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體醫結合:亟待耕耘的千億級市場

互聯網+體育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

互聯網+體育 ID:jipangtiyu

作者 | 蘆文正

紀胖說:

203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要達到79.0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5.3億,這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所設定的目標中的兩個。而達成健康的最佳手段離不開全民健身運動,全民健身是“體醫結合”形成千億級市場的肥沃土壤。

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中國人進入新千年後,面對的第一次關於健康的挑戰,它讓國人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健康的寶貴。

13年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

出臺背景源於中國經過近40年偉大奮鬥終於取得了令世人驚歎的經濟成就,但同時因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變化等新挑戰的出現,我們的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體醫結合”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終於在2016年迎來了火爆。

創業的價值窪地

██ 2016年體醫結合的火熱並不是無跡可尋。2003年“抗擊非典”是中國那一年的歷史標籤。

在與病魔戰鬥的過程中,人們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此後,與健康有關的行業突然爆發式增長,體檢機構、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與此同時,一個與健康有關的詞彙被頻繁提及:體醫結合。其實通俗地說,就是用體育運動的方式代替醫療,讓身體回復健康。甚至有人認為體醫結合是使康復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亞健康人群迅速回歸健康的最有效途徑。

2004年,青鳥健身首次以企業身份公開提出“體醫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直接把“體醫結合”推上了新高度。但根本性變化發生在2014年,46號檔的出臺釋放了體育產業的活力,體醫結合領域被視為體育產業中投資與創業的最後機會。

南京本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元科技”)創始人、總經理唐城是最早接觸“體醫結合”的創業者之一。

“我從小就喜歡體育,後來雖然學的是電腦,但是心中的體育夢一直沒放棄。”2004年唐城參加了北京馬拉松,這次經歷喚醒了他創業的激情。

2005年,唐城開始創業,起初只是將一些進口體育器材和醫療設備賣給國內公司,同時還自主開發一些相應軟體。後來他感覺只做代理發展空間有限,同時管理層內部利益分配出現了一些問題,

於是他開始單幹。

歷史的親歷者選擇這個領域創業,是因為真切地看到了行業的利好。那麼今年才開始創業的人又是如何選定“體醫結合”並掘金的呢?

██ 微館體能創始人賈禹泰創業之前是健身教練,“但是我發現這些做健身健美的人,有時候沒法説明客戶提升體質,對大眾健康的提高也沒有很大的價值,而我認為保持健康的體育鍛煉會成為大眾的剛需。”賈禹泰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大眾,這也是他創立微館體能的初衷。

創業者對“體醫結合”的熱情連鎖引發了投資人的關注。和惠體育投資經理李智慧表示,“體醫結合”能成為創業風口,根本原因在於,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體育人口近年來大幅增長,而運動醫療水準卻沒有跟進,這就給了創業者機會。

“另外,國家在推動醫療改革,在提倡健康中國,這使得未來很多新的健康康復服務可能納入醫保體系,創業者有可能分享到政策紅利。”李智慧說。

唐城認同李智慧的觀點,他說:“之前,在老百姓的剛需裡可能不包括體育鍛煉和體育醫療,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開始關注自身健康了。”

市場規模千億級別

██ 李智慧認為,目前“體醫結合”帶來的創業機會主要在運動損傷康復、運動醫療新材料新器械、新營養品和服務連鎖領域。

而本元科技的主要業務就是運動醫療器械的生產銷售以及配套軟體系統的開發。

“我們為政府、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這個傳統模式目前仍行之有效,現金流也很健康,”唐城說,“我們還提供協力廠商服務,為特定人群提供健康指導,課程講座等。”

不過唐城坦言,目前這些業務只是本元科技的“地基”。“未來的商業模式是基於這些‘地基’蓋的‘高樓’。”唐城的目標是將本元科技變成“體醫”結合領域內的知識服務商。

“第一,我們要做知識類媒體;第二,我們要做教育培訓;第三,項目諮詢,項目建設指導;第四,結合大資料與人工智慧,面向大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據唐城介紹,上述這些目前都已經有了雛形。

但唐城也談到了困難,缺乏資金支持。“要想實現這些目標,打造未來的商業模式,我們需要資本助力,這是我們現在融資的主要目的之一,”唐城稱,“如果只是保有現在的商業模式,我們並不需要融資,因為現在一年的利潤也有百萬上下,我們活得不算差。”

██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現在“體醫結合”的市場體量不足百億,發展空間很大。唐城則認為“體醫結合”的市場規模應該在千億級別,他認為未來這個行業內能出現大約一百家10億級別的公司。

“這是個千億級別規模的市場,”同時唐城也向記者透露了自己的目標,“希望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把本元科技做成10億級別的公司。”

