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華羅庚、錢偉長……他們所在的參政黨今天迎來五年一度的盛會

今天(12月6日),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北京開幕。作為我國現有八個民主黨派中成員最多的參政黨,民盟有著怎樣的光輝歷史和黨派特色?歷任中央主席都有誰?現任民盟中央主席有何成長經歷和履職感悟?團結君就結合公開資料,

為大家說一說民盟的那些事兒,以此向民盟十二大獻禮。

民盟小科普

簡介

民盟,全稱是“中國民主同盟”,是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份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成立

1941年3月19日,民盟在重慶秘密成立,當時的名稱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時,由於“皖南事變”的發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合作遭到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危機四伏。國共兩黨以外一些主張抗日的政黨和人士,迫切希望聯合起來,為堅持團結民主抗日而鬥爭。於是,即以部分國民參政員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為基礎,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參加者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的成員及其他人士,

公推黃炎培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旋黃炎培辭去主席職務,推舉張瀾任主席。

1944年9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重慶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由團體會員制改為個人申請參加。同年10月,發表《對抗戰最後階段的政治主張》,

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

發展

民盟自誕生以來,始終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民盟同共產黨親密合作、同舟共濟,為堅持抗戰而不懈鬥爭,被中共稱讚為“民主運動的生力軍”。

抗戰勝利後,民盟繼續為團結和平奔走,特別是在舊政協與共產黨密切合作,共同進退,促成通過《政治協商會議五項協議》。

1948年5月,民盟與各民主黨派一起,通電回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五一口號”,隨後,以極大的政治熱忱參與了新政協的籌備、《共同綱領》的制定和民主聯合政府的組建。

新中國成立後,民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新中國人民政權工作和國家事務管理,推動廣大盟員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特別是在參加國家文教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

民主黨派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89年中發14號檔發佈後,時任民盟中央主席的費孝通先生提出了為經濟建設“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的號召,成為新時期民盟履行職能的重要方針。持續關注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參與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新路子,提出了很多前瞻性、戰略性的建議。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多黨合作制度進一步完善,民盟發揮特點優勢,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在教育、社保、生態等各個領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民盟長期關注、重視教育改革和發展,多次就教師隊伍建設、義務教育均衡、高等教育改革等提出建議,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成員

中國民主同盟章程第十三條規定: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和其他工作的中國知識份子,自願遵守中國民主同盟章程,可以申請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截至2017年10月,全盟共有盟員288865人。

歷任主席都是誰?

民盟歷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圖南、費孝通、丁石孫、蔣樹聲。現任主席為張寶文。

黃炎培

張瀾

沈鈞儒

楊明軒

史良

胡愈之(代主席)

楚圖南

費孝通

丁石孫

蔣樹聲

張寶文

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這樣說

在由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各民主黨派中央聯合編寫、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大道——多黨合作歷史記憶和時代心聲》一書中,現任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以《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為題,撰文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履職實踐和思考感悟。文章中,張寶文是這樣說的——

今年底,各民主黨派中央將開啟新一輪換屆,人事更迭、新老交替是自然規律,但“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薪火相傳、政治交接是時代課題、歷史責任。我的理解,政治交接一定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要在人事變化的過程中保持優良傳統不變,政治方向不變,優勢和特點不變,使多黨合作事業後繼有人、傳承有序。梳理一下我多年來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感悟思考,以期讓更多的人從中感受到國家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脈動,感受到多黨合作制度不斷完善的節奏,權作一份政治交接的“禮物”。

我生於陝西農村,一生都與農業有著不解之緣,務農、學農、知農、愛農、為農,始終沒有離開過農業、農村和農民。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農村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縮影,不瞭解“三農”就等於不瞭解中國。青少年時,在關中平原上成長求學,汲取了這片土地的豐厚滋養,不時地體驗著

