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5歲還沒有結婚的女人是什麼心態?

35歲還沒有結婚的女人,現狀和心態是怎樣的呢?

我今年本命年三十六了。

一直沒結婚真的不是不想結婚,而是沒結成,有一次酒席都定完了,就差領證了,然後為了結婚選日子的事男友和我爸頂嘴吵起來了,我爸直接就氣急了,死活不同意婚事了,我讓他給我爸道歉還死擰著不去。後來我倆也吵起來就分了。

現在看頭條上,天天說剩女怎麼樣怎麼樣?大齡剩女都有毛病什麼的,真的很心塞!為什麼一說大齡剩女就是亂交呢?怎麼就沒有處☆禁☆女了呢?除非是醜得天怒人怨?我就是處☆禁☆女怎麼了?出門也沒嚇死幾個呀?是不算美女,

但是也算白淨溫和,不至於沒人要啊?你沒見過不等於不存在!我自己有房有有工作,有朋友過得很開心啊!雖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是我保證自己衣食無憂還是可以吧!不是沒談過戀愛,也有都談到開房什麼的,不是什麼性冷淡或者受過什麼傷害,但是就是過不去心裡那個坎。
因為我是從小和奶奶長大的,思想可能比較古板,總覺得婚前性行為都是不對的。其實有很多次衝動想瘋一把,但就是做不到。我也不鄙視別人同居或者開房什麼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選擇。也有一次因為這個原因和男朋友分手,但是我一點都不後悔。閨蜜也是總是勸我,結婚之前要先試婚是很正常的,三十多歲的老處☆禁☆女,人家還以為你有病呢!可我就是做不到,
我還是比較封建吧!可我不明白為什麼現在處☆禁☆女倒是有錯了呢?

不是不想結婚,遇到的幾個男人,也許只能算是男孩子,有快四十歲的“男孩子”,前些天見了一個,38了,掙著兩三千塊錢的工資,還覺得生活的很幸福,他基本沒什麼花費,進門有父母做好飯了,回家沒事就是看電影玩遊戲。也沒有什麼朋友,也不愛出去玩。告訴我已經買房子了,現在還貸不多,每月只有1400多,不影響生活。

倒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我瞬間覺得無語了,你只掙不到3000,然後還貸1400多,還覺得過得挺好不影響生活?問他對職業有什麼規劃,有沒有試過換個工作?他說:去年也找過幾次,有一個開發區的工作都已經錄用他了,每月工資八千以上,但是沒有班車,必須住宿舍,只能六日回來市區家裡。然後他又覺得不行,不能回家,這個工作不去。另外還有一個工作,每個月五千左右,
就是下班太晚,到家都要十點多或十一點了,也太累了,不能去,不能為了錢把身體累壞了,不值當的。現在他的工作很輕鬆,覺得在這個單位幹的也挺好的。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我和介紹人說了不同意,可介紹人說:這人老實,你這麼大歲數就別挑了,老實巴交,過日子就挺好的!等結了婚以後,他就知道賺錢了,不是還有他父母在嗎,會給你們貼補點,他父母對你挺滿意的。父母也催我,不應該再挑了。我只能呵呵,父母都70多了,能指望一輩子嗎?巨嬰吧?我真的不知道我挑什麼了?我想要個爺們兒,能幫我當個頂樑柱。我不缺兒子,為什麼要去伺候他?寧肯不嫁人,也不要這樣的。是,我不是美女,也不再年少,我承認自己沒有那麼優秀,沒有去挑挑揀揀的資格。那麼我安安靜靜的過自己的日子惹到誰啦?不願意找“兒子”就是心理扭曲啦?不願意做一個倒貼的帶薪保姆,就是性格有問題?既然找不到願意能幫我遮風擋雨的,那就自己先過著唄!為了旁人的側目和流言,就找這樣的“老實人”結婚,我做不到。

