、咯手等各種情況,我手裡有一塊寶璣早年的3210,表徑只有31.5毫米,小小的把頭,厚度、高度、形狀都很合理,拔出來按進去非常趁手容易,上鏈相當舒服,手感完美,比今天市面上類似小表徑的把頭都要舒服。為什麼?因為那個年代做表的師傅不是拿CAD做設計,而是用他的審美和經驗做設計的,即使這樣的小細節,在他們的頭腦裡做成這樣也是必需。做整塊手錶,那個年代的手工藝人對待每一塊表每一個細節都是用這種態度來思考,為的是客人覺得舒服、耐用、好看。這樣子的產品理應值錢。而今天的CAD不是這麼看問題的,CAD是為配合規模生產而存在的。

所以說,到底為什麼有些表這麼貴呢?

我的答案是:在今天這種普遍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那些極少數還能堅持以審美作為最高追求、不因為大規模機器生產而犧牲細節的腕表,才真正彌足珍貴。

為什麼我迷戀百達翡麗的某些高複雜腕表?

為什麼我迷戀90年代以前甚至更早期的腕表甚至懷錶作品?

為什麼我要喜歡某些獨立製表人的作品?

仔細思考,只能和這件事情緊密相關。

5:懂得玩表的兩個基礎、三個條件

懂得玩表的兩個根本基礎是:有錢和有閑。

所謂“有閑”,有閒心和閒情逸致去仔細思考琢磨,這種快樂對腕表玩家來說是最為可貴的,“比花錢更重要的是花時間”。

以上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但整體來說,我認為就是裝13的成分大於一切!!!

你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