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許昌市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密碼”

一城青翠半城蓮 孟涵攝

□本報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

【引子】

綠色,是這座城市最亮的發展底色;生態,是這座城市孜孜以求的宜居品牌。

初冬時節,穿行在許昌街頭,一片片花草掩映的綠地,一座座風景如畫的公園,一處處優雅別致的園林小景,讓整個城市生機勃勃、美不勝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許昌市切切實實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始終把生態園林建設作為改善環境、提升品質、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來抓,一株株樹木、一塊塊綠地、一座座公園,正不斷點綴、疊加、融合,彙聚成城市的綠色肌理。

10月31日,住建部公佈全國第二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榜單,許昌以民調第一名、總分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與杭州等3個東南沿海城市一起,躋身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行列。作為我國城市建設管理方面含金量最高的一項城市榮譽,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的“升級版”,更加注重城市生態安全保障、城市生活品質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截至目前,全國僅有11座城市獲此殊榮。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考核驗收組認為,許昌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科學規劃有序、組織嚴密有效、跨越發展有量、多元管控有力、共建共用有成”,特色明顯,經驗良多,獲此殊榮名副其實。

十年辛苦不尋常。從2007年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到如今摘下全省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桂冠,生態文明建設的“許昌樣本”,鐫刻著許昌深化文明創建的篤定足跡,標誌著蓮城宜居優勢更加突出,意味著群眾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

作為全省的佼佼者,許昌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品牌是怎樣“煉”成的?他們走出了一條什麼樣的創建之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給許昌百姓帶來了什麼樣的紅利,

又給省內城市提供了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1

規劃為魂——

盡享綠色空間

春天,以櫻花、海棠為主的魏文路多了幾分浪漫。

夏季,芙蓉大道的紫薇競相綻放,讓人流連忘返。

秋時,蓮城大道的銀杏葉開始變黃,“黃金大道”景色宜人。

冬日,竹林路的小葉女貞靜靜矗立,景觀特色道路別有風味……

“沿河一片綠、依河一批景”,12月3日,占地3300畝的城市中央公園,花木多彩,

碧波蕩漾,吸引了不少前來賞景的市民。帶著家人前來遊玩的“老許昌”劉林自豪地說,如今的許昌,四季有花、滿眼皆綠,無論是花木的品種,還是園林小品的設計,“一點兒都不比沿海城市差”。

這一切,首先得益於規劃的龍頭引領作用。“不謀全域者,不足以謀一域。”許昌市委、市政府從創建之初就堅持規劃引領的發展戰略,修訂完善了《許昌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實施了《許昌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5~2030年)》,形成了“‘環、帶、楔、點、片、網’相結合,以‘一軸、三環、六縱六橫水系、十縱十橫路網’為重點”的城市綠地系統,全面提升城市“綠能量”。

立足謀劃在前,許昌市在前期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謀劃了55個園林綠化專案和96個“綠滿許昌”專項行動專案,“工程造綠、見縫插綠、立體增綠”,在有限的空間與土地上開展增綠添景、增花添彩,重點打造了公園“綠肺”、生態綠廊、庭院綠景、城郊“綠環”,讓市民親綠近綠,盡享綠色空間。

點線面結合,提升綠地覆蓋。在“點”上彰顯風情,突出大綠量、高品位,增加建築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全市建成154個公園、遊園和廣場,打造了“造型各異、別具一格”的園林景觀;在“線”上構築風景,打造了市區38公里外環通道防護林帶,建成82公里長的綠色長廊;在“面”上打造風光,在城市建成區週邊建成4處總面積10萬畝大型生態林海,在京港澳高速和京廣高鐵沿線範圍內建設完成綿延30公里、占地8420畝的生態廊道,“兩高”周邊林木覆蓋率由原來的27.06%提高至82.25%。

多植被搭配,增加城市色彩。著力“增綠”,針對北方城市氣候特點,許昌市積極引進常綠樹種,形成了“全年常青、四季有花”的景觀效果;著力“添彩”,圍繞“一路一樹”“一路一花”“一路一景”,相繼建成櫻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銀杏大道、法桐大道等景觀道路,實現色彩亮、層次好、景觀美;著力“塑形”,以植物造景為主,栽植全冠苗木,採用多色調、造型樹搭配,形成了隨季變化、植物群落豐富、複層種植的植物配置模式。

目前,許昌建成區綠地面積達3463.71公頃,綠化覆蓋面積達3858.91公頃,公園綠地面積達720.66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6.46%、綠化覆蓋率40.6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34平方米,形成了功能完善、佈局均衡的城市綠地系統。

