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可耐光陰似水聲——崔自默先生贈書攝影家黃武濤“獨照之匠”側記

可耐光陰似水聲——崔自默先生贈書攝影家黃武濤“獨照之匠”側記

文/黃詩煊

2017年11月24日上午,碑林博物館東門北側,西安崔自默藝術館,我邀好友人像攝影家黃武濤一同拜會崔自默先生。

崔先生端坐在長椅上,正在閉目養神。對面牆上是他創作的《樂天安命,於人無求》大幅工筆荷花圖,陽光中畫面裡的兩隻碩大的蜻蜓躍躍欲出。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黃武濤與崔自默先生正在交流

我們交談之間,黃武濤已經拿起了相機開始抓拍一些鏡頭。崔先生借機談一些關於攝影方面的知識技巧,以及攝影審美的幾層境界。從藝術創作到攝影技巧,從思想內涵到表現手法,先生一一列舉相關資料和案例,讓黃武濤和助手曉哲驚詫不已。我雖然自視已經相當瞭解崔自默先生,卻沒想到先生竟然對攝影也是如此有研究。


在藝術館頂層拍攝中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在《崔自默銅像》前,崔先生談雕塑,黃武濤記錄下了這一美好時刻。

室內拍攝完成,黃武濤建議到室外取一些景。頂樓,雖有寒風,但陽光明媚。南面是永寧門城樓角旗飄揚,西鄰碑林博物館,東北方有一座狀元塔。崔先生或舉目遠眺,或低頭沉思,或來回踱步。黃武濤不斷調整姿勢,更換鏡頭,動作麻利。崔先生手指不遠處的一棵古柏,沒有說話,而後抬頭望天,閉目作祈禱狀,這些微妙的瞬間,都被黃武濤捕捉到了。黃武濤說:“崔先生舉手投足,
看似隨意,卻都是感情抒發,對時空的思考,只要把這無數瞬間凝固,轉化為永恆,就是好照片。”不到一小時,一百多張照片完成,崔先生稍稍流覽便發現幾張精品,說“這麼短時間能出幾張精品,就不簡單了。”

黃武濤、黃詩煊、田向東聚精會神聽講中

第二天我去富平參加朋友婚禮,收到黃武濤微信:“老弟在嗎?我昨天晚上精心整理所拍攝的圖片,有好幾張非常經典,你看是否洗出來做成相框,在崔先生回北京前送作紀念?”我立即回復:“已經看到老兄發的圖片,精彩,讚歎。好東西要讓更多人欣賞到。”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第三天早上,又是風和日麗。我和科教網創始人李偉偉、黃武濤、助手曉哲步行到藝術館。寒暄幾句後,黃武濤打開紙箱把照片拿給崔先生看。第一張是正方黑白照,崔先生戴著帽子目視前方,手托著下巴,目光如炬,寧靜致遠。第二張展現的是豎幅彩色肖像,崔先生穿著一件深紅色套頭衫、灰色圍巾,合掌、抬頭、閉目,仿佛羅丹的雕塑思想者一般,莊嚴而深邃。崔先生說:“這張很妙,有時候閉著眼比睜著眼更傳神,范先生畫老子和懷素、蘇東坡等大多是閉目的,這樣能引領讀者體現更多的內在精神。這張照片可以激發觀眾聯想,設身處地,有共鳴,仿佛可以進入畫面,與我一起感受太陽的光輝,歲月靜好”,“這麼好的照片,就掛在藝術館吧”。一旁的黃武濤說:“感謝先生的認可,想請您給題詞一幅以作勉勵我們的影像館。”崔先生笑著說:“這簡單,你想好寫什麼內容嗎。”黃武濤說:“意思就是工匠精神之類的。沒有想好,請您隨意寫。”崔先生不假思索,提筆落墨,從左向右開始,寫下第一個大篆字。我脫口而出:“匠”。崔先生又寫下“之”、“照”二字,然後問:“什麼照之匠?誰能猜出來,選一幅帶掛曆的福字。”大家開始猜,我悄悄掏出手機搜索,由於太緊張了直接搜了個“匠之照”,結果百度上沒有相關內容。崔先生寫出最後一個字,從右往左讀就是“獨照之匠”。“這四字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一個有獨立思維、思想圓滿的大工匠,憑他的想像力來揮斧斫輪。意象,介乎具象與抽象之間,最考驗藝術家的功力與性情。”崔先生還活靈活現地舉例描述《莊子》裡的庖丁解牛和郢人運斤、佝僂承蜩的故事,來說明主體與客體的配合關係、攝影家與攝影物件的合作關係。“一個好的攝影師,不僅僅在技術上下苦功夫,還要在思想上‘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把心、眼、手、相機、物象幾個方面融合為一,在大腦中提前構思預設。‘照’字,與你照相機有關,但那是全方位的觀與照,不是有限範圍的看與見。那是覺悟,是惟精惟一。如此,到了一定境界,照相機不能輕舉妄動,一旦心有靈感萌動,情緒勃發,一抬手,宛如神槍手,就OK了。”大家聽得興趣盎然,心領神會。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講問題,除了旁徵博引,就是旁敲側擊,深入淺出得讓學生們法喜充滿,即便批評人也令人容易接受,心悅誠服。臨別前,崔先生給我們倒茶水,若有所思地說:“別人之所以總是誇讚你,如果不是他太低,就是因為你太容易超越,沒有威脅。大家誇黃山、泰山、華山甚至香山,是因為還是能爬上去,可是有誰總是誇讚喜馬拉雅山呢?沒有,因為它太難登臨了,對於幾乎所有人,一生一次都不敢想。”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黃武濤聽著不時點頭思索,感慨說:“是啊,醍醐灌頂,這些人生哲理也能指導攝影創作”,“今天再次聆聽教誨,緣分殊勝,期待下次再會”。