································

看過張艾嘉的《20 30 40》嗎?當你20歲為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吵得天崩地裂的時候,或是30歲尋不到良緣自暴自棄的時候,都不曾料到人生會在40歲時整個推翻重頭來過。女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她們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狀態,20歲的女性可能還有很多時間去做不切實際的夢想,40歲的女性則大多都認命了,矛盾的是30歲嗎? 30歲的女性得做很多決定,例如決定每天早上用什麼牙膏、住怎樣的房子、決定自己的生活步調、要交怎樣的男朋友、需要怎樣的愛人,甚至,決定生或者不生一個小孩,在有或者沒有男朋友的狀態下。 《GQ》在一個月前曾做過一組《單身狗:我不喜歡房間裡有別人》的男性故事,獨居是他們抵禦“中年變形”的不二法門,他們放棄穩定的情感關係,選擇更加充裕和豐富的單身生活。 而今天走進杜蕾斯訪談的四位女性,呈現著25、30、35、40歲女性的真實情感狀態。她們渴望愛情,並不期待一種終生的桀驁獨處,只是在她們眼裡,戀愛大過天。忠於自我的直覺,比任何形式和任何人的“追趕”都重要。 瑾兒,25歲,時尚雜誌編輯 “其實我有男朋友,但我從來沒有跟他見過面?” 瑾兒語錄: “90後這一代人,選擇多,面臨的情況也欠誠意,女生很難做判斷。如果你不理追求者,他會覺得你在擺架子;你過分殷勤,他們又會擔心你是有所企圖,或不夠檢點。最重要的是,90後男生也不再像他們前輩們——70後、80後的男性那樣,用心追自己喜歡的女孩。他們認為你是美女,追你的人肯定很多,只會試探地問你,如果你願意談戀愛就在一起,如果不行,沒關係,他們也好去追其他人。” 北京下午三點左右,寫字樓下的小花園,幾張椅子坐著三兩聊天、抽煙的白領,空氣還彌漫著對霧霾埋怨的苦、辦公室八卦的鹹腥,以及個人生活中自以為傲的一絲絲甜味。瑾兒也不例外,但聽她傾訴的不是同事、閨蜜,而是網路直播平臺上同時線上的1萬多粉絲。 她對著鏡頭,像聊天一樣聊起自己的近況,“剛剛離開時尚雜誌”,“創業做了一個彩妝品牌”。語調頗有底氣,而在談起婚戀話題時,語氣頓轉,“其實美女是很難談戀愛的,因為不是說她們架子大,而是真正追她的人不多,你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剩女都是長得很漂亮的那種。我可以把我自己認為美女這一行嗎?”她放下手機,把頭轉向同性的我,嫣然一笑。 從容貌與身材上,她屬於必須劃入美女範疇的那一類。 1991年出生的瑾兒來自山東一個有傳統觀念的家庭,家中三個孩子,她是老二。在山東,家裡的老二自孔夫子起就有神奇的家庭地位,她從小頗得父母疼愛,16歲時不肯再老實讀書,父親忙不迭地給她找好一家航空學校,讓她跟隨讀大學的姐姐一起來到北京。“原計劃我畢業後是要去做空姐的,但我不喜歡啊,所以讀了兩年,又轉進去學化妝。” “其實我挺著急結婚的,16歲就來北京了,18歲時,我就給自己定了計畫,20歲時必須結婚,23歲前必須生孩子。”計畫趕不上變化,瑾兒沒想到自己25歲時生日時,獲得的諸多標籤中有一個是“剩女”。 “25歲了!”計畫的失敗讓她有些焦慮,“在北京大家都比較浮躁。”她語氣頗為老練地開場,“90後這一代人,選擇多,面臨的情況也欠誠意,女生很難做判斷。如果你不理追求者,他會覺得你在擺架子;你過分殷勤,他們又會擔心你是有所企圖,或不夠檢點。最重要的是,90後男生也不再像他們前輩們——70後、80後的男性那樣,用心追自己喜歡的女孩。他們認為你是美女,追你的人肯定很多,只會試探地問你,如果你願意談戀愛就在一起,如果不行,沒關係,他們也好去追其他人。”似乎有點挫敗感,她面臨的並不是曾經夢想過的愛情模式,“男人還普遍存在一種觀點,就是玩夠了會找賢妻良母型結婚,這樣,如果你稍微打扮洋氣好看點,就有了新的困擾——你看上去只是美女,並不是適合結婚的女孩。” 瑾兒的媽媽最近剛剛來看她,面對自己漂亮的女兒幾乎天天宅在家裡,疑惑問她,“你是不是沒有戀愛可談?”她又焦慮了,一方面媽媽戳中她某些點——確實沒有好好談過戀愛。另一方面,當年定好的結婚計畫已然失敗,新的計畫又迫在眉睫,和大多數90後的女孩不同,剛剛25歲的她急於把自己歸類於所謂的“剩女”行列,“今年,最遲明年我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這麼急,你要和誰結婚?”她的解釋有點模糊,“身邊有好多閃婚的人。”她舉例說,一個1993年的女朋友閃婚了,剛生完孩子。“年輕不就愛衝動嘛?”她給自己的解釋加上完美注腳。 情感之外,她對自己的事業的騰飛有更多期許: “現在我做一個彩妝品牌,準備在結婚之前將這份事業小有成績地做好。”自尊心頗強的她認為,有自己的事業之後,“男人看你也會不一樣 。” “不怕恰恰因為你有自己事業,男人更不敢找你了?” “我喜歡的男人不會連這點魄力都沒有。” 她憧憬的男性是“小有成就的男人”,“不是一個成功的小老闆至少也是一家公司的管理層。”但與她交往親密的朋友卻說,她是一個表面和事實挺有差距的人。“你別看她長得很漂亮,一副感覺有獵取心的心機女,其實不是,她從沒有在選擇男朋友時用過這一標準。” 即便是瞭解她的密友也說,“她獨自來北京十年了,基本不去夜店,只談過幾次不長的戀愛,如此渴望結婚的她,卻從未和男孩同居過。而且她還是個專一的人,以前網戀過,超容易被男人騙!” 密友說的是她那位元神秘網路男友,“其實我有男朋友,但我從來沒有跟他見過面,我也不知道他的模樣。”她很老實地講述,“他對我說他是深圳人,經常在澳洲、深圳,每次要見面時時,他就會突然有事情發生。曾經有一次,他要來北京,下午的飛機,上午他告訴我,工程上有事要飛去新加坡。有時是要見面了,那幾天他就突然和我生氣,不理我。” “其實,我們倆是通過朋友的群認識的,群裡的某個人加他進來,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有共同認識的朋友。即便如此,我也從沒有調查過他,但我對身邊所有人都宣佈,我有他這個男朋友。我覺得,在內心我是將他當成男朋友的,雖然從沒見過他。”一向膽大、口無遮攔的她有些羞澀,“這事已經讓我身邊的朋友笑壞了,他們說是騙子。我不承認,所有人都覺得我魔障了。”她說,對方曾經用假照片騙過她,但在其他事情上,對方對她的支援與關心完全符合一個二十四孝好男友的做派。“他每天24小時地和我聊天,為了我的事情浪費他自己的時間,如果我有需要做什麼事,他就會幫我研究,給我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包括我現在玩的直播,都是他先搞清楚操作規則,他找人幫我炸房、找人幫我點亮,找人給我發紅包,只要我在做直播他馬上就上線。甚至,我建立的200多粉絲群都是他在幫我管理。”她說,“我從來沒有遇到男生對我這麼好過,呵護著我,我們有聊不完的話,我發現也從來沒有男性這麼瞭解我。” 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進入到對方的生活中,只是通過語言、網路來瞭解彼此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虛擬的生活背景。“我渴望有幸福的感情,結婚也可能意味著不用老搬家,我希望有穩定的生活”,她說。 事實上,這次持續一年半的網戀是她至今為止最長的戀愛,“別人戀愛、在一起同居生活好像是非常簡單、順理成章的事情,為什麼在我這就是不行?”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奇怪”,但另一方面,她的密友分析過她,“她愛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不熟悉她的人以為她是那種特別愛泡夜店、抽煙、喝酒的90後女孩。” 熟人感官和陌生人評價之間的差距,情感目標與個人生活方式的罅隙,就像是兩個女孩糾結在一起。誰也說不清,包括她自己,“是誰”,和“想要什麼”。她懊惱地接受這一分析,並認為這就是她為什麼一直談不了長久戀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我還不懂如何收住自己的性情。”曾經有一次看上去頗為“正常”的戀愛,最終還是奇特地分手了,“往往因為對方一句話說不對,我就開始冷戰或者直接分手,現在我想,可能我也需要負一些責任。” “你會要求他和你一起完成今年,最遲明年結婚的計畫嗎?”她對這個問題有些迷茫,“最近,我會突然間冒出來一個想法,如果一輩子都不結婚,就這樣保持談戀愛的狀態,我覺得也很好。” “我是不是有些矛盾?”瑾兒突然很嚴肅地反問我。 ★☆♀◆◇◣◢◥▲▼△▽⊿◤ ◥ 陳嘉,33歲,互聯網產品經理 ,北京領養日創始人 “只有適合的結婚物件,沒有適合的結婚年齡” 陳嘉語錄: “和父母有較深層次的溝通是最好的孝道,像對朋友一樣對待你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十年,如果你還不瞭解自己父母,其實對他們顯然不夠關注。我認為,對父母言聽計從根本不算孝道,更不用說事事叛逆著來。” 陳嘉坐在你面前時,能立即聯想到小說中描述的溫婉女性,周身沒有任何衝突的元素:駝色的毛衣,除去黑色絲棉圍巾,露出脖子上小巧的銀鏈子,再往上看,是少見讓陌生人也舒心的微笑。 33歲的她是北京女孩,父母剛退休沒幾年,父親是一位普通工人,母親則是廚師。從小乖乖女的她幾乎沒有沒有與父母起過爭執,“讓好好上學,就好好上學,讓考雙百,就能考下雙百。唯有立即結婚這件事,我暫時做不到。” 