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國家給全世界寫了一封情書 你看著笑了又哭了

有人說,《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是皮克斯寫給墨西哥的一封情書。

有音樂,死亡沒那麼可怕

亡靈節是墨西哥傳統節日。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墨西哥,將西方的“諸聖節”和“萬靈日”與當地土著人傳統相結合,創立了亡靈節。

該節日分為兩天,每年的11月1日是“幼靈節”,祭奠逝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離世的成年人。

節日期間,墨西哥人在家裡設立祭台。他們相信,這樣可以讓逝去的靈魂知道自己並沒有被遺忘,並為其指引回家的道路。

墨西哥人美好的夙願在影片中被具象化,亡靈們踩著萬壽菊鋪成的路回家,與生者同歡。這正契合了影片的主題——被遺忘者的永逝以及被懷念者的歸鄉。

在墨西哥習俗中,祭台的佈置十分講究。祭台通常分為兩層,象徵天與地;有時會分三層,

分別代表天堂、煉獄和人間;還有的分七層,這些級別中的每一級代表一個靈魂上天堂必經的道路。

影片不止一次給小主人公米格爾家中祭台特寫鏡頭,其中最醒目的當屬那些按長幼輩分擺放的逝者照片。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家庭擺放的祭台。

除了照片,墨西哥人還在祭臺上擺放各類物品,多是逝者生前最愛的食物。亡靈麵包以及做成骷髏模樣的糖果是最主要的食物,用來讓生者與亡故親友一同歡宴。

超市中骷髏形狀的糖果。

被稱為“亡靈之花”的萬壽菊是重要裝飾物。墨西哥人相信,

鮮花的香味會使回歸的靈魂歡喜。

墨西哥人通常還在祭臺上放置一杯水和一盤鹽,認為可以滌蕩靈魂……總之,祭臺上擺放的物品都頗為講究。我還見過祭台前擺放一面鏡子。

聽墨西哥人講,生者可以通過這面鏡子與亡靈見面。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家庭擺放的祭台。

影片還多次特寫了墓園燈火通明的場景。這是墨西哥亡靈節的另一傳統——墓地守夜。

11月1日晚,墨西哥大大小小城市中最熱鬧處非墓地莫屬。

午夜未至,通往墓園的街道已被車堵得水泄不通。人們提著小板凳,捧著蠟燭和鮮花紛至遝來。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的墓園。

墓園門外各類小吃攤位座無虛席。園內墓碑被蠟燭點亮,被鮮花覆蓋。死者的家人早早圍坐在墓碑周圍,準備在那裡通宵達旦。有人還用手機放起音樂,與逝者同歡。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Metepec一處墓園。

用剪紙講故事,是影片開篇別出心裁之處。與中國的剪紙工藝不同,墨西哥剪紙是把一遝兒有顏色的薄紙疊在一起,然後用鐵錘和鑿形針尖穿孔。

其實,墨西哥剪紙不僅僅用於亡靈節,在耶誕節、國家獨立日、婚禮等其他節日和慶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認為,在風中飄揚的剪紙寓意生命的脆弱。

墨西哥城一處小市場內部的剪紙裝飾。

當然,音樂是貫穿影片始終的主題,也是系掛觀眾淚珠的紐帶。影片音樂致敬了那些帶著寬邊大簷帽、服裝統一的“墨西哥街頭樂隊”——瑪利亞奇樂隊。

瑪麗亞奇作為一種音樂形式,被稱為墨西哥的“國粹”。在墨西哥人眼中,若沒有瑪利亞奇,任何慶典都是不完整的。

墨西哥城街頭的瑪利亞奇樂隊。

有專業人士指出,電影中除了瑪麗亞奇,還有墨西哥地方色彩更濃的son jarocho,norteño、banda、ranchera等音樂形式。

上帝打翻顏料盤,歷史堆積的立體文明

電影中小主人公米格爾在人間和亡靈世界穿梭。亡靈世界仿佛一個色彩絢麗的神仙幻境,歌舞昇平。

很多人認為,這個亡靈世界的原型應該是墨西哥彩色小城瓜納華托,那個被稱為“上帝打翻顏料盤的地方”。

瓜納華托的日與夜。

瓜納華托的確當之無愧。該城市因其色彩絢麗的房屋而出名,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夜晚,站在高處廣場俯瞰這座城市,仿佛置身于星星的彩色港灣。

