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衛生組織:酒精是一級致癌物!中國人更易致癌,證據就在文中

近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發表聲明,明確指出:酒精是重要致癌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把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主要證據來自兩方面:

人群統計: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人喝酒越多,得癌症概率越高。

動物試驗:比如往老鼠的飲用水裡長期加入酒精,老鼠患癌概率就會顯著增加。

而最新研究表明,全世界 5.5% 的癌症發生和 5.8% 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

也就是說:每 18 個癌症裡,就有 1 個是喝酒喝出來的。目前,全球每年 1,500 萬新診斷癌症患者,

根據這個比例推算,其中就有 80 萬是喝酒喝出來的!

喝酒容易引起哪些腫瘤?

大量資料和既往研究證明酒精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頭頸癌,肝癌,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等有直接關係。同時它極可能會引起胃癌和胰腺癌。

不出意外的,和酒精關係最密切的癌症類型來自喝酒會直接接觸的組織,2017 年來自美國臨床腫瘤協會最新資料顯示:

41% 的口腔癌,23% 的喉癌,22% 的肝癌和 21% 的食管癌均於飲酒相關。

2017 美國臨床腫瘤協會資料:酒精引起的癌症比例

酒精是如何致癌的?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其實知道答案的不多。即使號召戒酒的人,很多其實也不清楚為啥喝酒會致癌。

事實上酒精本身並不是致癌物,不會引起基因突變。

真正危險的是它在體內的代謝產物:乙醛。

酒精(乙醇)進入體內後,由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然後再由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排出體外。

乙醇就是酒精,是喝酒「爽」的來源,因為它能麻痹神經,能讓人自 High,導致錯覺喝醉是因為它,查酒駕查的也是它。乙酸就是傳說中的「醋」,也沒啥毒副作用。

但是,中間的代謝產物乙醛,是明確致癌物。目前乙醛至少有兩個重要的致癌原因:

第一是乙醛能直接結合 DNA,

導致 DNA 突變,甚至導致染色體變異;第二是乙醛可以導致體內細胞死亡,誘發慢性炎症和細胞複製,增加癌變概率。

因為這個原因,世界衛生組織把含酒精的飲料和乙醛同時列為一級致癌物!

中國人更容易致癌?

我們瞭解了酒精致癌的關鍵是其代謝過程中的乙醛,那為什麼說中國人喝酒更容易致癌呢?

因為中國人多有酒精代謝基因缺陷。

只要在國外生活過的人都會發現,

外國人喝酒後,並不像中國人一樣臉紅。喝酒上臉這件事兒其實是中國(東亞人)特色。

臉紅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多攜帶突變的乙醛脫氫酶基因,導致無法有效降解乙醛,乙醛在體內積累後能導致血管舒張,看起來就是臉紅筋漲,所謂的喝酒上臉。

對東亞人群的研究發現,乙醛脫氫酶基因缺陷的人同樣喝酒後,患癌概率會大於沒有缺陷的人。

因此如果你像我一樣喝酒臉紅,說明風險更高。咱們這種人千萬要少喝酒,因為基因實在不給力!

喝酒「上臉」的朋友更別多喝

醫生為啥也會抽煙喝酒?

無論是吸煙,還是喝酒,按理說醫生是最清楚它們危害的人群。

但資料顯示,知道危害和控制使用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美國醫生很少抽煙,但過度飲酒的比例和普通人群差不多,而在中國情況更糟糕,醫生吸煙和喝酒比例都很高。

我見過最離譜的事兒,就是某三甲醫院外科醫生剛切除了一個吸煙導致的肺癌,出門就自己點根煙……而在各種應酬場合,醫生喝酒更是突破天際。

究其原因,除了喝酒文化導致的社交需求外,還因為本質上香煙和酒精都是有成癮性的「毒☆禁☆品」。因此,即使知道危害,也不一定能自我控制。

喝酒也好,吸煙也好,其實都是面對兩件事情的選擇:短暫的舒服 Vs 長期的健康。

2004 年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一項經典研究發現,人在面對「短期的小獎勵」和「長期的大獎勵的選擇」時,大腦會出現「感性」和「理性」的鬥爭。感性選擇是衝動的,傾向選擇短期小獎勵,爽了再說;而理性選擇是計算的,傾向選擇長期大獎勵,追求最大回報。

即使理性的人在疲憊的時候尤其容易衝動。這就是為啥醫生做完肺癌手術後會點煙,為啥加班或帶娃後兩口子容易吵架,為啥減肥的人心情不好就會開始吃甜食。大家吸煙和喝酒,表面藉口是為了解乏提神,本質上是大腦勞累後,衝動戰勝了理性。

但醫生還是應該更努力,儘量理性一點。畢竟醫生是大家的健康標杆,只有醫生們帶頭,在全社會進行控酒和控煙宣傳,「健康中國」才有希望。

還有幾點值得強調:

俗話說煙酒不分家。如果喝酒的同時也抽煙,上述癌症發病率會進一步增加。這些人群口腔癌,咽喉癌和上呼吸道癌症的概率,比單獨抽煙或單獨喝酒的都更高。

酒精給女性帶來的風險看起來比男性更大,因此女性尤其不應該喝酒。美國有 16.4% 的女性乳腺癌是由飲酒引起的。今年一項對超過 1,200 萬名女性的資料分析後發現,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乳腺癌概率也會顯著增加。

癌症患者更不應該喝酒,研究發現過度飲酒的患者住院時間更長、手術次數更多、恢復更慢、醫療花費更高、死亡率更高。治療過程中,酒精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比如它可以降低化療藥和靶向藥效果,也可能增加放療的副作用。即使治療結束後,如果持續喝酒也會導致更高風險出現二次癌症。

戒酒有用!戒酒 20 年以後,得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頭頸癌等癌症的風險就和從不喝酒的人相似。這點和戒煙非常像。

喝多少酒安全?