“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如雨滿身泥”的艱辛;大學畢業之後,在周至縣西駱峪水庫、華陰縣二十一軍農場勞動鍛煉近兩年,對於“三農”問題增加了一份更真實的認知;此後,調到西北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25年,在組織的關心培養下,從一名教師逐步走上校長崗位。在校黨委的領導下,我和班子成員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技術推廣、設施改善、國際合作等方面為學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三農”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0年,組織上調我到國家部委任職,開啟了八年多農業部副部長的從政歷程,作為部領導班子中的民主黨派人士有職、有權、有責、有為,任內曾主管農業機械、農墾、科教、畜牧、計畫等部門工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略盡綿力。每一筆經歷都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每一步成長都有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從教師到校長再到部長,無論角色如何變化,從不敢有絲毫懈怠,始終堅持不斷學習、積累知識、錘煉能力,爭取熟稔國情、知情明政,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2013年7月,張寶文率隊在北京調研城鎮化建設,與當地農民親切交談

2017年3月,張寶文率隊在江蘇常州東風集團調研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問題

加入民盟,更多的是被周邊盟員的風範所吸引。在西北農業大學有不少教授是民盟盟員,他們學術上兢兢業業、學有專長,工作上樸素踏實、任勞任怨,基本上都是教學科研的骨幹,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人格操守,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對民盟更多的認識,我也逐漸瞭解了民盟前輩與中共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政治自覺和立盟為公、參政為民的價值追求,1986年我加入了民盟。在盟內,我從一個普通盟員到民盟陝西省委會副主委,後來歷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常務副主席、主席。從加入民盟直到今天,三十多年的個人成長歷程,處在我國經濟騰飛、社會和諧、國力日隆的黃金時期,也處在多黨合作制度不斷完善發展、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不斷加強的重要階段。從 1989年中共中央 14號檔的發佈,到多黨合作制度被寫入憲法,2005年中共中央 5號檔和 2006年中共中央 5號檔的實施,再到 2015年《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的誕生……我有幸見證了這些多黨合作制度發展的重大事件,目睹了我國多黨合作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進入民盟中央領導崗位近二十年,更真切地感受著多黨合作制度的不斷發展,在與中共中央的民主協商中坦誠進言、獻計獻策,與執政黨和廣大盟員一道共商發展大計、共襄時代盛舉,感觸尤深。

擔任十一屆民盟中央主席,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轉變。我記得上任伊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當選民盟中央主席,我感到責任重大。我在民盟中央從事盟的領導工作多年,但今天這個崗位的轉變,對我來說是新的起點,也是新的考驗。”這確是直抒胸臆、發自肺腑之言。民盟是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民主黨派,成立 76年來民盟前輩的卓越智慧、廣大盟員的精神特質不斷沉澱、昇華,逐漸鑄造了民盟的優良傳統。作為民盟的領導人,如何能夠帶領全盟砥礪奮進、有所作為,無愧於民盟前輩、無愧於民盟歷史,是落在我肩上的時代課題。總結我的履職經驗,可以概括為:繼承傳統,不忘初心,履職盡責,不斷前行。在這個政治交接的關口,希望我們的繼任者能夠帶領廣大盟員把民盟的好傳統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在多黨合作事業中浸潤廿載,關於民盟傳統,我體會最深的是兩條:

第一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民盟 76年崢嶸歲月不斷地佐證:堅持多黨合作制度,既是在飽經苦難滄桑、艱難曲折之後的理性認知,也是在革命洗禮、建設實踐中錘煉出的自覺選擇。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尋救亡圖存之路,但許多發展模式、道路都因脫離中國社會實際而歸於失敗。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才“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逐漸凝聚起了全國人民的力量,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記得,張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講過,“自從民主政團同盟成立的時候起,我們一貫就是與中共密切配合,時時協商,尤其是在大關節處,是一致的,是沒有分歧的”。沈鈞儒先生 1949年分析中國革命為何“不曾得到過像今天那樣徹底的勝利”時談到:“原因很簡單:二十八年以前沒有中國共產黨,二十八年才有中國共產黨。”前輩們的諄諄教誨、悉心指引,既飽含了他們個人的深思熟慮、政治智慧,也濃縮了全盟經年累積、日久彌堅的歷史經驗。

