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刻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在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國際局勢重大變化,綜合分析當前我國國情社情黨情深刻變化,著力解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基礎之上所得出的科學結論

深刻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張瑞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這一重大政治判斷是在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國際局勢重大變化,綜合分析當前我國國情社情黨情深刻變化,

著力解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基礎之上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準確把握目前我國所處的新歷史方位,是現階段我們黨制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基本依據,也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啟新征程的現實起點。

從歷史性變革到歷史新方位

新中國的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個時間節點,

它標誌著自鴉☆禁☆片戰爭以來中國百年屈辱的終結,解決的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時代主題。改革開放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二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解決的是“發展起來”的問題,中國也由此進入了“富起來”的歷史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站在了“強起來”的歷史起點上。

68年來,從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再到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發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歷史性變革:從缺吃少穿到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重工業幾乎為零,到經濟總量雄踞世界第二,社會生產力在許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展現“風景這邊獨好”的魅力。這充分反映了數十年來幾代人久久為功不懈努力的奠基,

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所鑄就的輝煌。5年來,我們黨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佈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党成效卓著。而今,已經“發展起來了”的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上的優勢更加顯現,所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正在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當驚世界殊”已經成為共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特定內涵: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昭示了中國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從縱向來看,它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探索、開創到不斷發展、進入了相對成熟的一個新階段,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從橫向比較來看,則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影響更加深刻,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明確主要矛盾新變化,規劃未來發展新方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轉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重要論斷,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使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準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從滿足“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有著質的飛躍。之前提出的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建立在當時中國社會“不發達”、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今天的中國已經告別了貧困、跨越了溫飽,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生產力水準有了質的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是習總書記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依據。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新時代需要著力解決的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解決的是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如何更好地高品質地發展的問題。“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從吃飽穿暖到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從數量滿足到品質享受,從衣食住行到全面發展,這些既有在“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等方面的客觀“硬需求”,也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求”。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對未來更高的期許。為此,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這“14個堅持”基本方略是我們著力實現新時代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

把握階段性特徵,踏上歷史新征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也都會面臨著每個時代具體的問題與挑戰。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時代難題,既是事業發展的新課題,也是發展新動力。同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的變化,並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概念,就是因為認識到其內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今天,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八千美元左右,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卻依然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這也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由此應該看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途依然山高水長,必須長期艱苦奮鬥。習總書記號召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堅定信心、奮發有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96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說:“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後,乃在我們前面;不在過去,乃在將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是進一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準差距的奮鬥歷程,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以新思想引領新時代,以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民族復興的巨輪必將乘風破浪,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

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昭示了中國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從縱向來看,它迎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探索、開創到不斷發展、進入了相對成熟的一個新階段,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從橫向比較來看,則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影響更加深刻,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明確主要矛盾新變化,規劃未來發展新方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轉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重要論斷,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使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準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從滿足“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從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有著質的飛躍。之前提出的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建立在當時中國社會“不發達”、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歷史大背景之下。今天的中國已經告別了貧困、跨越了溫飽,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生產力水準有了質的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是習總書記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依據。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新時代需要著力解決的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解決的是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如何更好地高品質地發展的問題。“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從吃飽穿暖到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從數量滿足到品質享受,從衣食住行到全面發展,這些既有在“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等方面的客觀“硬需求”,也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求”。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對未來更高的期許。為此,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這“14個堅持”基本方略是我們著力實現新時代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

把握階段性特徵,踏上歷史新征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也都會面臨著每個時代具體的問題與挑戰。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時代難題,既是事業發展的新課題,也是發展新動力。同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的變化,並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概念,就是因為認識到其內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今天,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八千美元左右,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卻依然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這也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由此應該看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途依然山高水長,必須長期艱苦奮鬥。習總書記號召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堅定信心、奮發有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96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說:“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後,乃在我們前面;不在過去,乃在將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是進一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準差距的奮鬥歷程,也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以新思想引領新時代,以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民族復興的巨輪必將乘風破浪,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