生命中不是沒有美好的人出現過,“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品學兼優那種類型。”大學時,對方認認真真追求了她一年半,之後談起了標準的學生戀愛,“兩小無猜似的,一起上課,一起吃飯,假期時一起出去旅行,大學四年幸好有他照顧。”當年,她認為戀愛應是轟轟烈烈一場,對方讀研究生比她早了一年,這份感情便無疾而終,“偶爾回想起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過美好,她也希望自己能結婚,但相比婚姻的形式,她更渴望像初戀一般無猜與如意的愛情來臨。 母親在28歲時生了陳嘉,她很難相通,為什麼女兒也28歲了,卻連婚還沒有結?大約5年前,父母的焦慮達到了歷史高位,忍不住在她面前叨叨,“同事那閨女結婚了。”隔幾天,“老同事的兒子也結婚了。”再隔幾天,又開始叨叨,“同事都抱上孫子了。” 小小抗爭之後,理工科畢業的她善於理性地解決問題。她為了讓父母減少失望感,先同意去相親,“見見他們老同事們介紹的‘靠譜男性’,事實果然證明,相親並不容易遇到合適的人。”她見過兩個,每次回家後,非常詳細地相父母描述對方的言行舉止,尤其是能反應對方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興趣愛好的細節。心慈的父母被細節打動,也同意她的結論,確實不合適,“畢竟他們不是我朋友介紹的,而是你們的朋友介紹的。” “你認為的孝道是什麼?” “和父母有較深層次的溝通是最好的孝道,像對朋友一樣對待你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十年,如果你還不瞭解自己父母,其實對他們顯然不夠關注。我認為,對父母言聽計從根本不算孝道,更不用說事事叛逆著來。”她甚至非常理性地和父母分析,為什麼結婚這件事暫時她做不到,以及,她會用怎樣的狀態來努力實現這件事。 “將所有的事實和道理都擺在面前,聊過兩三次以後,我媽就認同我了,他們同意不能為了嫁人而逼我去相親。”其實,她想傳達的核心只有一個:只有對的結婚物件,並沒有適合結婚的年齡。 母親還是有點小遺憾,但已經不傷心了。老兩口經常在她作為創始人的“北京領養日”活動上,不打招呼的出現,看著她開心在工作,對著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微笑,他們再滿意地溜達回家。被她發現他們的行蹤後,母親說,“看你現在的狀態挺好的,每天特別高興,我們也放心。” “講真話,我現在狀態確實挺好的。”陳嘉職場身份是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而讓她“生活更加積極忙碌,並高興的狀態”是她身為北京領養日創始人。 2011年底,因為京哈高速救狗事件,她接觸到流浪動物救助,隨後與同伴創立“北京領養日”,這個擁有40多位核心志願者的公益組織,每個人都有各自工作,因為對流浪動物充滿憐憫之心而自願聚集在一起,“因為純業餘的愛好,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成立快五年了,至今領養日也已做到了40場。”她有點歡快的說,“這件事對我最大説明,讓我認識真正的善良。5年來,在北京地區,説明2000多隻流浪動物成功進入家庭,相當於有2000個家庭,因為這些動物的進入更圓滿了,這也是我們的成就感。”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可能淡薄甚至感受不到彼此生命的關聯,但在這裡,人與人密切共存,或許大家內心都有種潛在的共通意識。人生在世,承載著個體的諸多經驗,也因此仿佛如一顆種子,將此傳播給其他人。” 一旦個人通過事業得到成熟,也會相對理性地來看待自己的生活與情感,“我屬於對生活現狀比較滿意的,我渴望愛情的,婚姻是其次。一個人生活在這世上應該有個伴,朋友的陪伴、家人的陪伴,愛人的陪伴,每一種都應該有才算圓滿,我想,這是幾種不同的感情,所以我期待有愛情這件事的發生,說實話,這個信念還挺堅定的。” “楊麗萍有句話,大意是,有些人生在社會的價值是傳宗接代,有些人是體驗,有些人是旁觀,她認為她是旁觀者。而我覺得自己是體驗者,所有的生活狀態,只要是我能夠享受的,我都願意去享受、體驗。一旦我覺得不舒適了,就會跳出來,去產生一種新的體驗。但對每一種狀態的體驗,我都是很珍惜,單身或是戀愛的狀態我都很珍惜。這一切建立在我能對自己所有事情可以做主的基礎之上。” “你可以說我包容,但建議把我想像成一個隨遇而安的人,我不太努力尋找在生活中有什麼意義。有些東西值得尋找,有些東西尋找起來就沒有意義了。” 從事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她希望不久的未來能在互聯網社交領域創業,“我有這個創業的心,所以現在還在學習,再做嘗試。”學生時期的她,曾經一度固執己見,不做其他嘗試,“選導師、考試,甚至是與同學的交流。其實,後來發覺別人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問她,“什麼是現代女性的人生價值?”“首先是自我實現,其次才是被別人認可。很簡單,你要先認可自己。” 最近幾月,父母在極其偶爾的情況下會與她有如下對話: “哎呀你自己的事怎麼辦?” “我也在找,沒有放棄,但暫時沒有合適的,也不想勉強。” “那好吧,你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 ◥ 馬菁菁,35歲,藝術家 “困住女人的,有時與容貌、年齡無關” 馬菁菁語錄: “這些年來,我逐漸明白困住自己的是什麼,也明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是自由。我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畫畫,在這上面我所追求的回報應該就是揮灑繪畫時的快樂與愜意。我絕對不能委屈自己,去為了所謂穩定,心安理得地做當下時代最流行的事,而不擔心自己只是某個浪潮中的浮渣。我的朋友們,和我一樣,在同一種氛圍下成長,也都認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獨立與自由。在我們不受約束,瘋狂為此奔跑時,久別的父母突然出現,他們的需求、壓力遞過來時,衝突就此產生。借著與他們的衝突、碰撞,你越發認清自己是誰,發現自己需求。” 新疆女孩馬菁菁從16年前來北京讀書,就開始過著有點“獨”的生活。如果不是這個春節前,自己出於或愧疚、或對親情最後的依戀力邀父母來北京和她一起過,按慣例,春節之後,在她的朋友們陸續又冒出來時,她會在畫畫之餘,繼續和他們廝混,過著隨時做一隻逗比的自由生活。 但春節前一個月,接到邀請的母親率先降臨,接踵而來的是在她有些遙遠的記憶中差點遺忘的語言暴力。因為35歲的她尚未結婚,藝術品交易並不是一份父母輩瞭解的傳統型穩定工作,她父母對此著急、震驚、暗引為恥,旁人如若問起,他們往往表情尷尬。她說,有一年她回新疆時,父母要去一位多年世交慶賀,“那位長輩我也很熟,但到了那一天,我發現他們悄悄去了,沒有帶我。”她才意識到,父母為她的狀態有多難受與羞恥。 這次母親來,給她帶來了家鄉特產,自然也帶來她的焦慮與擔心。經過兩三天,久別重逢的新鮮與客氣之後,母親又開始憂心忡忡地問她,“你是不是得考慮一下個人問題,你看你那發小,早結婚了,都已經生了兩個小孩。還有你表妹,也結婚生孩子了,雖然只是一個超市營業員,但穩定啊!”母親強調了最後那個詞——穩定,“她認為有婚姻意味著穩定,可以不是愛情,這才是她能理解能接受的幸福。” 馬菁菁怒氣衝衝地回應,“穩定?結婚不一定代表感情穩定啊,你知道,北京離婚率有多高嗎?60%!”但是母親不接受,“她認為都是我瞎編,我每次試圖跟她好好溝通,不必強求為了結婚而結婚,可每次都被罵得灰溜溜敗下來。” “多年來,他們只堅信自己看到的、經歷過的。他們希望她找個人嫁了,有個小孩,有份工作,就是最好的生活。我不覺得他們像其他老年人有抱孫子的心態,他們只是單純認為我這樣狀況既丟人,又沒保障。” 春節前幾天,剛剛退休的父親終於也來到北京馬菁菁的家裡。母女倆又吵架了,“小時候她揍我,沒事兒就把我扔出家門,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造成現在我跟她之間隔閡嚴重。但當時,我爸在旁邊語重心長看著我,接了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做錯什麼了?’”她當場就放棄了辯論。“我立刻意識到,從此可以完全放棄跟他們溝通。現在你若問我,什麼是孝道。就是順著父母,他們說什麼都得聽著,哦,還要鼓掌。” 在父母壓力之下,她唯一能為自己驕傲的是,“大學二年級之後,我就沒再花過他們的錢。”大學時打著幾份工賺生活費。畢業後,她先進入一家媒體工作,之後跟著家族長輩參與藝術品拍賣,憑著對中國書畫的豐厚學識,她通過藝術品交易讓自己擁有獨立生活資本。“在我一直被父母懷疑生存能力之前,我已經有很好的生存能力。但這些,我的父母並不瞭解,每一次我們的聊天,總被無數理由的爭執打斷。” 在這次團聚中,父母又一次繼續用他們的方式來對待她的單身與無業。馬菁菁說起帶父母去日本旅行時的一件事,在高島屋,旅居日本的發小幫她擋住了媽媽的視線,她去買了兩隻LV的小包,但還是被發現了,“我媽在店裡當場哭了,周圍的人有意無意地看著我,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極了一個窮苦人家的漂亮的、愛慕虛榮、不懂事的女孩子,壓榨勤勞又老實的父母。”