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借力4大操作補“剛需” 動力電池回收價值待提升

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正在成為行業性難題,我國不斷加強政策扶持,

鼓勵企業建立完整的回收網路。一方面,動力電池回收將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通過政企聯合推動產業鏈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生產端入手,將回收因素嵌入,並且推廣梯次利用。

我國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報廢潮”,如何妥善解決好回收和利用問題是當務之急。據業界估測,此次“報廢潮”規模或將達到25萬噸,怎樣才能在防止動力電池污染環境的前提下,

完成“變廢為寶”的操作呢?

探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日前,工信部部長苗圩提出,要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讓新能源汽車生產者以及動力電池生產者,成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優先主體。例如為動力電池建立統一編碼實現可追溯回收,例如激勵消費者走正規回收管道,加大回收力度。

政企聯合推動回收利用產業鏈建設。在動力電池回收和再利用問題上,

政策的落地能夠起到導向作用,社會資本的參與能夠加快構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市場化網路。而且,不論是自建回收體系,還是與協力廠商拆解和綜合利用商家合作,都能創造共贏的局面。

從生產前端開始考慮後端回收。動力電池本身需要技術革新,以回收價值為核心在前端設計方面進行改造。一方面,這會提高動力電池本身的再利用價值,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刺激廠商積極進行回收。

從材料、結構以及生產工藝等方面著手,多角度考慮動力電池回收目的。

大力推進梯次利用。充分發揮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價值,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價值最大化”,這有助於推動前端回收事業邁進。根據動力電池容量決定是否轉向下一個階段的應用,例如從電動汽車退役下來的動力電池用於儲能、低速電動車或者其他領域,最後進入拆解環節。

實際上,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價值很高,整個市場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可觀。梯次利用延長動力電池生命服役期,拆解回收提煉貴金屬,這都會成為綠色產業鏈上的盈利點,關鍵在於如何提高動力電池回收意識,掌握核心拆解和利用技術。

例如某電池回收企業每年回收的鈷金屬,甚至超過了開採量。這足以證明,“城市礦產”回收並非都是“虧本的生意”,只在於能不能做好。

動力電池也是如此,所以儘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和再利用標準,規範拆解提煉市場,催熟資源化產業鏈,培育成規模的企業宜早不宜遲。

目前,動力電池回收已經成為“剛需”,在業界預測的2018年或2019年“報廢潮”來臨之前,循環系統構建將被提上日程。面對迫切的需求,我國正在逐漸探索適合國情的,可推廣的動力電池回收和利用方案。因此,業內專家自幾年前就頗為看好產業前景,動力電池回收未來發展空間也將更加廣闊。

動力電池回收未來發展空間也將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