我們堅持多黨合作制度,不僅來自於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來自於制度實踐的巨大成效。一個國家從經濟的起落、人民的富窮,到國家的強弱、文化的盛衰,政治制度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中國的崛起首先就體現為“制度崛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周年大會上講話時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種自信的底氣主要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而我國政治制度尤其是政黨制度的實踐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制度,“治不必同,期於利民”,只要能使國家實現良好治理、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就是適用的,就是好的。社會上一些人極力宣揚西式民主,但事實上很多兩黨制、多黨制的國家,政黨之間互相傾軋、爭鬥不休,針鋒相對、鮮有共識,近年來更是紛紛出現經濟衰退、民主亂象、安全困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發揮著整合資源、利益表達、凝聚共識、促進和諧的重要功能,各民主黨派通過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等形式,廣泛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優勢,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在以其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體系的支撐下,我國保持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族復興展現出了光明的前景。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我常思忖,多黨合作之所以能夠彰顯巨大的制度優勢,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根源呢?當我們在觀照這一制度的本質特徵時,會習慣于從文化視角去審視,會發現:它的形成與發展,體現著和而不同、相容並蓄、美美與共的中國文化傳統。在多黨合作中,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民主黨派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建立了合作共存、體諒包容的和諧政黨關係;民主黨派與執政黨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在基本目標上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共襄中華復興。費孝通先生曾形象地談到,“我們是和共產黨唱一台戲,一台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的戲,而不是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你罵我我罵你那種虛偽的政治遊戲”,“民主黨派和共產黨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合唱隊,共產黨是指揮,民主黨派是合唱隊中的一員,大家在共產黨的指揮下,唱出和諧美好的歌聲”。

第二 ,堅持“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傳統

民生是中共的執政之基,也是民盟的參政之要。民盟作為高中級知識份子組成的參政党,廣大盟員素來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強烈社會責任感,關注民生是盟員作為知識份子的自覺追求。古人講:“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民盟關注民生,目的是要通過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增強中國制度的吸引力、向心力,協助執政黨解決好民心向背這一根本問題,這是參政黨的政治覺悟和政黨意識。民盟關注民生的側重點隨著時代變化在不斷調整,從發軔成立之始關注民主民權,到改革開放初期關注民富民利,到新世紀更多地關注公平共用。因此,解決民生問題沒有止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關注人民群眾不同的民生訴求。

民盟成員主要分佈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身在其中,方知其味”,這是民盟參政議政的優勢所在。比如,在 28萬盟員中有近 15萬在教育界工作,占全體盟員的 53%,搞好中國教育,民盟責無旁貸。自成立伊始,諸多民盟先賢如張瀾、黃炎培、梁漱溟、陶行知等,就秉承教育救國、教育興國的理想,開展了大量教育實踐和探索。改革開放後,費孝通、錢偉長、丁石孫、蔣樹聲等領導提出了大量卓有建樹的教育理念,推動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進程。民盟十一大以來,我們分別就完善和鞏固教育經費投入保障體系、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環境優化、提升我國特殊教育水準、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和水準、發揮教育扶貧的治本作用、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等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為促進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全盟廣泛開展的“農村教育燭光行動”,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城鄉教育公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4年4月,張寶文率隊在南昌大學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優化”調研

“燭光行動”榮獲 2011年度中國扶貧創新2015年4月,張寶文在浙江桐鄉烏鎮調研

在擔任主席的四年多時間裡,我提倡參政議政既要咬住老問題,也要盯緊新趨勢,注重實地調查和追蹤研究。我們積極關注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問題,就服務貿易發展、消費品工業產能國際合作、開發區轉型創新升級、大資料安全保障、二維碼產業體系建設等提出建議。連續開展社會保障專題調研並提出建議,為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推進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社會保障定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持續關注區域統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就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綜合開發、赤水河流域連片扶貧開發、蘆山地震災區生態建設、大別山區綜合性生態補償、野生東北虎和東北豹保護、南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太湖、漢江、洞庭湖、塔里木河、長江中下游、淮河中下游的水資源保護利用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採納。