2

生態優先——

環境不斷改善

漫步於秋湖濕地,湖邊、林中隨處可見健身、休閒的身影,群眾的生活品質、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行走在香山公園,樹木常綠,小路蜿蜒,景色迷人,人們又多了一個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泛舟于護城河道,市民乘水上巴士可以輕鬆實現“一船遊城河,坐賞兩岸景”的願望……

近年來,許昌市堅持“生態優先、專案帶動”,形成了“綠滿全城,清水繞城,古風新韻,景致秀美,個性鮮明,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格局。

水是城市的眼睛。為切實改善流域水質,打造良好水生態環境,許昌市依託中心城區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大力實施清潩河、飲馬河、灞陵河等水系景觀建設和鹿鳴湖、芙蓉湖、秋湖濕地等園林景觀建設,使中心城區河湖水系綠化面積達到6500畝,其中園建面積1300畝,種植綠化苗木45萬株,增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132畝,實現了“河暢、湖清、水淨、岸綠、景美”水生態景觀。

“治汙為先、標本兼治”,許昌市先後投入10多億元用於污水治理,先後淘汰造紙生產線61條,壓縮造紙產能22萬噸,轉型調整制革企業60餘家,累計截流排污口600餘個,新建雨、汙管網70餘公里,徹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體,構建起“城水共生、綠廊穿插、綠葉環繞、鄰水相依、花城相伴”的城市生態系統。

許昌的護城河,是一座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河流,早年間河道污水橫流,周圍環境髒亂。許昌市在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通過清淤疏浚、截汙淨水等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老城區的人居生態環境。改造後的護城河,將水、綠、景、文有機結合,形成了虹橋臥波、楊柳垂蔭、荷塘連綿的生態景觀,再現了“十裡荷花”的蓮城風韻。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許昌市高度重視城市“雙修”工作,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城市生態品質。2007年以來,許昌市先後3次累計投資1100多萬元,對旺田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中心北側占地150畝的垃圾山進行封場改造、生態修復、綠化美化,使得昔日“雨天污水肆虐,晴日穢氣遠播”的垃圾山變身成為花木蔥蘢、四季宜人的“香山公園”;2015年,對東城區一處挖土燒磚遺留的低窪廢棄地進行修復利用,通過引水開湖、依湖造景,精心打造出一個占地900多畝的秋湖濕地公園,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生態特色進一步彰顯。

3

豐富內涵——

彰顯蓮城特色

作為2017年許昌市城市建設的“一號工程”,占地3.9平方公里的曹魏古城,以春秋樓、曹丞相府為核心,集文化展示、休閒旅遊、商業服務等功能於一體,是許昌展示曹魏文化的重要支撐和載體。在曹魏中軸線建設現場,一批曹魏風格的建築群初顯“芳容”:南大街北口,仿古連廊綿延,騎樓高聳,恢弘大氣;南城門附近的房屋外立面搭配仿古挑簷等傳統建築符號,凸顯出老街的厚重文化……

為增加城市園林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品位,近年來,許昌市政府投資6000余萬元,提升改造了具有1800年歷史的西湖公園,再現了德星亭、漢城牆遺址園林等景觀;打造了曹魏文化廣場、春秋樓景區、灞陵橋景區等一批公園綠地;圍繞運糧河建設了潛龍廣場、登秋台遊園等“一河十八景”的人文景觀;大手筆實施的曹魏古城開發建設,將與護城河相得益彰,形成“一環碧水繞蓮城,千年古韻滿魏都”的城市形象。

許昌市堅持“文脈”與“綠脈”的融合和延續,以“綠”領航,讓城市攜古代文明神韻,透現代文明之光,顯生態文明特色。

保護綠色環境。呵護藍天白雲的“許昌行動”,取締“散亂汙”企業4232家,完成電代煤、氣代煤“雙替代”3.13萬戶,去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居全省第三位。

推動綠色產業。許昌市堅持走創新引領的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之路,以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融合化為方向,開展“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5%以上、成為全省三個核心集聚區之一。

聚焦綠色發展。在許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築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別達100%、95%以上,榮獲全省首個“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河南省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市”。