李智慧按照美國的資料觀察對比中國這幾年的運動人口發展,“從12年開始到2022年,我預計康復醫療需求會爆發式增長,這樣估算,全國產值應該在千億元以上”。

不過賈禹泰並不認可這個判斷。“如果單單指‘體醫結合’這個細分領域,千億級別應該到不了,但是如果是大健康領域,萬億級別都是有可能的。”賈禹泰的微館體能主打線上和線下。據他說,線上微館體能已經有了APP,網站正在搭建中;線下則主要是負責培訓,以及以前來培訓的人為案例,進行資料獲取,方便日後發力大資料領域。

賈禹泰表示日後會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與體醫結合的大資料,給人全面的健康指導。

但有業內人士不看好像微館體能這樣的強資源型體醫結合的健身館。“說白了不就是個服務機構嘛,只不過是有比較好的資源背書,加之一線城市人才較多,雖然創業不難,有利潤也不難,但是做大不容易,因為可複製性太強,進入壁壘太低。”該業內人士認為這種類型的體醫結合領域的創業企業類似開髮廊,掙錢容易,但是想做大,做成上市公司,幾乎不可能。

人才短板 大眾意識薄弱

██ 在今年的某創投大會上,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公開表示,我們這個時代,不缺錢,缺的是人才和創業方向。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體醫結合領域。

李智慧坦承,人才短缺是行業發展的最大壁壘。“目前只有北體、首體、上體,華師設有相關專業,但每年招生數量很少;其次,就業情況不好,對口專業畢業的人才基本沒有從事本行業,人才沒有縱深積累,沒有真正拔尖的、傑出的人才。”據李智慧介紹,國內目前從事這方面的人才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以前國家專業隊服務的政府運動康復中心人才,但從全國來說很少,且大部分都在一線城市;二是從非本專業轉移過來的。

“體醫和純醫療不完全一致,尤其是物理治療與康復,這部分更多是服務,不只是用藥,目前很多醫院的康復科就是如此,而醫院的康復科,不能滿足體醫結合的大眾需求。”李智慧說。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運動人體科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閻守扶老師稱,不管是綜合院校的體育專業,還是首都體育學院這樣的體育類高校,在培養學生時都注重學生就業問題。

首都體育學院專門開設了運動處方、健康管理等課程,另外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和運動康復專業的課程設置上,也會建構起這些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與職業素養,這都是為了讓他們適應在這個領域工作和發展。

閻守扶說:“人的培養是個多維度工作,培養出的學生既要懂體育運動,要有相關意識,也要有科學運動的方法,並且求真務實地去從事相關工作只有滿足這些要求,才能在這個領域站得住腳。”

不過,閻守扶也承認,如果未來面對的是千億級別的市場,單靠高校向行業輸送人才,還力所不逮。他說:“這個市場相對較大,要想填補人才空缺,確實需要時間。”

此外,閻守扶還提到,比填補人才缺口更重要的是提高大眾的體育醫療意識,讓人們意識到體育鍛煉是最有效的保持健康的手段。“鍛煉的方法、時間、種類、強度,綜合來看就是‘運動處方’,這也可以被看作‘體醫結合’的一種形式。”

大眾體育意識不高也是困擾創業者的問題。唐城的觀點是,“體醫結合”領域想出現大的公司,一是靠大型企業、政府在全國招標合作,另一個就是靠大眾意識的覺醒,讓體育醫療成為剛需。

賈禹泰也認為行業最大發展壁壘是大眾意識不高,“現在阻力最大的還是大眾意識不夠強,對體醫結合的認知水準不夠高。”賈禹泰表示改變現狀需要時間。

有時候沒法説明客戶提升體質,對大眾健康的提高也沒有很大的價值,而我認為保持健康的體育鍛煉會成為大眾的剛需。”賈禹泰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大眾,這也是他創立微館體能的初衷。

創業者對“體醫結合”的熱情連鎖引發了投資人的關注。和惠體育投資經理李智慧表示,“體醫結合”能成為創業風口,根本原因在於,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體育人口近年來大幅增長,而運動醫療水準卻沒有跟進,這就給了創業者機會。

“另外,國家在推動醫療改革,在提倡健康中國,這使得未來很多新的健康康復服務可能納入醫保體系,創業者有可能分享到政策紅利。”李智慧說。

唐城認同李智慧的觀點,他說:“之前,在老百姓的剛需裡可能不包括體育鍛煉和體育醫療,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開始關注自身健康了。”

市場規模千億級別

██ 李智慧認為,目前“體醫結合”帶來的創業機會主要在運動損傷康復、運動醫療新材料新器械、新營養品和服務連鎖領域。

而本元科技的主要業務就是運動醫療器械的生產銷售以及配套軟體系統的開發。

“我們為政府、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這個傳統模式目前仍行之有效,現金流也很健康,”唐城說,“我們還提供協力廠商服務,為特定人群提供健康指導,課程講座等。”