只是這種想法僅答對一半。亡靈世界的建築是立體的,像一棵不斷生長的樹。樹的根部,左面是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太陽和月亮金字塔,右邊則是瑪雅人的奇琴伊察金字塔。

順勢向上,則從殖民時期房屋、共和國時期建築直至現代的摩天大廈:這便是墨西哥,一個由歷史堆積而成的立體文明。

正如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瓜地馬拉著名作家阿斯圖裡亞斯在《瓜地馬拉傳說》中所描繪的:“……由被埋之城重疊而起,如複式樓房。樓上樓。城上城。簡直是一本裝裱於石頭上,以印第安黃金紙、西班牙羊皮紙和共和國紙為頁的舊插畫書!”

影片通過對亡靈世界的精妙設計,向墨西哥厚重的歷史致敬。

墨西哥大神廟處拍攝的“三個時代”的縮影——阿茲特克神廟、殖民時期教堂和現代拉丁美洲塔。

影片中還有一處“很墨西哥”的場景,即那口米格爾和埃克托被扔進去的深井。這種天然井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獨特的景觀。

天然井形成於漫長的地質變化過程。石灰岩和珊瑚岩經地下泉水的長時間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溶洞。有些溶洞頂部岩層坍塌,露出了地下洞穴。這些天然井或大或小,很多隱沒在尤卡坦半島的雨林深處。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天然井。

天然井在過去為瑪雅人提供重要的淡水資源,如今很多被開發成旅遊專案。但由於井水極深,下水游泳者必須穿救生衣。

在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瑪雅遺址奇琴伊查就有一口天然井。據說,這口井是用來活人祭祀的,考古學家在水下發現了很多頭顱。

骷髏、神獸、一字眉

影片中除了生者,最濃墨重彩之處便是骷髏了。來墨西哥這麼久,深刻體會到墨西哥人的“骷髏情結”。

這從亡靈節期間商店銷售的骷髏糖果、小市場常見的骷髏工藝品,藝術作品甚至街頭壁畫塗鴉中都可見一斑。

墨西哥人的“骷髏情結”可追溯至前殖民時期的活人祭祀傳統,被砍下的頭顱成排供奉在神廟旁,是祭祀習俗的威嚴象徵之一。

據史料記載,在阿茲特克統治時期,每個月都會進行一場盛大的活人祭祀儀式。他們甚至將獻祭者的頭顱橫穿過木梁,製作“頭骨架”,還在其旁邊設立兩座由頭骨壘成的塔。頭骨架和頭骨塔被該民族視為神聖的象徵。

前不久,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城歷史中心區一處建築地下發現了一座頭骨塔。

考古學家在墨城歷史中心區發現的頭骨塔。

不僅如此,在很多墨西哥前殖民時期的遺址中,可以見到牆壁上雕刻骷髏形狀。

墨西哥一處瑪雅遺址的骷髏雕刻。

在隨後的歷史時期,很多墨西哥刻版畫家將骷髏作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多用以針砭時弊。其中最著名的角色當屬“卡特裡娜骷髏”,即身段纖細、打扮成貴婦的骷髏。

卡特裡娜是個崇洋媚外的印第安婦女。她戴上大簷帽,把臉塗白,以效顰法國貴婦。該形象由墨西哥刻版畫家喬斯·瓜達羅佩·波薩達于1913年創造。

這個原本在諷刺版畫中的人物如今卻成了亡靈節最受歡迎的形象。電影中大部分的女性亡靈設計基於“卡特裡娜”的基本造型。

博物館展出的“卡特裡娜”版畫。

如今,在每年一度的亡靈節大遊行中,骷髏是最常見的形象。影片中亡靈盛會像極了現實中亡靈節遊行。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城街頭眾人的裝扮。