4

創建惠民——

生活更加美好

在城市創建的恢弘樂章中,“為民”是最動人的旋律。

68歲的市民劉為國愛逛許昌的公園,這幾年足跡遍佈市區大大小小的公園。現在,他學會了在微信裡秀美圖,城市公園如詩如畫的美景圖片總能引來密密麻麻的點贊。

談及許昌的變化之快,風景之美,他感慨地說:“早前的許昌市區,也曾經有過‘髒亂差’的經歷。現在的許昌可是大變樣了,環境好了,城市乾淨了,市區處處都能看到美景,整個人的精氣神兒都變好了。”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近3年,許昌通過宣導“綠色出行,低碳環保”出行方式,大力實施城市綠道建設,新建道路44公里,改造、整修道路284公里。共建成綠道90.6公里、步行道226公里,城市道路完好率達到98.22%;大力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設置公共自行車站點350個,投放公共自行車8000輛,辦卡市民達到66617人,累計騎行1647.2萬次,單日最多借還車66132人次,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出行分擔率達到23%,徹底解決了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除了讓市民享受家門口的“綠色福利”,許昌市還構建了“15分鐘健身圈”“15分鐘健康圈”等“為民服務圈”。目前城區已建成多功能運動場41個、羽毛球場25個、排球場2個、門球場9個、網球場3個、兒童遊樂場40個、乒乓球台60個、健身路徑63條等,遍佈市區的清潩河、飲馬河等河湖水系以及文峰遊園、南湖遊園等廣場、遊園,為城市增添了許多運動元素,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1年前,許昌市提出了水生態文明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獎“五城聯創”的城市創建目標,如今已有“兩城”穩入囊中:今年4月,許昌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獲得驗收通過的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此番又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獎牌,實現了“五城聯創”的初期目標。

“創建之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許昌市委書記武國定說,許昌市將堅持把綠色作為最亮的底色、最寶貴的資源,在更高起點上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讓城市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景更美,百姓生活更幸福。

【尾聲】

生態品牌構築發展優勢

“有一種自信,叫娓娓道來;有一種智慧,叫標本兼治;有一種精神,叫不屈不撓;有一種情懷,叫不斷攀高。”9月13日至15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考核驗收組的專家們,在對許昌生態園林建設的數量規模、品質水準進行實地考察後,對許昌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讚歎不已。

在這些眼光一向“苛刻”的專家教授看來,許昌市將生態建設、水系建設與民生工程有機融合,在中原缺水城市打造了“蓮城風韻”、水鄉風貌,展現了內陸林水相融共生的城市風采,特色明顯,經驗良多。

缺少地利之便、不占緯度之優的許昌,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規劃到位、資金到位、管理到位、督導到位,這些具體的舉措,無疑是表層的因素;而深層次的因素,則是市委、市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抓在手上、放在心裡”,擺在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切實實地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打造生態品牌,不僅沒有影響許昌的經濟發展,反而使城市因為“高顏值”和“好氣質”而魅力大增,讓城市競爭力、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十二五”期間,許昌GDP年均增長11.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去年,許昌市GDP增速達到8.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7.2%,均為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在《河南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7)》中,許昌居民獲得感指數、安全感指數、信心感指數均居全省第一位。

走進今日許昌,綠水相依的公園,氣勢恢宏的廣場,樂景交融的音樂噴泉,碧樹掩映的花園,透露出城市的和諧與幸福,張揚著城市的生機與活力;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一個個國字型大小城市品牌,彰顯執政決策的智慧和為民理念,展現“許昌型幹部”的務實重幹、拼搏奮進。

在你追我趕的城市與區域競爭中,實幹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徑。收穫了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許昌人,正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建設更高水準、更高層次的生態園林城市,致力把許昌打造成中原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

形成了“‘環、帶、楔、點、片、網’相結合,以‘一軸、三環、六縱六橫水系、十縱十橫路網’為重點”的城市綠地系統,全面提升城市“綠能量”。

立足謀劃在前,許昌市在前期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謀劃了55個園林綠化專案和96個“綠滿許昌”專項行動專案,“工程造綠、見縫插綠、立體增綠”,在有限的空間與土地上開展增綠添景、增花添彩,重點打造了公園“綠肺”、生態綠廊、庭院綠景、城郊“綠環”,讓市民親綠近綠,盡享綠色空間。

點線面結合,提升綠地覆蓋。在“點”上彰顯風情,突出大綠量、高品位,增加建築小品,注重色彩搭配,全市建成154個公園、遊園和廣場,打造了“造型各異、別具一格”的園林景觀;在“線”上構築風景,打造了市區38公里外環通道防護林帶,建成82公里長的綠色長廊;在“面”上打造風光,在城市建成區週邊建成4處總面積10萬畝大型生態林海,在京港澳高速和京廣高鐵沿線範圍內建設完成綿延30公里、占地8420畝的生態廊道,“兩高”周邊林木覆蓋率由原來的27.06%提高至82.25%。