2013年10月,張寶文在寧夏賀蘭縣立崗鎮蘭光村開展“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調研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民盟的優良傳統要繼承,也要創新,既不能忘本逐末,也不能固步自封。我體會,繼承和發揚好民盟的優良傳統,需要具備“四氣”:

心氣要正:正則品端,直則人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對增進公眾利益的作用有多大。作為盟員,實現自身價值,最首要的是保持政治上的堅定,為人正派,做事磊落,以實際行動弘揚正氣;

志氣要遠: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古往今來,立志者芸芸,遂志者寥寥,作為盟的領導幹部,應當志存高遠,胸懷全域,時刻牢記國家和人民的重托,牢記多黨合作的偉大使命,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勇氣要高:惟道義之交,可以終身。執政黨真聽意見、聽真意見,作為參政黨,建諍言、獻良策是應有之責。要有實事求是的勇氣,不人云亦云,不講違心話,不作違心事,不唯上,不唯書,不媚俗,不改忠直;

底氣要足: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就是要有真本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勤于學習,潛心積累,功底扎實,專業精湛,水準高,能力強,善工作。

政治交接,不惟一時;薪火相傳,期在綿久。政治交接既需要通過思想領域的政治學習、自我教育來實現,也需要通過切實的工作思路、方法和舉措來實現。我認為,搞好政治交接,從當前工作整體部署上需要把握好四點:

做中國道路的擁護者,繼承傳統,同心同行。引導廣大盟員繼承多党合作優良傳統,始終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最大的政治共識;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性質、特點和優勢,明確參政黨的政治地位、時代責任,為促進民主政治建設作出努力;堅決摒棄實行西方兩黨制、多黨制、三權分立等錯誤思想。

做參政黨職能的履行者,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發揮智力密集、視角客觀、氛圍寬鬆、管道暢通的優勢,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把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作為發揮作用的重點方向;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民生作為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毫不動搖地做改革的促進派,圍繞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建言。

做執政黨建設的學習者,固本強基,求真務實。作為參政党,唯有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才能跟上執政黨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步伐,承擔起參政党的重任。要以執政黨為師,深入研究分析自身建設面臨的形勢、問題,積極探索參政党建設規律,不斷提高“五種能力”,努力把民盟建設成為高素質的參政黨。

做中國夢的踐行者,追尋幸福,共創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體現道路優越、理論先進、制度健全、文化自信的最佳途徑。要把中國夢作為引領民盟前進的目標指向和價值追求,引導廣大盟員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把個人夢與中國夢聯繫起來,既實現自身價值,又能夠為中國夢的實現盡職盡力。

回溯歷史,民盟在多黨合作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一批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大學者雲集于斯,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學識修養、氣度胸襟,經過歲月積澱,形成了凝聚民盟組織的重要精神力量。我們這一輩盟員沐浴在他們的璀璨星輝當中,唯有載兢載惕,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做到知盟愛盟興盟、知國愛國興國,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蔣天羚 統戰新語

編輯:文遠

在教育、社保、生態等各個領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民盟長期關注、重視教育改革和發展,多次就教師隊伍建設、義務教育均衡、高等教育改革等提出建議,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成員

中國民主同盟章程第十三條規定: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和其他工作的中國知識份子,自願遵守中國民主同盟章程,可以申請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截至2017年10月,全盟共有盟員288865人。

歷任主席都是誰?

民盟歷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為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史良、胡愈之(代主席)、楚圖南、費孝通、丁石孫、蔣樹聲。現任主席為張寶文。

黃炎培

張瀾

沈鈞儒

楊明軒

史良

胡愈之(代主席)

楚圖南

費孝通

丁石孫

蔣樹聲

張寶文

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這樣說

在由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各民主黨派中央聯合編寫、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大道——多黨合作歷史記憶和時代心聲》一書中,現任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以《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為題,撰文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履職實踐和思考感悟。文章中,張寶文是這樣說的——