她在咬出“漂亮的”一詞時,發洩似的狠狠加了力氣,容貌算得上很漂亮的女孩的她,在上大學之前,一直相信媽媽對她的評價,“你太醜了,所以你要笨鳥先飛。” 不太愉快的團聚結束時,兩位享有非常不錯退休金的老幹部竟故意買了火車票,從北京坐32小時的火車回到新疆。“他們聲明所有的行為都為了省錢,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我,怕又沒有工作,又沒有男人養的我孤獨終老。”送走父母,馬菁菁頹廢在家裡好久。 偶爾意識到自己討厭自己的現狀總是有些好處的。在家緩了幾天後,她慢慢反應過來,在一個熙熙攘攘的城市裡,失去生活熱情的人如此之多,她不過是其中一員,獨自歷經著人生路上的自我尋找,自我懷疑,尋找某種歸宿感或是愛情。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她開始跟著畫家林于思學畫。畫畫這件事,讓她感覺到自身的價值,也意識到力量所在。她沉醉其中,喜歡獨自在家畫畫。她說,自己其實並不怕獨居,甚至有些喜歡孤獨,那種狀態之下的她敏感而充實,靈感肆意。去年,她窩在家裡籌備新書《聊聊繪畫》的書稿,寫累了,就趴在桌上畫猴,畫完發現自己竟在無意成就了一個系列:《花果山》、《師父》、《立地成佛》。 她掏出手機一一拍下發給一位友人,對方立刻被打動。“我們都是離開一個城市,離開原生家庭,來到北京求學並生活在這裡,我們在此成長,也在此告別曾經懵懂、備受約束的自己。人終要轉變,但尋找一個全新的自己,或是潛在的自己,這段路都不好走,但經常與外界的碰撞會讓你有所收穫。”鎮定下來的她,將與父母的衝突解釋為一次碰撞。她覺得,身處現實之中,大家往往總是在解決問題,眼裡也總是看到問題。而原本的真實需求,卻因為受到阻礙而逐漸被忽視,好像我們身邊只有阻力。 “這些年來,我逐漸明白困住自己的是什麼,也明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是自由。我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畫畫,在這上面我所追求的回報應該就是揮灑繪畫時的快樂與愜意。我絕對不能委屈自己,去為了所謂穩定,心安理得地做當下時代最流行的事,而不擔心自己只是某個浪潮中的浮渣。我的朋友們,和我一樣,在同一種氛圍下成長,也都認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獨立與自由。在我們不受約束,瘋狂為此奔跑時,久別的父母突然出現,他們的需求、壓力遞過來時,衝突就此產生。借著與他們的衝突、碰撞,你越發認清自己是誰,發現自己需求。”她說。 但她也意識到,其實自己的一部分真實需求是被父母說中的,“我曾經放走過合適結婚的人。”時隔幾年,對方對她說,“我們是到了80歲還能在一起聊天的人。”她說,美好的戀愛讓你無論年齡,都能感覺到單純與信任。“雖然,現在我也不認為結婚就一定是人生必選項,但我爸媽至少講對一點,我應該去好好談個戀愛。我不怕獨居,但怕孤獨終老,哪怕像我爸媽這樣吵吵鬧鬧一輩子,多少也是個伴兒。” ★☆♀◆◇◣◢◥▲▼△▽⊿◤ ◥ Rachel,40歲,導演 “我熱愛自由,但我並不是不婚主義者,” Rachel語錄: “那十年,我一直在與傳統觀念,甚至與自己的困惑對抗、掙扎。許多人用語言、行為告訴你,你的時間到了,你已經不是年輕人了。而當時的你既沒有成就,又看不清未來,眼睜睜看著自己與外界談判的籌碼慢慢減少,即將步入中年的危機感一度爆發。” 60年代的臺灣,一個新竹來的窮小子獨自跑到臺北打拼,邂逅專為明星做高定服裝的女孩,看似不可能的兩人卻毫無阻礙地開始戀愛,在他們選擇結婚時,也預設了一個規則:結婚,是基於自己的感受。因此,若干年後,當他們的第二個孩子Rachel在四十歲時仍保持獨身,他們依然豁達地認為,這是她的選擇,也是她的自由。 結婚生子的年齡到了,又過了,Rachel身邊的朋友陸續 結婚,甚至在前不久,一位在18歲時嫁人的女友跑來告訴她,自己已做了外婆,“人最怕Die alone(孤獨至死),我也會。”但另一方面,多年來,在澳大利亞、紐約、臺灣、北京等地留學、工作的Rachel越發喜歡這樣獨居與滿世界遊歷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機會與境遇,單身多出來很多閱讀時間、工作時間、思考時間,時間變得悠長而享受。我慶倖這一段獨自走過的路程沒有被浪費,我是從中不斷瞭解、認識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斷四處出差,策劃活動、提案、擔任活動的現場導演,她的朋友圈很少出現生活化的分享,更多是那些她所策劃的場面震撼,氣勢磅礴的品牌活動照片。 臺灣曾是農業社會,很多地區也自然地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Rachel的父親是客家人,小時候,她是見過傳統客家人生活狀態的,“吃飯時,男人坐在一桌講事情,女人則和小孩擠在低矮的小邊桌上吃飯,女人往往一邊給孩子餵飯,一邊照看著廚房。”但這樣情景從來沒有在她臺北的家裡出現過,或許因為出身于這樣反傳統的家庭,她很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我個性中有反制度那一面。”17歲時,大學聯考,她拒絕去考試,反問父母,為什麼到了時間大家要讀大學?她厭煩和同齡人一樣規矩的生活:早晨7點半就坐進鳥籠似的補習班,一直埋頭學習到晚上9點,而這樣生活只是因為一個目的——考大學。 幸好,父母沒有選擇成為社會規則的擁簇,竟然同意她的決定,“家裡四個小孩,我是唯一一個沒有按部就班在臺灣考大學的孩子。”17歲的她開開心心跑進演藝圈當助理小妹,“那一年,我玩得特別開心,甚至有些迷失,父母覺得可以適當干預一下了。有一天,我媽對我說,你英文那麼好,要不要去澳洲讀書?我說可以啊,就跑去澳洲讀設計。” 在澳大利亞Wagga Wagga鎮上生活的四五年,每天上學路上要經過一片山坡,對自然的新奇感,異國的陌生感,將Rachel自由的信念牢牢奠定。 “我熱愛自由,但我並不是不婚主義者,只是從未幻想過自己披上白紗。”當她從澳大利亞讀書回來時,大姐常跟她講起,她的夢想是要穿上白紗。“那樣情景於她是幸福的,而在我看來卻充滿不可思議。但直到她被求婚時,她洋溢著幸福與驕傲並存的小公主姿態時,那一刹那,我才發覺自己從未夢幻過白紗。”她喜歡戀愛的感覺,但不認為結婚一定要經歷見父母、訂婚、下聘等繁複的形式。“我不看重儀式,也對一切次序規則存在問號,每個女孩都想要結婚,我也想。但我知道,我只是不太遵循社會默認的時間。一份感情很好,自然會在某一天講,去登記吧,去一起找個房子住吧。” “從小,我們都被這個社會教育,到哪個年齡段,就該做什麼事,這種困擾只要是中國人就多少會有。”在婚戀問題上,她也經歷過最困難的時光,在她28-38歲那十年間。“那十年,我一直在與傳統觀念,甚至與自己的困惑對抗、掙扎。許多人用語言、行為告訴你,你的時間到了,你已經不是年輕人了。而當時的你既沒有成就,又看不清未來,眼睜睜看著自己與外界談判的籌碼慢慢減少,即將步入中年的危機感一度爆發。” 最痛苦的是,從澳洲回到臺灣的她還要隱藏自己真實的需求,“畢竟,臺灣還是東方社會,在工作上我可能有很多機會,甚至我做得比大部分男生更好,但不太敢往前,因為周圍的人都有一種觀點,女人太強還是不太好。” 當時,Rachel交往的那位男友並不屬於大眾的偏好。“我不認為愛情要包括男性的社會地位與收入,但作為被唯一一個被家人花錢送去留學的孩子,父母的期望才是我最大的壓力。”僅僅是在感情中,她過得還算愉快,對方是一位將生活過得很滋潤的人。只是,她仍舊需要面對當時自己的困惑、彷徨、害怕,也不由自主被世俗的觀念左右,“別人再不合適都能在一起過生活,為什麼我不能為了愛情委屈一下自己,為什麼不適當隱藏下自己的能力?”她試過對自己提出要求,可壓抑並不難讓她坦然地開心,戀愛既尷尬又倔強地堅持著。父母看不下去了,頗有些擔心地暗示她,“你真覺得這個人合適嗎?” 最後的劇情歹戲拖棚,悲劇收場。沒多久,她就去了紐約工作。 2004年,Rachel剛去紐約工作時,給她印象深刻的兩件事:一是,西方社會對於年紀的蠻不在乎,“西方社會重個人的勞動社會,自我價值,年齡不是問題,他們甚至認為30多歲還只是剛剛懂事的寶寶。”她去逛街,試裝時,一位大約60多歲的試裝師為我特別認真、細緻地介紹,她擁有一切盡在掌握中的自信,妝容精緻、優雅。“如果不是她遞給我試穿外套時,手微微有些顫抖,我可能會完全忽視她的真實年齡。”另一件事,是她走進紐約地鐵時,地鐵門一打開,出來的大多為男性。“在臺北,可能恰恰相反。”終於不用被性別失衡而導致競爭激烈的環境左右了,她有種重新呼吸到新鮮空氣的感覺。 如今,Rachel姐弟私人分散各處,四年前,她的長居地也從紐約切換到北京。四個孩子都繼承了父親愛打拼、愛自由的性格,除了Rachel之外,都早已結婚生子。“父母從來沒有給我壓力。”她有時會好奇父母的沉默。今年春節時,她回臺灣,父親清清淡淡地對她講,“家裡有一套房,每個月可以收點租,以後就讓你管了。”Rachel很納悶地回問,“因為我不缺錢啊,我爸才講出他們的顧慮,‘以後你賺不動時怎麼辦?’父母不會催我結婚,卻怕我自己孤老,留了房租給我。我對父母的感覺很遲鈍,才知道,哪有做父母的不擔心孩子呢?” 她執信,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一樣的事情,只是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會同步進行。“有人25歲結婚生子,而我可能要等到40歲之後才有機會好好戀愛一場。”