多植被搭配,增加城市色彩。著力“增綠”,針對北方城市氣候特點,許昌市積極引進常綠樹種,形成了“全年常青、四季有花”的景觀效果;著力“添彩”,圍繞“一路一樹”“一路一花”“一路一景”,相繼建成櫻花大道、海棠大道、紫薇大道、銀杏大道、法桐大道等景觀道路,實現色彩亮、層次好、景觀美;著力“塑形”,以植物造景為主,栽植全冠苗木,採用多色調、造型樹搭配,形成了隨季變化、植物群落豐富、複層種植的植物配置模式。

目前,許昌建成區綠地面積達3463.71公頃,綠化覆蓋面積達3858.91公頃,公園綠地面積達720.66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6.46%、綠化覆蓋率40.6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34平方米,形成了功能完善、佈局均衡的城市綠地系統。

2

生態優先——

環境不斷改善

漫步於秋湖濕地,湖邊、林中隨處可見健身、休閒的身影,群眾的生活品質、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行走在香山公園,樹木常綠,小路蜿蜒,景色迷人,人們又多了一個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泛舟于護城河道,市民乘水上巴士可以輕鬆實現“一船遊城河,坐賞兩岸景”的願望……

近年來,許昌市堅持“生態優先、專案帶動”,形成了“綠滿全城,清水繞城,古風新韻,景致秀美,個性鮮明,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格局。

水是城市的眼睛。為切實改善流域水質,打造良好水生態環境,許昌市依託中心城區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大力實施清潩河、飲馬河、灞陵河等水系景觀建設和鹿鳴湖、芙蓉湖、秋湖濕地等園林景觀建設,使中心城區河湖水系綠化面積達到6500畝,其中園建面積1300畝,種植綠化苗木45萬株,增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132畝,實現了“河暢、湖清、水淨、岸綠、景美”水生態景觀。

“治汙為先、標本兼治”,許昌市先後投入10多億元用於污水治理,先後淘汰造紙生產線61條,壓縮造紙產能22萬噸,轉型調整制革企業60餘家,累計截流排污口600餘個,新建雨、汙管網70餘公里,徹底消除了城市黑臭水體,構建起“城水共生、綠廊穿插、綠葉環繞、鄰水相依、花城相伴”的城市生態系統。

許昌的護城河,是一座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河流,早年間河道污水橫流,周圍環境髒亂。許昌市在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通過清淤疏浚、截汙淨水等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老城區的人居生態環境。改造後的護城河,將水、綠、景、文有機結合,形成了虹橋臥波、楊柳垂蔭、荷塘連綿的生態景觀,再現了“十裡荷花”的蓮城風韻。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許昌市高度重視城市“雙修”工作,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城市生態品質。2007年以來,許昌市先後3次累計投資1100多萬元,對旺田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中心北側占地150畝的垃圾山進行封場改造、生態修復、綠化美化,使得昔日“雨天污水肆虐,晴日穢氣遠播”的垃圾山變身成為花木蔥蘢、四季宜人的“香山公園”;2015年,對東城區一處挖土燒磚遺留的低窪廢棄地進行修復利用,通過引水開湖、依湖造景,精心打造出一個占地900多畝的秋湖濕地公園,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生態特色進一步彰顯。

3

豐富內涵——

彰顯蓮城特色

作為2017年許昌市城市建設的“一號工程”,占地3.9平方公里的曹魏古城,以春秋樓、曹丞相府為核心,集文化展示、休閒旅遊、商業服務等功能於一體,是許昌展示曹魏文化的重要支撐和載體。在曹魏中軸線建設現場,一批曹魏風格的建築群初顯“芳容”:南大街北口,仿古連廊綿延,騎樓高聳,恢弘大氣;南城門附近的房屋外立面搭配仿古挑簷等傳統建築符號,凸顯出老街的厚重文化……

為增加城市園林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品位,近年來,許昌市政府投資6000余萬元,提升改造了具有1800年歷史的西湖公園,再現了德星亭、漢城牆遺址園林等景觀;打造了曹魏文化廣場、春秋樓景區、灞陵橋景區等一批公園綠地;圍繞運糧河建設了潛龍廣場、登秋台遊園等“一河十八景”的人文景觀;大手筆實施的曹魏古城開發建設,將與護城河相得益彰,形成“一環碧水繞蓮城,千年古韻滿魏都”的城市形象。