今年底,各民主黨派中央將開啟新一輪換屆,人事更迭、新老交替是自然規律,但“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薪火相傳、政治交接是時代課題、歷史責任。我的理解,政治交接一定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係,要在人事變化的過程中保持優良傳統不變,政治方向不變,優勢和特點不變,使多黨合作事業後繼有人、傳承有序。梳理一下我多年來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感悟思考,以期讓更多的人從中感受到國家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脈動,感受到多黨合作制度不斷完善的節奏,權作一份政治交接的“禮物”。

我生於陝西農村,一生都與農業有著不解之緣,務農、學農、知農、愛農、為農,始終沒有離開過農業、農村和農民。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農村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縮影,不瞭解“三農”就等於不瞭解中國。青少年時,在關中平原上成長求學,汲取了這片土地的豐厚滋養,不時地體驗著

“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如雨滿身泥”的艱辛;大學畢業之後,在周至縣西駱峪水庫、華陰縣二十一軍農場勞動鍛煉近兩年,對於“三農”問題增加了一份更真實的認知;此後,調到西北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25年,在組織的關心培養下,從一名教師逐步走上校長崗位。在校黨委的領導下,我和班子成員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技術推廣、設施改善、國際合作等方面為學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三農”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0年,組織上調我到國家部委任職,開啟了八年多農業部副部長的從政歷程,作為部領導班子中的民主黨派人士有職、有權、有責、有為,任內曾主管農業機械、農墾、科教、畜牧、計畫等部門工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略盡綿力。每一筆經歷都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每一步成長都有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從教師到校長再到部長,無論角色如何變化,從不敢有絲毫懈怠,始終堅持不斷學習、積累知識、錘煉能力,爭取熟稔國情、知情明政,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2013年7月,張寶文率隊在北京調研城鎮化建設,與當地農民親切交談

2017年3月,張寶文率隊在江蘇常州東風集團調研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問題

加入民盟,更多的是被周邊盟員的風範所吸引。在西北農業大學有不少教授是民盟盟員,他們學術上兢兢業業、學有專長,工作上樸素踏實、任勞任怨,基本上都是教學科研的骨幹,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人格操守,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對民盟更多的認識,我也逐漸瞭解了民盟前輩與中共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政治自覺和立盟為公、參政為民的價值追求,1986年我加入了民盟。在盟內,我從一個普通盟員到民盟陝西省委會副主委,後來歷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常務副主席、主席。從加入民盟直到今天,三十多年的個人成長歷程,處在我國經濟騰飛、社會和諧、國力日隆的黃金時期,也處在多黨合作制度不斷完善發展、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不斷加強的重要階段。從 1989年中共中央 14號檔的發佈,到多黨合作制度被寫入憲法,2005年中共中央 5號檔和 2006年中共中央 5號檔的實施,再到 2015年《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的誕生……我有幸見證了這些多黨合作制度發展的重大事件,目睹了我國多黨合作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特別是進入民盟中央領導崗位近二十年,更真切地感受著多黨合作制度的不斷發展,在與中共中央的民主協商中坦誠進言、獻計獻策,與執政黨和廣大盟員一道共商發展大計、共襄時代盛舉,感觸尤深。

擔任十一屆民盟中央主席,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轉變。我記得上任伊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當選民盟中央主席,我感到責任重大。我在民盟中央從事盟的領導工作多年,但今天這個崗位的轉變,對我來說是新的起點,也是新的考驗。”這確是直抒胸臆、發自肺腑之言。民盟是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民主黨派,成立 76年來民盟前輩的卓越智慧、廣大盟員的精神特質不斷沉澱、昇華,逐漸鑄造了民盟的優良傳統。作為民盟的領導人,如何能夠帶領全盟砥礪奮進、有所作為,無愧於民盟前輩、無愧於民盟歷史,是落在我肩上的時代課題。總結我的履職經驗,可以概括為:繼承傳統,不忘初心,履職盡責,不斷前行。在這個政治交接的關口,希望我們的繼任者能夠帶領廣大盟員把民盟的好傳統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在多黨合作事業中浸潤廿載,關於民盟傳統,我體會最深的是兩條:

