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匈奴人曾聲名遠揚,為何後來銷聲匿跡?

匈奴人,曾是中國北部最大的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擅長弓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草原上的王者。不過,匈奴人跟中原,曾有一段非常緊張的關係。因為草原氣候不定,

匈奴人依靠生活的種類單一。一旦遇到天災,只能挨餓。為了能活下去,匈奴人大多會選擇南下劫掠。這樣一來,中原跟匈奴之間,就成了死對頭。為了能抵禦匈奴人,中原王朝想了很多辦法。除了修建長城,還曾用和親的辦法。

圖為王昭君劇照,王昭君就是和親成功的一個典型例子

和親,把中原的女子嫁給匈奴。看起來是吃虧,但實際上,卻是意義重大。因為隨著和親的時間越長,匈奴內部,就會出現中原的血脈。在漢朝的時候,曾有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投奔。這部分匈奴人,後來都跟中原融合在一起。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則向西走,往歐洲方向進軍。

當匈奴人到達歐洲境內的時候,正是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影響整個歐洲歷史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疆域觸及非洲大陸。不過,因為無力維持龐大的領土,再加上內部的分歧,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一個是西羅馬帝國,一個是東羅馬帝國。

匈奴人最初來到羅馬帝國時,站在這個龐大帝國面前,他們就像一群驚慌失落的孩童,毫無抵抗之力。於是,他們做的,並不是跟羅馬帝國直接對抗,而是佔據了一塊不屬於羅馬的土地,趕跑當地人,並在當地居住下來。羅馬對此,似乎並沒有做出太激烈的反應。而是跟匈奴人簽下和議。雙方暫時相安無事的度過了一段時間。

這種和平的時間是有限的。

隨著匈奴內部,出現了一個可以號令族群的人,匈奴的實力開始發生變化。這似乎是遊牧民族的規律,一個強權人物,總能將鬆散的部落帶上另一個實力層次。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個阿提拉的匈奴人,並非從小在匈奴部落。相反,在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作為人質,被送到羅馬宮廷內部,在那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

圖為《阿提拉的宴飲》,中間那位便是匈奴王阿提拉

對於羅馬,阿提拉肯定比其他匈奴人更瞭解。他看到了羅馬帝國的輝煌,同時,他也看到了羅馬帝國的缺陷。也許是處於這個原因,阿提拉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跪拜在羅馬帝國的腳下,而是提起手中的武器,跨著戰馬,帶領族人,準備征服這個古老的帝國。

有了阿提拉的統帥,匈奴人齊心協力,不斷的對外征服。他們逼迫東羅馬,攻陷西羅馬,甚至將矛頭指向波斯帝國。一時間,匈奴人在歐洲,成了恐懼的代言人,他們被稱為“上帝之鞭”。意思歐洲人認為自己犯了錯誤,老天爺才會派出匈奴人懲罰自己。

不過,隨著阿提拉的暴斃。匈奴人也走向了遊牧民族的另一個宿命:分裂。各個匈奴部落為了爭奪統治權而大打出手,可誰也沒有辦法讓其他人信服,最後只能走向分裂。分散的匈奴部落,就像滴入大海的水滴,最後他們銷聲匿跡,融于周圍的環境中。也有人說,匈奴人其實依然存在。只是他們的名字已成過去,而他們的血脈依然融於現在。

參考資料:《全球通史》《人種學上的匈奴、鮮卑、契丹》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有了阿提拉的統帥,匈奴人齊心協力,不斷的對外征服。他們逼迫東羅馬,攻陷西羅馬,甚至將矛頭指向波斯帝國。一時間,匈奴人在歐洲,成了恐懼的代言人,他們被稱為“上帝之鞭”。意思歐洲人認為自己犯了錯誤,老天爺才會派出匈奴人懲罰自己。

不過,隨著阿提拉的暴斃。匈奴人也走向了遊牧民族的另一個宿命:分裂。各個匈奴部落為了爭奪統治權而大打出手,可誰也沒有辦法讓其他人信服,最後只能走向分裂。分散的匈奴部落,就像滴入大海的水滴,最後他們銷聲匿跡,融于周圍的環境中。也有人說,匈奴人其實依然存在。只是他們的名字已成過去,而他們的血脈依然融於現在。

參考資料:《全球通史》《人種學上的匈奴、鮮卑、契丹》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