許昌市堅持“文脈”與“綠脈”的融合和延續,以“綠”領航,讓城市攜古代文明神韻,透現代文明之光,顯生態文明特色。

保護綠色環境。呵護藍天白雲的“許昌行動”,取締“散亂汙”企業4232家,完成電代煤、氣代煤“雙替代”3.13萬戶,去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居全省第三位。

推動綠色產業。許昌市堅持走創新引領的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之路,以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化、融合化為方向,開展“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5%以上、成為全省三個核心集聚區之一。

聚焦綠色發展。在許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築垃圾收集率、利用率分別達100%、95%以上,榮獲全省首個“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河南省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市”。

4

創建惠民——

生活更加美好

在城市創建的恢弘樂章中,“為民”是最動人的旋律。

68歲的市民劉為國愛逛許昌的公園,這幾年足跡遍佈市區大大小小的公園。現在,他學會了在微信裡秀美圖,城市公園如詩如畫的美景圖片總能引來密密麻麻的點贊。

談及許昌的變化之快,風景之美,他感慨地說:“早前的許昌市區,也曾經有過‘髒亂差’的經歷。現在的許昌可是大變樣了,環境好了,城市乾淨了,市區處處都能看到美景,整個人的精氣神兒都變好了。”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近3年,許昌通過宣導“綠色出行,低碳環保”出行方式,大力實施城市綠道建設,新建道路44公里,改造、整修道路284公里。共建成綠道90.6公里、步行道226公里,城市道路完好率達到98.22%;大力發展公共自行車系統,設置公共自行車站點350個,投放公共自行車8000輛,辦卡市民達到66617人,累計騎行1647.2萬次,單日最多借還車66132人次,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出行分擔率達到23%,徹底解決了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除了讓市民享受家門口的“綠色福利”,許昌市還構建了“15分鐘健身圈”“15分鐘健康圈”等“為民服務圈”。目前城區已建成多功能運動場41個、羽毛球場25個、排球場2個、門球場9個、網球場3個、兒童遊樂場40個、乒乓球台60個、健身路徑63條等,遍佈市區的清潩河、飲馬河等河湖水系以及文峰遊園、南湖遊園等廣場、遊園,為城市增添了許多運動元素,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1年前,許昌市提出了水生態文明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獎“五城聯創”的城市創建目標,如今已有“兩城”穩入囊中:今年4月,許昌市成為全省第一個、全國第二個獲得驗收通過的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此番又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獎牌,實現了“五城聯創”的初期目標。

“創建之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許昌市委書記武國定說,許昌市將堅持把綠色作為最亮的底色、最寶貴的資源,在更高起點上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讓城市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景更美,百姓生活更幸福。

【尾聲】

生態品牌構築發展優勢

“有一種自信,叫娓娓道來;有一種智慧,叫標本兼治;有一種精神,叫不屈不撓;有一種情懷,叫不斷攀高。”9月13日至15日,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考核驗收組的專家們,在對許昌生態園林建設的數量規模、品質水準進行實地考察後,對許昌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讚歎不已。

在這些眼光一向“苛刻”的專家教授看來,許昌市將生態建設、水系建設與民生工程有機融合,在中原缺水城市打造了“蓮城風韻”、水鄉風貌,展現了內陸林水相融共生的城市風采,特色明顯,經驗良多。

缺少地利之便、不占緯度之優的許昌,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規劃到位、資金到位、管理到位、督導到位,這些具體的舉措,無疑是表層的因素;而深層次的因素,則是市委、市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抓在手上、放在心裡”,擺在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切實實地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地生根。

打造生態品牌,不僅沒有影響許昌的經濟發展,反而使城市因為“高顏值”和“好氣質”而魅力大增,讓城市競爭力、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十二五”期間,許昌GDP年均增長11.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去年,許昌市GDP增速達到8.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7.2%,均為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在《河南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7)》中,許昌居民獲得感指數、安全感指數、信心感指數均居全省第一位。

走進今日許昌,綠水相依的公園,氣勢恢宏的廣場,樂景交融的音樂噴泉,碧樹掩映的花園,透露出城市的和諧與幸福,張揚著城市的生機與活力;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一個個國字型大小城市品牌,彰顯執政決策的智慧和為民理念,展現“許昌型幹部”的務實重幹、拼搏奮進。

在你追我趕的城市與區域競爭中,實幹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徑。收穫了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許昌人,正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務實的作風,建設更高水準、更高層次的生態園林城市,致力把許昌打造成中原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