今年一項來自 BMJ(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即使少量喝酒,患癌風險也會增加。因此,最佳的選擇是完全不喝酒。如果你現在不喝酒,請繼續保持,不要開始。

但我個人並不反對偶爾喝點酒,就像不反對偶爾吃點垃圾食品。

一來讓所有愛喝兩口的人完全戒酒,根本不現實;二來少量飲酒其實增加的風險較少,最危險的是長期大量飲酒。酒精量和致癌風險呈現明顯正相關,喝得越多,喝得越久,得癌症概率越高。

一圖讀懂,喝多少酒才安全——

可同時關注我們的微信號“大醫論道”:這裡沒有謠言、沒有小道消息,只有權威專家講述的經過驗證的健康指南。

說明風險更高。咱們這種人千萬要少喝酒,因為基因實在不給力!

喝酒「上臉」的朋友更別多喝

醫生為啥也會抽煙喝酒?

無論是吸煙,還是喝酒,按理說醫生是最清楚它們危害的人群。

但資料顯示,知道危害和控制使用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美國醫生很少抽煙,但過度飲酒的比例和普通人群差不多,而在中國情況更糟糕,醫生吸煙和喝酒比例都很高。

我見過最離譜的事兒,就是某三甲醫院外科醫生剛切除了一個吸煙導致的肺癌,出門就自己點根煙……而在各種應酬場合,醫生喝酒更是突破天際。

究其原因,除了喝酒文化導致的社交需求外,還因為本質上香煙和酒精都是有成癮性的「毒☆禁☆品」。因此,即使知道危害,也不一定能自我控制。

喝酒也好,吸煙也好,其實都是面對兩件事情的選擇:短暫的舒服 Vs 長期的健康。

2004 年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一項經典研究發現,人在面對「短期的小獎勵」和「長期的大獎勵的選擇」時,大腦會出現「感性」和「理性」的鬥爭。感性選擇是衝動的,傾向選擇短期小獎勵,爽了再說;而理性選擇是計算的,傾向選擇長期大獎勵,追求最大回報。

即使理性的人在疲憊的時候尤其容易衝動。這就是為啥醫生做完肺癌手術後會點煙,為啥加班或帶娃後兩口子容易吵架,為啥減肥的人心情不好就會開始吃甜食。大家吸煙和喝酒,表面藉口是為了解乏提神,本質上是大腦勞累後,衝動戰勝了理性。

但醫生還是應該更努力,儘量理性一點。畢竟醫生是大家的健康標杆,只有醫生們帶頭,在全社會進行控酒和控煙宣傳,「健康中國」才有希望。

還有幾點值得強調:

俗話說煙酒不分家。如果喝酒的同時也抽煙,上述癌症發病率會進一步增加。這些人群口腔癌,咽喉癌和上呼吸道癌症的概率,比單獨抽煙或單獨喝酒的都更高。

酒精給女性帶來的風險看起來比男性更大,因此女性尤其不應該喝酒。美國有 16.4% 的女性乳腺癌是由飲酒引起的。今年一項對超過 1,200 萬名女性的資料分析後發現,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乳腺癌概率也會顯著增加。

癌症患者更不應該喝酒,研究發現過度飲酒的患者住院時間更長、手術次數更多、恢復更慢、醫療花費更高、死亡率更高。治療過程中,酒精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比如它可以降低化療藥和靶向藥效果,也可能增加放療的副作用。即使治療結束後,如果持續喝酒也會導致更高風險出現二次癌症。

戒酒有用!戒酒 20 年以後,得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頭頸癌等癌症的風險就和從不喝酒的人相似。這點和戒煙非常像。

喝多少酒安全?

今年一項來自 BMJ(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即使少量喝酒,患癌風險也會增加。因此,最佳的選擇是完全不喝酒。如果你現在不喝酒,請繼續保持,不要開始。

但我個人並不反對偶爾喝點酒,就像不反對偶爾吃點垃圾食品。

一來讓所有愛喝兩口的人完全戒酒,根本不現實;二來少量飲酒其實增加的風險較少,最危險的是長期大量飲酒。酒精量和致癌風險呈現明顯正相關,喝得越多,喝得越久,得癌症概率越高。

一圖讀懂,喝多少酒才安全——

可同時關注我們的微信號“大醫論道”:這裡沒有謠言、沒有小道消息,只有權威專家講述的經過驗證的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