··································

男人大齡不結婚,基本是太平庸。

女人大齡不結婚,基本是太優秀。

我這麼說指的是大部分。

以前的一個女同事,性格,外貌身材都很好。可能追求者比較多吧,所以就挑花眼了,又想要個帥的,又想找個有錢的。帥的那個家裡沒同意,有錢的那個就是玩玩,睡了半年根本沒打算結婚。

現在一拖,過了30大關,這下好了,跟她年齡合適的男人都想找個年輕點的。比她年紀大的,要麼是禿頂大肚腩,要麼是二婚。

現在她也降低標準了,可是,一個年過30的女人,一直單身,這些年估計也沒少被人XXX。不是有句話叫:單身不代表B閑著。。。相信潔身自好的女人還是有的,不過太少了。

而有的女人不結婚,是因為自立能力比較強,工資也高,物質生活很優越,不想因為婚姻拉低生活品質。除非那個男人非常優秀,比她的生活品質還高。

可以說,過了30這個年紀。都不會天真的去相信愛情了。誓言,浪漫這些都覺得不實際了,只有車子房子,這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20歲以前,在一起是因為喜歡。

30歲以後,在一起是因為互相需要。

父母也催我,不應該再挑了。我只能呵呵,父母都70多了,能指望一輩子嗎?巨嬰吧?我真的不知道我挑什麼了?我想要個爺們兒,能幫我當個頂樑柱。我不缺兒子,為什麼要去伺候他?寧肯不嫁人,也不要這樣的。是,我不是美女,也不再年少,我承認自己沒有那麼優秀,沒有去挑挑揀揀的資格。那麼我安安靜靜的過自己的日子惹到誰啦?不願意找“兒子”就是心理扭曲啦?不願意做一個倒貼的帶薪保姆,就是性格有問題?既然找不到願意能幫我遮風擋雨的,那就自己先過著唄!為了旁人的側目和流言,就找這樣的“老實人”結婚,我做不到。