崔先生微微一笑說:“做簡單事情而最終成大事的,豈不更讓人佩服?做的事情不簡單或者說挺費勁,可最後卻沒成事,又是怎麼回事呢?苦苦爭逐的東西一旦到手,欣喜的同時,總會有點失落,或許是對必要性的思考;一如面對絕世美景,會喚起一縷感傷,是喟歎人生美好的不能永恆吧。也如辛苦的登臨絕頂,舉目望遠而後低頭俯瞰,便感受到一絲悲涼與慈悲。藝術所最終考驗的,不是形式表面,而是背後的智慧內核。”

大家聚精會神聆聽崔自默老師講述

科教網創始人李偉偉和崔自默先生

黃武濤贈送肖像給崔自默先生

崔自默先生為黃武濤題字

崔自默先生為李曉哲贈書

責任編輯:KJWXDL_2016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第三天早上,又是風和日麗。我和科教網創始人李偉偉、黃武濤、助手曉哲步行到藝術館。寒暄幾句後,黃武濤打開紙箱把照片拿給崔先生看。第一張是正方黑白照,崔先生戴著帽子目視前方,手托著下巴,目光如炬,寧靜致遠。第二張展現的是豎幅彩色肖像,崔先生穿著一件深紅色套頭衫、灰色圍巾,合掌、抬頭、閉目,仿佛羅丹的雕塑思想者一般,莊嚴而深邃。崔先生說:“這張很妙,有時候閉著眼比睜著眼更傳神,范先生畫老子和懷素、蘇東坡等大多是閉目的,這樣能引領讀者體現更多的內在精神。這張照片可以激發觀眾聯想,設身處地,有共鳴,仿佛可以進入畫面,與我一起感受太陽的光輝,歲月靜好”,“這麼好的照片,就掛在藝術館吧”。一旁的黃武濤說:“感謝先生的認可,想請您給題詞一幅以作勉勵我們的影像館。”崔先生笑著說:“這簡單,你想好寫什麼內容嗎。”黃武濤說:“意思就是工匠精神之類的。沒有想好,請您隨意寫。”崔先生不假思索,提筆落墨,從左向右開始,寫下第一個大篆字。我脫口而出:“匠”。崔先生又寫下“之”、“照”二字,然後問:“什麼照之匠?誰能猜出來,選一幅帶掛曆的福字。”大家開始猜,我悄悄掏出手機搜索,由於太緊張了直接搜了個“匠之照”,結果百度上沒有相關內容。崔先生寫出最後一個字,從右往左讀就是“獨照之匠”。“這四字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一個有獨立思維、思想圓滿的大工匠,憑他的想像力來揮斧斫輪。意象,介乎具象與抽象之間,最考驗藝術家的功力與性情。”崔先生還活靈活現地舉例描述《莊子》裡的庖丁解牛和郢人運斤、佝僂承蜩的故事,來說明主體與客體的配合關係、攝影家與攝影物件的合作關係。“一個好的攝影師,不僅僅在技術上下苦功夫,還要在思想上‘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把心、眼、手、相機、物象幾個方面融合為一,在大腦中提前構思預設。‘照’字,與你照相機有關,但那是全方位的觀與照,不是有限範圍的看與見。那是覺悟,是惟精惟一。如此,到了一定境界,照相機不能輕舉妄動,一旦心有靈感萌動,情緒勃發,一抬手,宛如神槍手,就OK了。”大家聽得興趣盎然,心領神會。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講問題,除了旁徵博引,就是旁敲側擊,深入淺出得讓學生們法喜充滿,即便批評人也令人容易接受,心悅誠服。臨別前,崔先生給我們倒茶水,若有所思地說:“別人之所以總是誇讚你,如果不是他太低,就是因為你太容易超越,沒有威脅。大家誇黃山、泰山、華山甚至香山,是因為還是能爬上去,可是有誰總是誇讚喜馬拉雅山呢?沒有,因為它太難登臨了,對於幾乎所有人,一生一次都不敢想。”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崔自默先生(黃武濤攝影)

黃武濤聽著不時點頭思索,感慨說:“是啊,醍醐灌頂,這些人生哲理也能指導攝影創作”,“今天再次聆聽教誨,緣分殊勝,期待下次再會”。

崔先生微微一笑說:“做簡單事情而最終成大事的,豈不更讓人佩服?做的事情不簡單或者說挺費勁,可最後卻沒成事,又是怎麼回事呢?苦苦爭逐的東西一旦到手,欣喜的同時,總會有點失落,或許是對必要性的思考;一如面對絕世美景,會喚起一縷感傷,是喟歎人生美好的不能永恆吧。也如辛苦的登臨絕頂,舉目望遠而後低頭俯瞰,便感受到一絲悲涼與慈悲。藝術所最終考驗的,不是形式表面,而是背後的智慧內核。”

大家聚精會神聆聽崔自默老師講述

科教網創始人李偉偉和崔自默先生

黃武濤贈送肖像給崔自默先生

崔自默先生為黃武濤題字

崔自默先生為李曉哲贈書

責任編輯:KJWXDL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