電影中還“秀”了一把骷髏臉的裝扮:先用白色顏料打底,眼圈塗黑,再用畫筆將嘴角向兩側延伸至腮處,還要加幾道分隔號,神似用線縫合出一張裂開的大嘴。很快,人面變鬼臉。

在亡靈世界,除了骷髏,還有一些五彩斑斕、長相奇特的神獸,例如那只最後在人間變成一隻小貓的會飛的美洲豹,以及那只在鏡頭中一閃而過的背上插著零食的刺蝟。

這些神奇動物靈感來源於墨西哥的民俗手工藝品——阿萊布裡赫(alebrije)。

墨西哥民俗博物館內陳設的“神獸”。

這些由不同動物的外貌部位進行重新組合的生物仿佛是從夢境裡走出來的。事實上,它們確實是從夢境中走出來的:相傳,上世紀三十年代,墨西哥藝術家佩德羅·洛佩茲一日高燒致幻,恍惚之際夢見一處森林。

神游其中,只見樹木、動物、岩石、雲朵皆變了形狀,更有長著蝴蝶翅膀的驢、頂著牛角的公雞、長著鷹頭的獅子,所有這些神奇動物喊著同一個單詞:Alebrije。

他病癒後把夢中所見畫了出來。八十年代,瓦哈卡州木雕家Manuel Jiménez將紙上的神獸變成立體的木雕,成為墨西哥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墨西哥民俗博物館內陳設的“神獸”。

電影中還有一隻神奇動物貫穿始終——無毛犬。這種墨西哥特色的狗渾身沒有毛髮,而且經常缺牙,所以它們的舌頭總是耷拉在外面。

雖然其貌不揚,無毛犬卻在中美洲歷史中佔有重要位置。據說,古印第安人認為,忠心耿耿的無毛犬有神性,被認為是通往冥界的嚮導。

影片中最易識別的名人原型是一字眉的墨西哥著名女畫家弗裡達·卡羅。

弗裡達與其創作的自畫像。

年少時遭遇一場車禍致殘,她將痛苦傾倒在作品中。在墨西哥,小到冰箱貼、明信片等各種旅遊紀念品,大到戶外廣告,她的畫像隨處可見。

墨西哥現代藝術博物館中陳設的弗裡達作品《兩個弗裡達》。

至於影片中欺世盜名的德拉科魯茲,很多人認為其原型是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家喻戶曉的歌手兼演員Pedro Infante(下排左二)。除他以外,墨西哥《宇宙報》還原了影片中的那些“名人亡靈”。

墨西哥《宇宙報》還原的名人原型。

上排右一Jorge Negrete是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的演員和歌手;中間“銀色蒙面者”El Santo是墨西哥著名摔跤手和演員;左一Dolores del Rio是墨西哥女演員,亦是好萊塢首位拉丁裔跨界明星。

下排左一Emiliano Zapata是墨西哥農民革命領袖;右二Cantinflas是墨西哥喜劇演員;右一Maria Felix是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的著名女演員。

寫給世界的情書

電影向太多墨西哥經典元素致敬,以至於使我這個聽不懂西班牙語的觀眾在電影院時而心花怒放,時而淚如雨下。

心花怒放是因為在電影中找到了太多駐外時收藏並深愛的點滴;淚如雨下則是多數人看這部電影的共同感受——為愛感動。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更像是皮克斯替墨西哥寫給世界的一封情書,它讓全世界看到了墨西哥最美麗、溫暖和奇幻的模樣。

讀完這封情書的你,是否也會愛上墨西哥?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的墓園。

墓園門外各類小吃攤位座無虛席。園內墓碑被蠟燭點亮,被鮮花覆蓋。死者的家人早早圍坐在墓碑周圍,準備在那裡通宵達旦。有人還用手機放起音樂,與逝者同歡。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Metepec一處墓園。

用剪紙講故事,是影片開篇別出心裁之處。與中國的剪紙工藝不同,墨西哥剪紙是把一遝兒有顏色的薄紙疊在一起,然後用鐵錘和鑿形針尖穿孔。

其實,墨西哥剪紙不僅僅用於亡靈節,在耶誕節、國家獨立日、婚禮等其他節日和慶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認為,在風中飄揚的剪紙寓意生命的脆弱。