第一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民盟 76年崢嶸歲月不斷地佐證:堅持多黨合作制度,既是在飽經苦難滄桑、艱難曲折之後的理性認知,也是在革命洗禮、建設實踐中錘煉出的自覺選擇。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尋救亡圖存之路,但許多發展模式、道路都因脫離中國社會實際而歸於失敗。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才“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逐漸凝聚起了全國人民的力量,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展道路。記得,張瀾先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講過,“自從民主政團同盟成立的時候起,我們一貫就是與中共密切配合,時時協商,尤其是在大關節處,是一致的,是沒有分歧的”。沈鈞儒先生 1949年分析中國革命為何“不曾得到過像今天那樣徹底的勝利”時談到:“原因很簡單:二十八年以前沒有中國共產黨,二十八年才有中國共產黨。”前輩們的諄諄教誨、悉心指引,既飽含了他們個人的深思熟慮、政治智慧,也濃縮了全盟經年累積、日久彌堅的歷史經驗。

我們堅持多黨合作制度,不僅來自於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來自於制度實踐的巨大成效。一個國家從經濟的起落、人民的富窮,到國家的強弱、文化的盛衰,政治制度是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中國的崛起首先就體現為“制度崛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周年大會上講話時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種自信的底氣主要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而我國政治制度尤其是政黨制度的實踐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制度,“治不必同,期於利民”,只要能使國家實現良好治理、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就是適用的,就是好的。社會上一些人極力宣揚西式民主,但事實上很多兩黨制、多黨制的國家,政黨之間互相傾軋、爭鬥不休,針鋒相對、鮮有共識,近年來更是紛紛出現經濟衰退、民主亂象、安全困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發揮著整合資源、利益表達、凝聚共識、促進和諧的重要功能,各民主黨派通過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等形式,廣泛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優勢,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在以其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體系的支撐下,我國保持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族復興展現出了光明的前景。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我常思忖,多黨合作之所以能夠彰顯巨大的制度優勢,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根源呢?當我們在觀照這一制度的本質特徵時,會習慣于從文化視角去審視,會發現:它的形成與發展,體現著和而不同、相容並蓄、美美與共的中國文化傳統。在多黨合作中,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民主黨派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建立了合作共存、體諒包容的和諧政黨關係;民主黨派與執政黨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就是為人民謀福利,在基本目標上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共襄中華復興。費孝通先生曾形象地談到,“我們是和共產黨唱一台戲,一台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的戲,而不是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你罵我我罵你那種虛偽的政治遊戲”,“民主黨派和共產黨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合唱隊,共產黨是指揮,民主黨派是合唱隊中的一員,大家在共產黨的指揮下,唱出和諧美好的歌聲”。

第二 ,堅持“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傳統

民生是中共的執政之基,也是民盟的參政之要。民盟作為高中級知識份子組成的參政党,廣大盟員素來具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強烈社會責任感,關注民生是盟員作為知識份子的自覺追求。古人講:“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民盟關注民生,目的是要通過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增強中國制度的吸引力、向心力,協助執政黨解決好民心向背這一根本問題,這是參政黨的政治覺悟和政黨意識。民盟關注民生的側重點隨著時代變化在不斷調整,從發軔成立之始關注民主民權,到改革開放初期關注民富民利,到新世紀更多地關注公平共用。因此,解決民生問題沒有止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關注人民群眾不同的民生訴求。

民盟成員主要分佈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身在其中,方知其味”,這是民盟參政議政的優勢所在。比如,在 28萬盟員中有近 15萬在教育界工作,占全體盟員的 53%,搞好中國教育,民盟責無旁貸。自成立伊始,諸多民盟先賢如張瀾、黃炎培、梁漱溟、陶行知等,就秉承教育救國、教育興國的理想,開展了大量教育實踐和探索。改革開放後,費孝通、錢偉長、丁石孫、蔣樹聲等領導提出了大量卓有建樹的教育理念,推動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進程。民盟十一大以來,我們分別就完善和鞏固教育經費投入保障體系、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環境優化、提升我國特殊教育水準、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和水準、發揮教育扶貧的治本作用、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等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深入調研,積極建言,為促進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全盟廣泛開展的“農村教育燭光行動”,為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城鄉教育公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4年4月,張寶文率隊在南昌大學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優化”調研