································

看過張艾嘉的《20 30 40》嗎?當你20歲為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吵得天崩地裂的時候,或是30歲尋不到良緣自暴自棄的時候,都不曾料到人生會在40歲時整個推翻重頭來過。女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她們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狀態,20歲的女性可能還有很多時間去做不切實際的夢想,40歲的女性則大多都認命了,矛盾的是30歲嗎? 30歲的女性得做很多決定,例如決定每天早上用什麼牙膏、住怎樣的房子、決定自己的生活步調、要交怎樣的男朋友、需要怎樣的愛人,甚至,決定生或者不生一個小孩,在有或者沒有男朋友的狀態下。 《GQ》在一個月前曾做過一組《單身狗:我不喜歡房間裡有別人》的男性故事,獨居是他們抵禦“中年變形”的不二法門,他們放棄穩定的情感關係,選擇更加充裕和豐富的單身生活。 而今天走進杜蕾斯訪談的四位女性,呈現著25、30、35、40歲女性的真實情感狀態。她們渴望愛情,並不期待一種終生的桀驁獨處,只是在她們眼裡,戀愛大過天。忠於自我的直覺,比任何形式和任何人的“追趕”都重要。 瑾兒,25歲,時尚雜誌編輯 “其實我有男朋友,但我從來沒有跟他見過面?” 瑾兒語錄: “90後這一代人,選擇多,面臨的情況也欠誠意,女生很難做判斷。如果你不理追求者,他會覺得你在擺架子;你過分殷勤,他們又會擔心你是有所企圖,或不夠檢點。最重要的是,90後男生也不再像他們前輩們——70後、80後的男性那樣,用心追自己喜歡的女孩。他們認為你是美女,追你的人肯定很多,只會試探地問你,如果你願意談戀愛就在一起,如果不行,沒關係,他們也好去追其他人。” 北京下午三點左右,寫字樓下的小花園,幾張椅子坐著三兩聊天、抽煙的白領,空氣還彌漫著對霧霾埋怨的苦、辦公室八卦的鹹腥,以及個人生活中自以為傲的一絲絲甜味。瑾兒也不例外,但聽她傾訴的不是同事、閨蜜,而是網路直播平臺上同時線上的1萬多粉絲。 她對著鏡頭,像聊天一樣聊起自己的近況,“剛剛離開時尚雜誌”,“創業做了一個彩妝品牌”。語調頗有底氣,而在談起婚戀話題時,語氣頓轉,“其實美女是很難談戀愛的,因為不是說她們架子大,而是真正追她的人不多,你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剩女都是長得很漂亮的那種。我可以把我自己認為美女這一行嗎?”她放下手機,把頭轉向同性的我,嫣然一笑。 從容貌與身材上,她屬於必須劃入美女範疇的那一類。 1991年出生的瑾兒來自山東一個有傳統觀念的家庭,家中三個孩子,她是老二。在山東,家裡的老二自孔夫子起就有神奇的家庭地位,她從小頗得父母疼愛,16歲時不肯再老實讀書,父親忙不迭地給她找好一家航空學校,讓她跟隨讀大學的姐姐一起來到北京。“原計劃我畢業後是要去做空姐的,但我不喜歡啊,所以讀了兩年,又轉進去學化妝。” “其實我挺著急結婚的,16歲就來北京了,18歲時,我就給自己定了計畫,20歲時必須結婚,23歲前必須生孩子。”計畫趕不上變化,瑾兒沒想到自己25歲時生日時,獲得的諸多標籤中有一個是“剩女”。 “25歲了!”計畫的失敗讓她有些焦慮,“在北京大家都比較浮躁。”她語氣頗為老練地開場,“90後這一代人,選擇多,面臨的情況也欠誠意,女生很難做判斷。如果你不理追求者,他會覺得你在擺架子;你過分殷勤,他們又會擔心你是有所企圖,或不夠檢點。最重要的是,90後男生也不再像他們前輩們——70後、80後的男性那樣,用心追自己喜歡的女孩。他們認為你是美女,追你的人肯定很多,只會試探地問你,如果你願意談戀愛就在一起,如果不行,沒關係,他們也好去追其他人。”似乎有點挫敗感,她面臨的並不是曾經夢想過的愛情模式,“男人還普遍存在一種觀點,就是玩夠了會找賢妻良母型結婚,這樣,如果你稍微打扮洋氣好看點,就有了新的困擾——你看上去只是美女,並不是適合結婚的女孩。” 瑾兒的媽媽最近剛剛來看她,面對自己漂亮的女兒幾乎天天宅在家裡,疑惑問她,“你是不是沒有戀愛可談?”她又焦慮了,一方面媽媽戳中她某些點——確實沒有好好談過戀愛。另一方面,當年定好的結婚計畫已然失敗,新的計畫又迫在眉睫,和大多數90後的女孩不同,剛剛25歲的她急於把自己歸類於所謂的“剩女”行列,“今年,最遲明年我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 “這麼急,你要和誰結婚?”她的解釋有點模糊,“身邊有好多閃婚的人。”她舉例說,一個1993年的女朋友閃婚了,剛生完孩子。“年輕不就愛衝動嘛?”她給自己的解釋加上完美注腳。 情感之外,她對自己的事業的騰飛有更多期許: “現在我做一個彩妝品牌,準備在結婚之前將這份事業小有成績地做好。”自尊心頗強的她認為,有自己的事業之後,“男人看你也會不一樣 。” “不怕恰恰因為你有自己事業,男人更不敢找你了?” “我喜歡的男人不會連這點魄力都沒有。” 她憧憬的男性是“小有成就的男人”,“不是一個成功的小老闆至少也是一家公司的管理層。”但與她交往親密的朋友卻說,她是一個表面和事實挺有差距的人。“你別看她長得很漂亮,一副感覺有獵取心的心機女,其實不是,她從沒有在選擇男朋友時用過這一標準。” 即便是瞭解她的密友也說,“她獨自來北京十年了,基本不去夜店,只談過幾次不長的戀愛,如此渴望結婚的她,卻從未和男孩同居過。而且她還是個專一的人,以前網戀過,超容易被男人騙!” 密友說的是她那位元神秘網路男友,“其實我有男朋友,但我從來沒有跟他見過面,我也不知道他的模樣。”她很老實地講述,“他對我說他是深圳人,經常在澳洲、深圳,每次要見面時時,他就會突然有事情發生。曾經有一次,他要來北京,下午的飛機,上午他告訴我,工程上有事要飛去新加坡。有時是要見面了,那幾天他就突然和我生氣,不理我。” “其實,我們倆是通過朋友的群認識的,群裡的某個人加他進來,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有共同認識的朋友。即便如此,我也從沒有調查過他,但我對身邊所有人都宣佈,我有他這個男朋友。我覺得,在內心我是將他當成男朋友的,雖然從沒見過他。”一向膽大、口無遮攔的她有些羞澀,“這事已經讓我身邊的朋友笑壞了,他們說是騙子。我不承認,所有人都覺得我魔障了。”她說,對方曾經用假照片騙過她,但在其他事情上,對方對她的支援與關心完全符合一個二十四孝好男友的做派。“他每天24小時地和我聊天,為了我的事情浪費他自己的時間,如果我有需要做什麼事,他就會幫我研究,給我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包括我現在玩的直播,都是他先搞清楚操作規則,他找人幫我炸房、找人幫我點亮,找人給我發紅包,只要我在做直播他馬上就上線。甚至,我建立的200多粉絲群都是他在幫我管理。”她說,“我從來沒有遇到男生對我這麼好過,呵護著我,我們有聊不完的話,我發現也從來沒有男性這麼瞭解我。” 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進入到對方的生活中,只是通過語言、網路來瞭解彼此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虛擬的生活背景。“我渴望有幸福的感情,結婚也可能意味著不用老搬家,我希望有穩定的生活”,她說。 事實上,這次持續一年半的網戀是她至今為止最長的戀愛,“別人戀愛、在一起同居生活好像是非常簡單、順理成章的事情,為什麼在我這就是不行?”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奇怪”,但另一方面,她的密友分析過她,“她愛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不熟悉她的人以為她是那種特別愛泡夜店、抽煙、喝酒的90後女孩。” 熟人感官和陌生人評價之間的差距,情感目標與個人生活方式的罅隙,就像是兩個女孩糾結在一起。誰也說不清,包括她自己,“是誰”,和“想要什麼”。她懊惱地接受這一分析,並認為這就是她為什麼一直談不了長久戀愛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我還不懂如何收住自己的性情。”曾經有一次看上去頗為“正常”的戀愛,最終還是奇特地分手了,“往往因為對方一句話說不對,我就開始冷戰或者直接分手,現在我想,可能我也需要負一些責任。” “你會要求他和你一起完成今年,最遲明年結婚的計畫嗎?”她對這個問題有些迷茫,“最近,我會突然間冒出來一個想法,如果一輩子都不結婚,就這樣保持談戀愛的狀態,我覺得也很好。” “我是不是有些矛盾?”瑾兒突然很嚴肅地反問我。 ★☆♀◆◇◣◢◥▲▼△▽⊿◤ ◥ 陳嘉,33歲,互聯網產品經理 ,北京領養日創始人 “只有適合的結婚物件,沒有適合的結婚年齡” 陳嘉語錄: “和父母有較深層次的溝通是最好的孝道,像對朋友一樣對待你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十年,如果你還不瞭解自己父母,其實對他們顯然不夠關注。我認為,對父母言聽計從根本不算孝道,更不用說事事叛逆著來。” 陳嘉坐在你面前時,能立即聯想到小說中描述的溫婉女性,周身沒有任何衝突的元素:駝色的毛衣,除去黑色絲棉圍巾,露出脖子上小巧的銀鏈子,再往上看,是少見讓陌生人也舒心的微笑。 33歲的她是北京女孩,父母剛退休沒幾年,父親是一位普通工人,母親則是廚師。從小乖乖女的她幾乎沒有沒有與父母起過爭執,“讓好好上學,就好好上學,讓考雙百,就能考下雙百。唯有立即結婚這件事,我暫時做不到。” 生命中不是沒有美好的人出現過,“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品學兼優那種類型。”大學時,對方認認真真追求了她一年半,之後談起了標準的學生戀愛,“兩小無猜似的,一起上課,一起吃飯,假期時一起出去旅行,大學四年幸好有他照顧。”