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慈禧得知法國人展覽這件藝術品的時候很生氣,理由讓她自己都臉紅

明清時期中國多以閉關鎖國為外交政策,不僅導致我國對外國瞭解甚少,同時外部世界對我國瞭解也甚少。中西文化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也存在許多分歧。不過鴉☆禁☆片戰爭以來,

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日益增加,其中有一個交流的例子,法國人把一件藝術品藏於博物院,清朝慈禧太后卻無法接受這種藝術,聽到這件事後是臉紅又生氣。到底是什麼事呢?讓楓葉吹兮為你一一道來。

為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理念,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愛新覺羅載澤與徐世昌、瑞方等赴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國考察政治。在出行法國的時候,載澤一行人流覽法國博物院,看到了蠟像這一門藝術。本來載澤一行人對這種新興的蠟像藝術興趣不大,可當他們看到有一組蠟像聚集了許多人觀看,他們便上前湊湊熱鬧,看看到底是什麼蠟像居然能吸引這麼多人,一看不知道,一看可嚇了他們一跳,這對人物蠟像男的身穿龍袍、女的衣著華貴,
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原來是慈溪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蠟像。

在清朝皇太后、皇帝,即使是王公大臣都不敢直視,可現在卻被洋人做成蠟像公開展覽,任由外國公民自由觀看。載澤回國後立即向外務部報告此事,一時間朝廷上下議論紛紛,

慈禧太后本人也是十分不痛快,載澤的報告中還突出一點,就是慈禧的蠟像形象與光緒的相比,不夠突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人對中國也有了新認識,他們知道中國制度裡雖然皇帝權力最大,但是清朝的這個皇帝說話算不了數,真正的話語權在慈禧太后的手裡,法國人製作慈禧與光緒的蠟像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等大城市巡迴展覽,主要的出發點是讓西方瞭解東方統治者的制度與事實的區別。

從側面諷刺這位中國歷史上戀權的女人,掌握清朝權力47年。可是大清朝畢竟老佛爺主掌乾坤,她的光芒怎能隨意被藝術家掩蓋呢?因此慈禧命令外交部門與法國多次交涉關於蠟像的問題。

但還是那句話說的好“落後就要挨打。”國家沒實力,你無論再怎麼交涉,人家也不鳥你,並坐在一邊看你的笑話,最後慈禧太后只能作罷。

楓葉吹兮,微風蕭瑟,覽歷史,品文化。喜歡的話關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