墨西哥城一處小市場內部的剪紙裝飾。

當然,音樂是貫穿影片始終的主題,也是系掛觀眾淚珠的紐帶。影片音樂致敬了那些帶著寬邊大簷帽、服裝統一的“墨西哥街頭樂隊”——瑪利亞奇樂隊。

瑪麗亞奇作為一種音樂形式,被稱為墨西哥的“國粹”。在墨西哥人眼中,若沒有瑪利亞奇,任何慶典都是不完整的。

墨西哥城街頭的瑪利亞奇樂隊。

有專業人士指出,電影中除了瑪麗亞奇,還有墨西哥地方色彩更濃的son jarocho,norteño、banda、ranchera等音樂形式。

上帝打翻顏料盤,歷史堆積的立體文明

電影中小主人公米格爾在人間和亡靈世界穿梭。亡靈世界仿佛一個色彩絢麗的神仙幻境,歌舞昇平。

很多人認為,這個亡靈世界的原型應該是墨西哥彩色小城瓜納華托,那個被稱為“上帝打翻顏料盤的地方”。

瓜納華托的日與夜。

瓜納華托的確當之無愧。該城市因其色彩絢麗的房屋而出名,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遺產。夜晚,站在高處廣場俯瞰這座城市,仿佛置身于星星的彩色港灣。

只是這種想法僅答對一半。亡靈世界的建築是立體的,像一棵不斷生長的樹。樹的根部,左面是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太陽和月亮金字塔,右邊則是瑪雅人的奇琴伊察金字塔。

順勢向上,則從殖民時期房屋、共和國時期建築直至現代的摩天大廈:這便是墨西哥,一個由歷史堆積而成的立體文明。

正如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瓜地馬拉著名作家阿斯圖裡亞斯在《瓜地馬拉傳說》中所描繪的:“……由被埋之城重疊而起,如複式樓房。樓上樓。城上城。簡直是一本裝裱於石頭上,以印第安黃金紙、西班牙羊皮紙和共和國紙為頁的舊插畫書!”

影片通過對亡靈世界的精妙設計,向墨西哥厚重的歷史致敬。

墨西哥大神廟處拍攝的“三個時代”的縮影——阿茲特克神廟、殖民時期教堂和現代拉丁美洲塔。

影片中還有一處“很墨西哥”的場景,即那口米格爾和埃克托被扔進去的深井。這種天然井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獨特的景觀。

天然井形成於漫長的地質變化過程。石灰岩和珊瑚岩經地下泉水的長時間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溶洞。有些溶洞頂部岩層坍塌,露出了地下洞穴。這些天然井或大或小,很多隱沒在尤卡坦半島的雨林深處。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天然井。

天然井在過去為瑪雅人提供重要的淡水資源,如今很多被開發成旅遊專案。但由於井水極深,下水游泳者必須穿救生衣。

在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瑪雅遺址奇琴伊查就有一口天然井。據說,這口井是用來活人祭祀的,考古學家在水下發現了很多頭顱。

骷髏、神獸、一字眉

影片中除了生者,最濃墨重彩之處便是骷髏了。來墨西哥這麼久,深刻體會到墨西哥人的“骷髏情結”。

這從亡靈節期間商店銷售的骷髏糖果、小市場常見的骷髏工藝品,藝術作品甚至街頭壁畫塗鴉中都可見一斑。

墨西哥人的“骷髏情結”可追溯至前殖民時期的活人祭祀傳統,被砍下的頭顱成排供奉在神廟旁,是祭祀習俗的威嚴象徵之一。

據史料記載,在阿茲特克統治時期,每個月都會進行一場盛大的活人祭祀儀式。他們甚至將獻祭者的頭顱橫穿過木梁,製作“頭骨架”,還在其旁邊設立兩座由頭骨壘成的塔。頭骨架和頭骨塔被該民族視為神聖的象徵。