當年,她認為戀愛應是轟轟烈烈一場,對方讀研究生比她早了一年,這份感情便無疾而終,“偶爾回想起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過美好,她也希望自己能結婚,但相比婚姻的形式,她更渴望像初戀一般無猜與如意的愛情來臨。 母親在28歲時生了陳嘉,她很難相通,為什麼女兒也28歲了,卻連婚還沒有結?大約5年前,父母的焦慮達到了歷史高位,忍不住在她面前叨叨,“同事那閨女結婚了。”隔幾天,“老同事的兒子也結婚了。”再隔幾天,又開始叨叨,“同事都抱上孫子了。” 小小抗爭之後,理工科畢業的她善於理性地解決問題。她為了讓父母減少失望感,先同意去相親,“見見他們老同事們介紹的‘靠譜男性’,事實果然證明,相親並不容易遇到合適的人。”她見過兩個,每次回家後,非常詳細地相父母描述對方的言行舉止,尤其是能反應對方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興趣愛好的細節。心慈的父母被細節打動,也同意她的結論,確實不合適,“畢竟他們不是我朋友介紹的,而是你們的朋友介紹的。” “你認為的孝道是什麼?” “和父母有較深層次的溝通是最好的孝道,像對朋友一樣對待你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幾十年,如果你還不瞭解自己父母,其實對他們顯然不夠關注。我認為,對父母言聽計從根本不算孝道,更不用說事事叛逆著來。”她甚至非常理性地和父母分析,為什麼結婚這件事暫時她做不到,以及,她會用怎樣的狀態來努力實現這件事。 “將所有的事實和道理都擺在面前,聊過兩三次以後,我媽就認同我了,他們同意不能為了嫁人而逼我去相親。”其實,她想傳達的核心只有一個:只有對的結婚物件,並沒有適合結婚的年齡。 母親還是有點小遺憾,但已經不傷心了。老兩口經常在她作為創始人的“北京領養日”活動上,不打招呼的出現,看著她開心在工作,對著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微笑,他們再滿意地溜達回家。被她發現他們的行蹤後,母親說,“看你現在的狀態挺好的,每天特別高興,我們也放心。” “講真話,我現在狀態確實挺好的。”陳嘉職場身份是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而讓她“生活更加積極忙碌,並高興的狀態”是她身為北京領養日創始人。 2011年底,因為京哈高速救狗事件,她接觸到流浪動物救助,隨後與同伴創立“北京領養日”,這個擁有40多位核心志願者的公益組織,每個人都有各自工作,因為對流浪動物充滿憐憫之心而自願聚集在一起,“因為純業餘的愛好,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成立快五年了,至今領養日也已做到了40場。”她有點歡快的說,“這件事對我最大説明,讓我認識真正的善良。5年來,在北京地區,説明2000多隻流浪動物成功進入家庭,相當於有2000個家庭,因為這些動物的進入更圓滿了,這也是我們的成就感。”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可能淡薄甚至感受不到彼此生命的關聯,但在這裡,人與人密切共存,或許大家內心都有種潛在的共通意識。人生在世,承載著個體的諸多經驗,也因此仿佛如一顆種子,將此傳播給其他人。” 一旦個人通過事業得到成熟,也會相對理性地來看待自己的生活與情感,“我屬於對生活現狀比較滿意的,我渴望愛情的,婚姻是其次。一個人生活在這世上應該有個伴,朋友的陪伴、家人的陪伴,愛人的陪伴,每一種都應該有才算圓滿,我想,這是幾種不同的感情,所以我期待有愛情這件事的發生,說實話,這個信念還挺堅定的。” “楊麗萍有句話,大意是,有些人生在社會的價值是傳宗接代,有些人是體驗,有些人是旁觀,她認為她是旁觀者。而我覺得自己是體驗者,所有的生活狀態,只要是我能夠享受的,我都願意去享受、體驗。一旦我覺得不舒適了,就會跳出來,去產生一種新的體驗。但對每一種狀態的體驗,我都是很珍惜,單身或是戀愛的狀態我都很珍惜。這一切建立在我能對自己所有事情可以做主的基礎之上。” “你可以說我包容,但建議把我想像成一個隨遇而安的人,我不太努力尋找在生活中有什麼意義。有些東西值得尋找,有些東西尋找起來就沒有意義了。” 從事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她希望不久的未來能在互聯網社交領域創業,“我有這個創業的心,所以現在還在學習,再做嘗試。”學生時期的她,曾經一度固執己見,不做其他嘗試,“選導師、考試,甚至是與同學的交流。其實,後來發覺別人的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問她,“什麼是現代女性的人生價值?”“首先是自我實現,其次才是被別人認可。很簡單,你要先認可自己。” 最近幾月,父母在極其偶爾的情況下會與她有如下對話: “哎呀你自己的事怎麼辦?” “我也在找,沒有放棄,但暫時沒有合適的,也不想勉強。” “那好吧,你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 ◥ 馬菁菁,35歲,藝術家 “困住女人的,有時與容貌、年齡無關” 馬菁菁語錄: “這些年來,我逐漸明白困住自己的是什麼,也明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是自由。我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畫畫,在這上面我所追求的回報應該就是揮灑繪畫時的快樂與愜意。我絕對不能委屈自己,去為了所謂穩定,心安理得地做當下時代最流行的事,而不擔心自己只是某個浪潮中的浮渣。我的朋友們,和我一樣,在同一種氛圍下成長,也都認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獨立與自由。在我們不受約束,瘋狂為此奔跑時,久別的父母突然出現,他們的需求、壓力遞過來時,衝突就此產生。借著與他們的衝突、碰撞,你越發認清自己是誰,發現自己需求。” 新疆女孩馬菁菁從16年前來北京讀書,就開始過著有點“獨”的生活。如果不是這個春節前,自己出於或愧疚、或對親情最後的依戀力邀父母來北京和她一起過,按慣例,春節之後,在她的朋友們陸續又冒出來時,她會在畫畫之餘,繼續和他們廝混,過著隨時做一隻逗比的自由生活。 但春節前一個月,接到邀請的母親率先降臨,接踵而來的是在她有些遙遠的記憶中差點遺忘的語言暴力。因為35歲的她尚未結婚,藝術品交易並不是一份父母輩瞭解的傳統型穩定工作,她父母對此著急、震驚、暗引為恥,旁人如若問起,他們往往表情尷尬。她說,有一年她回新疆時,父母要去一位多年世交慶賀,“那位長輩我也很熟,但到了那一天,我發現他們悄悄去了,沒有帶我。”她才意識到,父母為她的狀態有多難受與羞恥。 這次母親來,給她帶來了家鄉特產,自然也帶來她的焦慮與擔心。經過兩三天,久別重逢的新鮮與客氣之後,母親又開始憂心忡忡地問她,“你是不是得考慮一下個人問題,你看你那發小,早結婚了,都已經生了兩個小孩。還有你表妹,也結婚生孩子了,雖然只是一個超市營業員,但穩定啊!”母親強調了最後那個詞——穩定,“她認為有婚姻意味著穩定,可以不是愛情,這才是她能理解能接受的幸福。” 馬菁菁怒氣衝衝地回應,“穩定?結婚不一定代表感情穩定啊,你知道,北京離婚率有多高嗎?60%!”但是母親不接受,“她認為都是我瞎編,我每次試圖跟她好好溝通,不必強求為了結婚而結婚,可每次都被罵得灰溜溜敗下來。” “多年來,他們只堅信自己看到的、經歷過的。他們希望她找個人嫁了,有個小孩,有份工作,就是最好的生活。我不覺得他們像其他老年人有抱孫子的心態,他們只是單純認為我這樣狀況既丟人,又沒保障。” 春節前幾天,剛剛退休的父親終於也來到北京馬菁菁的家裡。母女倆又吵架了,“小時候她揍我,沒事兒就把我扔出家門,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造成現在我跟她之間隔閡嚴重。但當時,我爸在旁邊語重心長看著我,接了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做錯什麼了?’”她當場就放棄了辯論。“我立刻意識到,從此可以完全放棄跟他們溝通。現在你若問我,什麼是孝道。就是順著父母,他們說什麼都得聽著,哦,還要鼓掌。” 在父母壓力之下,她唯一能為自己驕傲的是,“大學二年級之後,我就沒再花過他們的錢。”大學時打著幾份工賺生活費。畢業後,她先進入一家媒體工作,之後跟著家族長輩參與藝術品拍賣,憑著對中國書畫的豐厚學識,她通過藝術品交易讓自己擁有獨立生活資本。“在我一直被父母懷疑生存能力之前,我已經有很好的生存能力。但這些,我的父母並不瞭解,每一次我們的聊天,總被無數理由的爭執打斷。” 在這次團聚中,父母又一次繼續用他們的方式來對待她的單身與無業。馬菁菁說起帶父母去日本旅行時的一件事,在高島屋,旅居日本的發小幫她擋住了媽媽的視線,她去買了兩隻LV的小包,但還是被發現了,“我媽在店裡當場哭了,周圍的人有意無意地看著我,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極了一個窮苦人家的漂亮的、愛慕虛榮、不懂事的女孩子,壓榨勤勞又老實的父母。”她在咬出“漂亮的”一詞時,發洩似的狠狠加了力氣,容貌算得上很漂亮的女孩的她,在上大學之前,一直相信媽媽對她的評價,“你太醜了,所以你要笨鳥先飛。” 不太愉快的團聚結束時,兩位享有非常不錯退休金的老幹部竟故意買了火車票,從北京坐32小時的火車回到新疆。“他們聲明所有的行為都為了省錢,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我,怕又沒有工作,又沒有男人養的我孤獨終老。”送走父母,馬菁菁頹廢在家裡好久。 偶爾意識到自己討厭自己的現狀總是有些好處的。在家緩了幾天後,她慢慢反應過來,在一個熙熙攘攘的城市裡,失去生活熱情的人如此之多,她不過是其中一員,獨自歷經著人生路上的自我尋找,自我懷疑,尋找某種歸宿感或是愛情。