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綜合知識必練5道題:什麼是高原現象?

1.學習“直角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這種學習屬於( )。

A.詞彙學習

B.符號學習

C.概念學習

D.命題學習

答案:D

解析:根據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複雜程度,知識學習可以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

其中,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複合意義,即學習若干概念之間的關係。題幹表述的是直角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關係,屬於命題學習,故選D項。A項詞彙學習是符號學習的主要內容。

2.通過觀察事物、演示實驗、到工廠或農村進行實地參觀訪問等方式獲得直觀經驗屬於( )。

A.實物直觀

B.模象直觀

C.言語直觀

D.知識直觀

答案:A

解析: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符合題意,故選A;模象即事物的模擬性形象,所謂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言語直觀是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知識直觀是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教學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徵進行加工,
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加工過程。

3.在教學中講授“果實”概念時,既選可食的果實,又選不可食的果實(如棉籽等),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準確地掌握“果實”概率。這是運用了( )。

A.正例與反例配合法

B.變式法

C.比較法

D.直觀法

答案:B

解析: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例如生物中介紹“果實”概念時,

不要只選可食的果實(蘋果、花生等),還要選擇一些不可食的果實(棉籽等),這才有利於學生看到一切果實都具有“種子”這一關鍵特性,捨棄“可食用”等無關特徵。故而選B。而A項的正例與反例也是考試中的重點,考生需加以理解。正例指包含著概念或規則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的例證;反例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規則的主要屬性和關鍵特徵的例證。
比較法是指根據事物的異同進行區分,分為同質比較和異質比較。

4.小明在連續背誦15天英文單詞後,雖然每天堅持但成績不見提高,這是練習中的( )。

A.起伏現象

B.高原現象

C.先快後慢

D.個別差異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高原現象。高原現象是指練習的進步是先快後慢的,到中期出現暫時停頓現象,即練習成績保持一定的水準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趨勢。題幹中的小明就到了這一階段,

產生了這一現象。先快後慢是屬於遺忘的規律,對知識遺忘的一種進程就是先快後慢。個別差異性屬於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起伏現象針對注意,注意的起伏是指短時間內注意週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

5.“量杯實驗”是測驗定勢影響遷移的一個典型例證,其策劃者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納

D.陸欽斯

答案:D

解析:陸欽斯的量杯實驗是定勢影響遷移的典型例證。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通常表現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應或者解決問題。桑代克用“貓逃出牢籠”實驗提出試誤學習理論,苛勒利用“猩猩取香蕉”實驗提出頓悟學習理論,斯金納利用鴿子、小老鼠的實驗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通常表現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應或者解決問題。桑代克用“貓逃出牢籠”實驗提出試誤學習理論,苛勒利用“猩猩取香蕉”實驗提出頓悟學習理論,斯金納利用鴿子、小老鼠的實驗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