前不久,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城歷史中心區一處建築地下發現了一座頭骨塔。

考古學家在墨城歷史中心區發現的頭骨塔。

不僅如此,在很多墨西哥前殖民時期的遺址中,可以見到牆壁上雕刻骷髏形狀。

墨西哥一處瑪雅遺址的骷髏雕刻。

在隨後的歷史時期,很多墨西哥刻版畫家將骷髏作為作品中的重要角色,多用以針砭時弊。其中最著名的角色當屬“卡特裡娜骷髏”,即身段纖細、打扮成貴婦的骷髏。

卡特裡娜是個崇洋媚外的印第安婦女。她戴上大簷帽,把臉塗白,以效顰法國貴婦。該形象由墨西哥刻版畫家喬斯·瓜達羅佩·波薩達于1913年創造。

這個原本在諷刺版畫中的人物如今卻成了亡靈節最受歡迎的形象。電影中大部分的女性亡靈設計基於“卡特裡娜”的基本造型。

博物館展出的“卡特裡娜”版畫。

如今,在每年一度的亡靈節大遊行中,骷髏是最常見的形象。影片中亡靈盛會像極了現實中亡靈節遊行。

亡靈節期間墨西哥城街頭眾人的裝扮。

電影中還“秀”了一把骷髏臉的裝扮:先用白色顏料打底,眼圈塗黑,再用畫筆將嘴角向兩側延伸至腮處,還要加幾道分隔號,神似用線縫合出一張裂開的大嘴。很快,人面變鬼臉。

在亡靈世界,除了骷髏,還有一些五彩斑斕、長相奇特的神獸,例如那只最後在人間變成一隻小貓的會飛的美洲豹,以及那只在鏡頭中一閃而過的背上插著零食的刺蝟。

這些神奇動物靈感來源於墨西哥的民俗手工藝品——阿萊布裡赫(alebrije)。

墨西哥民俗博物館內陳設的“神獸”。

這些由不同動物的外貌部位進行重新組合的生物仿佛是從夢境裡走出來的。事實上,它們確實是從夢境中走出來的:相傳,上世紀三十年代,墨西哥藝術家佩德羅·洛佩茲一日高燒致幻,恍惚之際夢見一處森林。

神游其中,只見樹木、動物、岩石、雲朵皆變了形狀,更有長著蝴蝶翅膀的驢、頂著牛角的公雞、長著鷹頭的獅子,所有這些神奇動物喊著同一個單詞:Alebrije。

他病癒後把夢中所見畫了出來。八十年代,瓦哈卡州木雕家Manuel Jiménez將紙上的神獸變成立體的木雕,成為墨西哥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墨西哥民俗博物館內陳設的“神獸”。

電影中還有一隻神奇動物貫穿始終——無毛犬。這種墨西哥特色的狗渾身沒有毛髮,而且經常缺牙,所以它們的舌頭總是耷拉在外面。

雖然其貌不揚,無毛犬卻在中美洲歷史中佔有重要位置。據說,古印第安人認為,忠心耿耿的無毛犬有神性,被認為是通往冥界的嚮導。

影片中最易識別的名人原型是一字眉的墨西哥著名女畫家弗裡達·卡羅。

弗裡達與其創作的自畫像。

年少時遭遇一場車禍致殘,她將痛苦傾倒在作品中。在墨西哥,小到冰箱貼、明信片等各種旅遊紀念品,大到戶外廣告,她的畫像隨處可見。

墨西哥現代藝術博物館中陳設的弗裡達作品《兩個弗裡達》。

至於影片中欺世盜名的德拉科魯茲,很多人認為其原型是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家喻戶曉的歌手兼演員Pedro Infante(下排左二)。除他以外,墨西哥《宇宙報》還原了影片中的那些“名人亡靈”。

墨西哥《宇宙報》還原的名人原型。

上排右一Jorge Negrete是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的演員和歌手;中間“銀色蒙面者”El Santo是墨西哥著名摔跤手和演員;左一Dolores del Rio是墨西哥女演員,亦是好萊塢首位拉丁裔跨界明星。

下排左一Emiliano Zapata是墨西哥農民革命領袖;右二Cantinflas是墨西哥喜劇演員;右一Maria Felix是墨西哥電影黃金時代的著名女演員。

寫給世界的情書

電影向太多墨西哥經典元素致敬,以至於使我這個聽不懂西班牙語的觀眾在電影院時而心花怒放,時而淚如雨下。

心花怒放是因為在電影中找到了太多駐外時收藏並深愛的點滴;淚如雨下則是多數人看這部電影的共同感受——為愛感動。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更像是皮克斯替墨西哥寫給世界的一封情書,它讓全世界看到了墨西哥最美麗、溫暖和奇幻的模樣。

讀完這封情書的你,是否也會愛上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