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她開始跟著畫家林于思學畫。畫畫這件事,讓她感覺到自身的價值,也意識到力量所在。她沉醉其中,喜歡獨自在家畫畫。她說,自己其實並不怕獨居,甚至有些喜歡孤獨,那種狀態之下的她敏感而充實,靈感肆意。去年,她窩在家裡籌備新書《聊聊繪畫》的書稿,寫累了,就趴在桌上畫猴,畫完發現自己竟在無意成就了一個系列:《花果山》、《師父》、《立地成佛》。 她掏出手機一一拍下發給一位友人,對方立刻被打動。“我們都是離開一個城市,離開原生家庭,來到北京求學並生活在這裡,我們在此成長,也在此告別曾經懵懂、備受約束的自己。人終要轉變,但尋找一個全新的自己,或是潛在的自己,這段路都不好走,但經常與外界的碰撞會讓你有所收穫。”鎮定下來的她,將與父母的衝突解釋為一次碰撞。她覺得,身處現實之中,大家往往總是在解決問題,眼裡也總是看到問題。而原本的真實需求,卻因為受到阻礙而逐漸被忽視,好像我們身邊只有阻力。 “這些年來,我逐漸明白困住自己的是什麼,也明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是自由。我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畫畫,在這上面我所追求的回報應該就是揮灑繪畫時的快樂與愜意。我絕對不能委屈自己,去為了所謂穩定,心安理得地做當下時代最流行的事,而不擔心自己只是某個浪潮中的浮渣。我的朋友們,和我一樣,在同一種氛圍下成長,也都認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獨立與自由。在我們不受約束,瘋狂為此奔跑時,久別的父母突然出現,他們的需求、壓力遞過來時,衝突就此產生。借著與他們的衝突、碰撞,你越發認清自己是誰,發現自己需求。”她說。 但她也意識到,其實自己的一部分真實需求是被父母說中的,“我曾經放走過合適結婚的人。”時隔幾年,對方對她說,“我們是到了80歲還能在一起聊天的人。”她說,美好的戀愛讓你無論年齡,都能感覺到單純與信任。“雖然,現在我也不認為結婚就一定是人生必選項,但我爸媽至少講對一點,我應該去好好談個戀愛。我不怕獨居,但怕孤獨終老,哪怕像我爸媽這樣吵吵鬧鬧一輩子,多少也是個伴兒。” ★☆♀◆◇◣◢◥▲▼△▽⊿◤ ◥ Rachel,40歲,導演 “我熱愛自由,但我並不是不婚主義者,” Rachel語錄: “那十年,我一直在與傳統觀念,甚至與自己的困惑對抗、掙扎。許多人用語言、行為告訴你,你的時間到了,你已經不是年輕人了。而當時的你既沒有成就,又看不清未來,眼睜睜看著自己與外界談判的籌碼慢慢減少,即將步入中年的危機感一度爆發。” 60年代的臺灣,一個新竹來的窮小子獨自跑到臺北打拼,邂逅專為明星做高定服裝的女孩,看似不可能的兩人卻毫無阻礙地開始戀愛,在他們選擇結婚時,也預設了一個規則:結婚,是基於自己的感受。因此,若干年後,當他們的第二個孩子Rachel在四十歲時仍保持獨身,他們依然豁達地認為,這是她的選擇,也是她的自由。 結婚生子的年齡到了,又過了,Rachel身邊的朋友陸續 結婚,甚至在前不久,一位在18歲時嫁人的女友跑來告訴她,自己已做了外婆,“人最怕Die alone(孤獨至死),我也會。”但另一方面,多年來,在澳大利亞、紐約、臺灣、北京等地留學、工作的Rachel越發喜歡這樣獨居與滿世界遊歷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機會與境遇,單身多出來很多閱讀時間、工作時間、思考時間,時間變得悠長而享受。我慶倖這一段獨自走過的路程沒有被浪費,我是從中不斷瞭解、認識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不斷四處出差,策劃活動、提案、擔任活動的現場導演,她的朋友圈很少出現生活化的分享,更多是那些她所策劃的場面震撼,氣勢磅礴的品牌活動照片。 臺灣曾是農業社會,很多地區也自然地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Rachel的父親是客家人,小時候,她是見過傳統客家人生活狀態的,“吃飯時,男人坐在一桌講事情,女人則和小孩擠在低矮的小邊桌上吃飯,女人往往一邊給孩子餵飯,一邊照看著廚房。”但這樣情景從來沒有在她臺北的家裡出現過,或許因為出身于這樣反傳統的家庭,她很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我個性中有反制度那一面。”17歲時,大學聯考,她拒絕去考試,反問父母,為什麼到了時間大家要讀大學?她厭煩和同齡人一樣規矩的生活:早晨7點半就坐進鳥籠似的補習班,一直埋頭學習到晚上9點,而這樣生活只是因為一個目的——考大學。 幸好,父母沒有選擇成為社會規則的擁簇,竟然同意她的決定,“家裡四個小孩,我是唯一一個沒有按部就班在臺灣考大學的孩子。”17歲的她開開心心跑進演藝圈當助理小妹,“那一年,我玩得特別開心,甚至有些迷失,父母覺得可以適當干預一下了。有一天,我媽對我說,你英文那麼好,要不要去澳洲讀書?我說可以啊,就跑去澳洲讀設計。” 在澳大利亞Wagga Wagga鎮上生活的四五年,每天上學路上要經過一片山坡,對自然的新奇感,異國的陌生感,將Rachel自由的信念牢牢奠定。 “我熱愛自由,但我並不是不婚主義者,只是從未幻想過自己披上白紗。”當她從澳大利亞讀書回來時,大姐常跟她講起,她的夢想是要穿上白紗。“那樣情景於她是幸福的,而在我看來卻充滿不可思議。但直到她被求婚時,她洋溢著幸福與驕傲並存的小公主姿態時,那一刹那,我才發覺自己從未夢幻過白紗。”她喜歡戀愛的感覺,但不認為結婚一定要經歷見父母、訂婚、下聘等繁複的形式。“我不看重儀式,也對一切次序規則存在問號,每個女孩都想要結婚,我也想。但我知道,我只是不太遵循社會默認的時間。一份感情很好,自然會在某一天講,去登記吧,去一起找個房子住吧。” “從小,我們都被這個社會教育,到哪個年齡段,就該做什麼事,這種困擾只要是中國人就多少會有。”在婚戀問題上,她也經歷過最困難的時光,在她28-38歲那十年間。“那十年,我一直在與傳統觀念,甚至與自己的困惑對抗、掙扎。許多人用語言、行為告訴你,你的時間到了,你已經不是年輕人了。而當時的你既沒有成就,又看不清未來,眼睜睜看著自己與外界談判的籌碼慢慢減少,即將步入中年的危機感一度爆發。” 最痛苦的是,從澳洲回到臺灣的她還要隱藏自己真實的需求,“畢竟,臺灣還是東方社會,在工作上我可能有很多機會,甚至我做得比大部分男生更好,但不太敢往前,因為周圍的人都有一種觀點,女人太強還是不太好。” 當時,Rachel交往的那位男友並不屬於大眾的偏好。“我不認為愛情要包括男性的社會地位與收入,但作為被唯一一個被家人花錢送去留學的孩子,父母的期望才是我最大的壓力。”僅僅是在感情中,她過得還算愉快,對方是一位將生活過得很滋潤的人。只是,她仍舊需要面對當時自己的困惑、彷徨、害怕,也不由自主被世俗的觀念左右,“別人再不合適都能在一起過生活,為什麼我不能為了愛情委屈一下自己,為什麼不適當隱藏下自己的能力?”她試過對自己提出要求,可壓抑並不難讓她坦然地開心,戀愛既尷尬又倔強地堅持著。父母看不下去了,頗有些擔心地暗示她,“你真覺得這個人合適嗎?” 最後的劇情歹戲拖棚,悲劇收場。沒多久,她就去了紐約工作。 2004年,Rachel剛去紐約工作時,給她印象深刻的兩件事:一是,西方社會對於年紀的蠻不在乎,“西方社會重個人的勞動社會,自我價值,年齡不是問題,他們甚至認為30多歲還只是剛剛懂事的寶寶。”她去逛街,試裝時,一位大約60多歲的試裝師為我特別認真、細緻地介紹,她擁有一切盡在掌握中的自信,妝容精緻、優雅。“如果不是她遞給我試穿外套時,手微微有些顫抖,我可能會完全忽視她的真實年齡。”另一件事,是她走進紐約地鐵時,地鐵門一打開,出來的大多為男性。“在臺北,可能恰恰相反。”終於不用被性別失衡而導致競爭激烈的環境左右了,她有種重新呼吸到新鮮空氣的感覺。 如今,Rachel姐弟私人分散各處,四年前,她的長居地也從紐約切換到北京。四個孩子都繼承了父親愛打拼、愛自由的性格,除了Rachel之外,都早已結婚生子。“父母從來沒有給我壓力。”她有時會好奇父母的沉默。今年春節時,她回臺灣,父親清清淡淡地對她講,“家裡有一套房,每個月可以收點租,以後就讓你管了。”Rachel很納悶地回問,“因為我不缺錢啊,我爸才講出他們的顧慮,‘以後你賺不動時怎麼辦?’父母不會催我結婚,卻怕我自己孤老,留了房租給我。我對父母的感覺很遲鈍,才知道,哪有做父母的不擔心孩子呢?” 她執信,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一樣的事情,只是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會同步進行。“有人25歲結婚生子,而我可能要等到40歲之後才有機會好好戀愛一場。”

··································

男人大齡不結婚,基本是太平庸。

女人大齡不結婚,基本是太優秀。

我這麼說指的是大部分。

以前的一個女同事,性格,外貌身材都很好。可能追求者比較多吧,所以就挑花眼了,又想要個帥的,又想找個有錢的。帥的那個家裡沒同意,有錢的那個就是玩玩,睡了半年根本沒打算結婚。

現在一拖,過了30大關,這下好了,跟她年齡合適的男人都想找個年輕點的。比她年紀大的,要麼是禿頂大肚腩,要麼是二婚。

現在她也降低標準了,可是,一個年過30的女人,一直單身,這些年估計也沒少被人XXX。不是有句話叫:單身不代表B閑著。。。相信潔身自好的女人還是有的,不過太少了。

而有的女人不結婚,是因為自立能力比較強,工資也高,物質生活很優越,不想因為婚姻拉低生活品質。除非那個男人非常優秀,比她的生活品質還高。

可以說,過了30這個年紀。都不會天真的去相信愛情了。誓言,浪漫這些都覺得不實際了,只有車子房子,這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20歲以前,在一起是因為喜歡。

30歲以後,在一起是因為互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