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公務員的職業操守:勞動最光榮,“朝九晚六”相比簡直弱爆了

又到一年“公考季”,各省公務員招考報名工作陸續啟動,一時間遍地開花。隨著公務員考試的持續升溫,許多考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當下 “官本位”思想、“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依然盛行,

其實公務員也好,私企員工也罷,本質都是一份工作,一份事業。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大抵都從這工作和事業的回報中而來。所謂衣食父母,誰養活我們,我們就得敬誰。無論何種工作,我們都得愛崗敬業,盡職盡責。這是勞動者對待“飯碗”最起碼的態度和應盡的本分。

上班時間,不務正業,玩手機遊戲、炒股;出差期間,藉故旅遊、大肆消費;集體財物,公為私用,據為己有,這都是不尊重自己職業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職業操守。怠忽職守,這要是放在古代,最輕也是要被免職的,俗稱“炒魷魚”。

千年前的古代人,早有自己的一套職業準則。在《國語·魯語下》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的魯國,一個叫公父文伯的公務員,

下班回來,看到自己的老娘——敬薑,正一板一眼地織布。當時文伯的職位是下大夫,約摸相當於今天的廳級幹部。天哪嚕,廳長老娘織布補貼家用!公父文伯當即表示傷不起,趕忙勸阻老娘停止這種不符身份的行為,說:“我的親娘呀,憑著我的待遇,哪用得著您織布賺外快,這要被我的頂頭上司季康子知道了,肯定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的。”

公父文伯的尷尬該怎麼理解呢?我們先大體估算一下公父先生的薪水和待遇。古時候公務員的收入是反映在田產上。據《禮記》和《孟子》得知,魯國國君的收入來自於縱橫一百里地上的產出,卿(相當於中央部委)的薪水則來自十裡地的產出,大夫呢?其薪水來自2.5裡地上的產出。公父文伯就是大夫。

這方圓2.5裡是個什麼概念?春秋時期,一裡等於三百步。一步等於6尺,一尺等於23釐米多一點,一步約140釐米,三百步就是420米。方圓2.5裡,折算成面積大約是六萬多平方米,相當於現代的一百畝左右。那時候沒雜交水稻,噸糧田也還早著,不過就公父文伯的待遇而言,一百畝田足夠一家老小的開支,用不著老娘織布補貼。

看兒子這麼糾結,敬薑老太歎氣說:“魯國快要完蛋了吧,有你這樣的傻小子當官。

坐下來,讓為娘與你說說。”

於是廳長老娘的勞動教育課開講了。老人家先從地理環境與人才的關係講起來,放到現代就是地質決定論和地理經濟學。“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老百姓要勞作才會思考,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辦法。這一點,可結合網友仰慕的俄羅斯“戰鬥民族”及所居住的嚴寒極地便不難理解。

接著,敬薑老太曝光了兩三千年前周朝管理層及其家屬的作息,的確沒一個閑著的。

天子:大清早起床,視察農田水利;中午也不能午睡,要聽取工作彙報,考察各部門負責人的執行情況;晚上還要檢查(祭品)食品安全問題;農閒時則與天文專家一道研究天象(注意:不是星座相學),探討民生。

諸侯:早起琢磨上頭的政策,領會檔精神,“修天子之業命”。白天考察政務,傍晚研究法制,晚上還要開主管動員大會,“夜儆百工”。

卿大夫:也不是八小時工作制。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幹嘛的,譬如你是管建設的,那麼大早起來就得想雄安怎麼規劃,房價怎麼把控等等。白天辦公,傍晚做工作總結,回家還得料理家務。

士:早上接受導師的課題,白天講習,傍晚複習,這是學業。晚上則要看人品,反思過錯,如果覺得踏實,今晚不會“鬼敲門”,才能入睡。

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明而動,晦而休”,從不怠慢工作。

管理層的家屬:至於闊太太小姐們,也沒時間搓麻將、鬥地主。王后、諸侯夫人、卿大夫夫人,都離不了針線活,要親自給男人做服裝掛飾。這些都是出席慶典穿戴的,半點馬虎不得,丟不起那個人。

勞動課上到這裡,敬薑老太最後做課堂總結:我從早到晚紡紗織布,為的是不忘記先輩熱愛勞動的光榮傳統啊。

這就是“敬姜論勞逸”的故事。敬姜老太一番慷慨陳詞,無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兒子忠於職守,做好本職工作,不要貪圖安逸。

歷史上朝代更迭不斷,原因很多,歸根究底就一條,管理層不敬業不盡職。《詩經》中收錄了一首魏國的民歌《伐檀》,其中就透露出當朝的管理危機:管理層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君不幹君的活,臣不盡臣的職。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待遇的差別不從勞動中來,而是從勞動外所,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活。當盡職勞動成為發展的“絆腳石”時,社會便會失去踏實感。這樣的道理放在現代的企業管理中,同樣適用。

接著,敬薑老太曝光了兩三千年前周朝管理層及其家屬的作息,的確沒一個閑著的。

天子:大清早起床,視察農田水利;中午也不能午睡,要聽取工作彙報,考察各部門負責人的執行情況;晚上還要檢查(祭品)食品安全問題;農閒時則與天文專家一道研究天象(注意:不是星座相學),探討民生。

諸侯:早起琢磨上頭的政策,領會檔精神,“修天子之業命”。白天考察政務,傍晚研究法制,晚上還要開主管動員大會,“夜儆百工”。

卿大夫:也不是八小時工作制。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幹嘛的,譬如你是管建設的,那麼大早起來就得想雄安怎麼規劃,房價怎麼把控等等。白天辦公,傍晚做工作總結,回家還得料理家務。

士:早上接受導師的課題,白天講習,傍晚複習,這是學業。晚上則要看人品,反思過錯,如果覺得踏實,今晚不會“鬼敲門”,才能入睡。

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明而動,晦而休”,從不怠慢工作。

管理層的家屬:至於闊太太小姐們,也沒時間搓麻將、鬥地主。王后、諸侯夫人、卿大夫夫人,都離不了針線活,要親自給男人做服裝掛飾。這些都是出席慶典穿戴的,半點馬虎不得,丟不起那個人。

勞動課上到這裡,敬薑老太最後做課堂總結:我從早到晚紡紗織布,為的是不忘記先輩熱愛勞動的光榮傳統啊。

這就是“敬姜論勞逸”的故事。敬姜老太一番慷慨陳詞,無非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兒子忠於職守,做好本職工作,不要貪圖安逸。

歷史上朝代更迭不斷,原因很多,歸根究底就一條,管理層不敬業不盡職。《詩經》中收錄了一首魏國的民歌《伐檀》,其中就透露出當朝的管理危機:管理層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君不幹君的活,臣不盡臣的職。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待遇的差別不從勞動中來,而是從勞動外所,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活。當盡職勞動成為發展的“絆腳石”時,社會便會失去踏實感。這樣的道理放在現代的企業管理中,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