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海口濕地保護為全國提供經驗借鑒

原標題:搭建交流合作平臺

海口濕地保護為全國提供經驗借鑒

在海口召開的“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上透露,我國已有26個省份出臺省級濕地保護條例,覆蓋國土面積96%。 新華社發

由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海南省林業廳、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處共同主辦的“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5日下午在海口閉幕。出席會議代表認為,此次研討會為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

將成為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盛會;海口濕地保護修復工作走在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為全國濕地保護修復提供了經驗借鑒。

深入研討6大主題分享研究成果

為期兩天的濕地保護體系國際研討會,5日下午閉幕。在兩天的研討會中,12位外方專家蒞臨本次大會,並做了大會和分會場報告。國內在濕地研究、保護和管理方面的知名專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員、青年科技工作者、國際國內保護組織和基金會的代表,

相關省、市和基層濕地保護部門管理者共260餘人參會。大會圍繞濕地保護體系的6個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分享了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6個大會報告涵蓋了中國濕地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國內外濕地保護政策、鳥類遷飛路線優先區規劃和保護對策、GEF中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濕地修復技術、濕地生態服務和濕地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等主題。

在分會場完成了6大專題39個報告,分別涵蓋了國內外濕地保護政策實踐與保護體系建設、濕地修復與模式、濕地可持續利用、濕地應對氣候變化、濕地監測與調查技術、濕地大資料與公民科學。

劉國強認為,這次研討會為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臺,加強了政府、科研機構、民間環保組織以及地方濕地管理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

將成為我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盛會。參會代表通過本次研討會能夠提高了自身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努力探索和實踐濕地保護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將為推進中國濕地保護體系建設繼續做出貢獻。

海口經驗為全國提供借鑒

中國科學院院士、會議科學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對本次國際研討會取得的成效,

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同時也對海口濕地保護修復給予肯定。他說,海口以生態理念改造城市內的污水河,在很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效果。海口著力改變美舍河的三面光,慢慢把陸地植被與水生植被聯繫在一起,對城市的生態和排水都起到積極作用。通過濕地系統處理城市污水,很好運用了濕地的功能,既節約資金,又能夠處理水中污染物,既解決城市治汙問題,又美化環境。他建議海口下一步還可以進一步拓寬與南渡江的關係,促成城市內河與南渡江水系聯通,便於更好進行水體治理。

UNDP-GEF中國濕地保護體系項目中央項目辦經理袁軍認為,海口的濕地保護走在全國最前列,為全國其他城市提供經驗借鑒。特別是紅樹林保護修復等很多經驗,都值得國內很多城市學習。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認為,海口對濕地修復保護這兩年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對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修復,抓住了治理周邊環境污染的關鍵點。對美舍河的修復,不僅是治理了髒亂差和黑色水體,還體現在對文化景觀和傳統景觀的修復方面。海口市對濕地修復保護的做法,不僅值得國內其他城市借鑒,也值得國外一些城市借鑒。

作為主辦單位之一,海口市希望通過本次論壇,能夠汲取智慧結晶,借鑒好經驗好做法,促進海口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再上新臺階,全力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讓十九大精神在海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記者瞭解到,下一步,海口市將積極拓展濕地合理利用方式,如建立高效立體濕地生態農業示範區,重點發展濕地旅遊業,加快發展紅樹林綜合性產業,積極發展濕地文化創意產業等,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記者光明

(海口網12月6日訊)

又能夠處理水中污染物,既解決城市治汙問題,又美化環境。他建議海口下一步還可以進一步拓寬與南渡江的關係,促成城市內河與南渡江水系聯通,便於更好進行水體治理。

UNDP-GEF中國濕地保護體系項目中央項目辦經理袁軍認為,海口的濕地保護走在全國最前列,為全國其他城市提供經驗借鑒。特別是紅樹林保護修復等很多經驗,都值得國內很多城市學習。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認為,海口對濕地修復保護這兩年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對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修復,抓住了治理周邊環境污染的關鍵點。對美舍河的修復,不僅是治理了髒亂差和黑色水體,還體現在對文化景觀和傳統景觀的修復方面。海口市對濕地修復保護的做法,不僅值得國內其他城市借鑒,也值得國外一些城市借鑒。

作為主辦單位之一,海口市希望通過本次論壇,能夠汲取智慧結晶,借鑒好經驗好做法,促進海口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再上新臺階,全力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讓十九大精神在海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記者瞭解到,下一步,海口市將積極拓展濕地合理利用方式,如建立高效立體濕地生態農業示範區,重點發展濕地旅遊業,加快發展紅樹林綜合性產業,積極發展濕地文化創意產業等,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記者光明

(海口網12月6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