“燭光行動”榮獲 2011年度中國扶貧創新2015年4月,張寶文在浙江桐鄉烏鎮調研

在擔任主席的四年多時間裡,我提倡參政議政既要咬住老問題,也要盯緊新趨勢,注重實地調查和追蹤研究。我們積極關注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問題,就服務貿易發展、消費品工業產能國際合作、開發區轉型創新升級、大資料安全保障、二維碼產業體系建設等提出建議。連續開展社會保障專題調研並提出建議,為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推進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社會保障定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努力。持續關注區域統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就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綜合開發、赤水河流域連片扶貧開發、蘆山地震災區生態建設、大別山區綜合性生態補償、野生東北虎和東北豹保護、南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太湖、漢江、洞庭湖、塔里木河、長江中下游、淮河中下游的水資源保護利用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採納。

2013年10月,張寶文在寧夏賀蘭縣立崗鎮蘭光村開展“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調研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民盟的優良傳統要繼承,也要創新,既不能忘本逐末,也不能固步自封。我體會,繼承和發揚好民盟的優良傳統,需要具備“四氣”:

心氣要正:正則品端,直則人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對增進公眾利益的作用有多大。作為盟員,實現自身價值,最首要的是保持政治上的堅定,為人正派,做事磊落,以實際行動弘揚正氣;

志氣要遠: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古往今來,立志者芸芸,遂志者寥寥,作為盟的領導幹部,應當志存高遠,胸懷全域,時刻牢記國家和人民的重托,牢記多黨合作的偉大使命,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勇氣要高:惟道義之交,可以終身。執政黨真聽意見、聽真意見,作為參政黨,建諍言、獻良策是應有之責。要有實事求是的勇氣,不人云亦云,不講違心話,不作違心事,不唯上,不唯書,不媚俗,不改忠直;

底氣要足: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就是要有真本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勤于學習,潛心積累,功底扎實,專業精湛,水準高,能力強,善工作。

政治交接,不惟一時;薪火相傳,期在綿久。政治交接既需要通過思想領域的政治學習、自我教育來實現,也需要通過切實的工作思路、方法和舉措來實現。我認為,搞好政治交接,從當前工作整體部署上需要把握好四點:

做中國道路的擁護者,繼承傳統,同心同行。引導廣大盟員繼承多党合作優良傳統,始終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最大的政治共識;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性質、特點和優勢,明確參政黨的政治地位、時代責任,為促進民主政治建設作出努力;堅決摒棄實行西方兩黨制、多黨制、三權分立等錯誤思想。

做參政黨職能的履行者,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發揮智力密集、視角客觀、氛圍寬鬆、管道暢通的優勢,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把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品質作為發揮作用的重點方向;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民生作為參政議政、服務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毫不動搖地做改革的促進派,圍繞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建言。

做執政黨建設的學習者,固本強基,求真務實。作為參政党,唯有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才能跟上執政黨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步伐,承擔起參政党的重任。要以執政黨為師,深入研究分析自身建設面臨的形勢、問題,積極探索參政党建設規律,不斷提高“五種能力”,努力把民盟建設成為高素質的參政黨。

做中國夢的踐行者,追尋幸福,共創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體現道路優越、理論先進、制度健全、文化自信的最佳途徑。要把中國夢作為引領民盟前進的目標指向和價值追求,引導廣大盟員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把個人夢與中國夢聯繫起來,既實現自身價值,又能夠為中國夢的實現盡職盡力。

回溯歷史,民盟在多黨合作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一批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大學者雲集于斯,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學識修養、氣度胸襟,經過歲月積澱,形成了凝聚民盟組織的重要精神力量。我們這一輩盟員沐浴在他們的璀璨星輝當中,唯有載兢載惕,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做到知盟愛盟興盟、知國愛國興國,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蔣天羚 統戰新語

編輯: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