不過唐城坦言,目前這些業務只是本元科技的“地基”。“未來的商業模式是基於這些‘地基’蓋的‘高樓’。”唐城的目標是將本元科技變成“體醫”結合領域內的知識服務商。

“第一,我們要做知識類媒體;第二,我們要做教育培訓;第三,項目諮詢,項目建設指導;第四,結合大資料與人工智慧,面向大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據唐城介紹,上述這些目前都已經有了雛形。

但唐城也談到了困難,缺乏資金支持。“要想實現這些目標,打造未來的商業模式,我們需要資本助力,這是我們現在融資的主要目的之一,”唐城稱,“如果只是保有現在的商業模式,我們並不需要融資,因為現在一年的利潤也有百萬上下,我們活得不算差。”

██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現在“體醫結合”的市場體量不足百億,發展空間很大。唐城則認為“體醫結合”的市場規模應該在千億級別,他認為未來這個行業內能出現大約一百家10億級別的公司。

“這是個千億級別規模的市場,”同時唐城也向記者透露了自己的目標,“希望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把本元科技做成10億級別的公司。”

李智慧按照美國的資料觀察對比中國這幾年的運動人口發展,“從12年開始到2022年,我預計康復醫療需求會爆發式增長,這樣估算,全國產值應該在千億元以上”。

不過賈禹泰並不認可這個判斷。“如果單單指‘體醫結合’這個細分領域,千億級別應該到不了,但是如果是大健康領域,萬億級別都是有可能的。”賈禹泰的微館體能主打線上和線下。據他說,線上微館體能已經有了APP,網站正在搭建中;線下則主要是負責培訓,以及以前來培訓的人為案例,進行資料獲取,方便日後發力大資料領域。

賈禹泰表示日後會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與體醫結合的大資料,給人全面的健康指導。

但有業內人士不看好像微館體能這樣的強資源型體醫結合的健身館。“說白了不就是個服務機構嘛,只不過是有比較好的資源背書,加之一線城市人才較多,雖然創業不難,有利潤也不難,但是做大不容易,因為可複製性太強,進入壁壘太低。”該業內人士認為這種類型的體醫結合領域的創業企業類似開髮廊,掙錢容易,但是想做大,做成上市公司,幾乎不可能。

人才短板 大眾意識薄弱

██ 在今年的某創投大會上,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公開表示,我們這個時代,不缺錢,缺的是人才和創業方向。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體醫結合領域。

李智慧坦承,人才短缺是行業發展的最大壁壘。“目前只有北體、首體、上體,華師設有相關專業,但每年招生數量很少;其次,就業情況不好,對口專業畢業的人才基本沒有從事本行業,人才沒有縱深積累,沒有真正拔尖的、傑出的人才。”據李智慧介紹,國內目前從事這方面的人才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以前國家專業隊服務的政府運動康復中心人才,但從全國來說很少,且大部分都在一線城市;二是從非本專業轉移過來的。

“體醫和純醫療不完全一致,尤其是物理治療與康復,這部分更多是服務,不只是用藥,目前很多醫院的康復科就是如此,而醫院的康復科,不能滿足體醫結合的大眾需求。”李智慧說。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運動人體科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閻守扶老師稱,不管是綜合院校的體育專業,還是首都體育學院這樣的體育類高校,在培養學生時都注重學生就業問題。

首都體育學院專門開設了運動處方、健康管理等課程,另外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和運動康復專業的課程設置上,也會建構起這些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與職業素養,這都是為了讓他們適應在這個領域工作和發展。

閻守扶說:“人的培養是個多維度工作,培養出的學生既要懂體育運動,要有相關意識,也要有科學運動的方法,並且求真務實地去從事相關工作只有滿足這些要求,才能在這個領域站得住腳。”

不過,閻守扶也承認,如果未來面對的是千億級別的市場,單靠高校向行業輸送人才,還力所不逮。他說:“這個市場相對較大,要想填補人才空缺,確實需要時間。”

此外,閻守扶還提到,比填補人才缺口更重要的是提高大眾的體育醫療意識,讓人們意識到體育鍛煉是最有效的保持健康的手段。“鍛煉的方法、時間、種類、強度,綜合來看就是‘運動處方’,這也可以被看作‘體醫結合’的一種形式。”

大眾體育意識不高也是困擾創業者的問題。唐城的觀點是,“體醫結合”領域想出現大的公司,一是靠大型企業、政府在全國招標合作,另一個就是靠大眾意識的覺醒,讓體育醫療成為剛需。

賈禹泰也認為行業最大發展壁壘是大眾意識不高,“現在阻力最大的還是大眾意識不夠強,對體醫結合的認知水準不夠高。”賈禹泰表示改變現狀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