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家寶藏》,國寶文物是連接我們中華民族與過去歷史對話的橋樑

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無數觀眾的期待下,終於播出了第一期節目。大家有沒有看咩?

上周小編在節目開播之前也專門寫過一篇安利~有多少人是看過這篇推文去看節目的,舉個手!就連豆瓣上的評分都到了9.3了, 說實話,小編的這波安利吃得不虧吧?

節目一上線,小編就搬好小板凳,備好紙巾,

迫不及待地開始看了。央視果然不負眾望,炫酷的燈光效果,振奮人心的音樂,一開場就給足了我們驚喜~

我們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5000年,為張國立老師的這段話瘋狂打call!多麼霸氣啊~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篇的幾個博物館的驚鴻一蹩,足以看出它們不同的風格,喏~官方解答來了~

1. 即將迎接紫禁城第六百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

2.包羅中國古代藝術萬象的上海博物館

3.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4.見證華夏文明多源頭格局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

5.華夏之中,上古文明開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6.以周秦漢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的陝西歷史博物館

7.集荊楚文化大成的湖北省博物館

8.傳誦萬年越地長歌的浙江省博物館

9.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第一期節目的主角是故宮博物院所帶來的3個文物~

第一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這麼長的畫卷,大膽的配色,簡直美輪美奐~怪不得在故宮博物院一經展出,引得遊客們都排了長長的隊伍,爭相看一眼真跡啊~

張國立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大概瞭解了故事背景,小劇場輕鬆的配樂將歷史變得不再是書本上的枯燥文字,除了主角李晨的演繹,其他配角演員的演技也很值得誇讚~在提及“米芾”,“瘦金體”等歷史詞彙時,也會在左下角有標注,為我們講解,這個節目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

呦呵?蔡京這臣子還兩副面孔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被評為“好色之徒”的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王海濤並不是真的好色,而是他對《千里江山圖》今生的守護則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家對於文物的熱愛,一幅畫,重複畫5遍,對色彩的漸變要求極其嚴格,綠,青,白,均是採用上等品,在這其中,不僅有畫師的辛勞,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的傳承人仇慶年先生的努力,才為我們帶來了這麼好的傳世佳作。

張國立老師問出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問題,和李晨的配合接梗也很自然,不僅普及了常識,也活躍了氣氛。

第二件: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接下來請欣賞各路人士吐槽乾隆~

王凱飾演的乾隆要做一款集歷代大成的瓷瓶,手下的大臣說顏色太過。

我說你們皇帝手下的官員怎麼都是兩幅面孔呢?

一開始小編看留言,還納悶兒乾隆是牛皮癬之王是什麼意思呢?看到這兒~哦哦,原來是乾隆爺的批註太多了的緣故~

乾隆遭受了來自唐英,王羲之,黃公望和雍正爸爸的嫌棄三連~

面對三人的環繞聲diss,莫名有點心疼乾隆是怎麼回事?

然後!重頭戲來了!下面請欣賞,乾隆的大俗審美之洗白白之路,竟然還有不少人被乾隆說服了?

而《各種釉彩大瓶》的今生主講人: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張甡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講解。

從1到17層對每種釉的解釋,到燒制的溫度,再到成功率的計算,都讓我們無不為之感歎。這樣一對比,每種釉單獨拿出來都非常好看,但放到一起,emmm……

不過多虧了乾隆,看膩了素雅的花瓶,總歸是要豐富一下視覺體驗的嘛~你說是不是?要不也留不下這麼多豔麗的珍寶呢……對不起,在下實在是編不下去了~哈哈哈看來央視比乾隆更接地氣,張國立老師和王凱對網上的段子也是隨手拈來啊~

除了古代匠人的付出,還有能讓更多人瞭解到這件文物的所有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們,每個人都為故宮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只為讓我們瞭解那些躺在冰冷宮殿裡的文物溫暖的過去。(話說看到這一段,小編的眼淚啊……)

第三件:乍原石鼓

石鼓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上面刻著的文字,人稱當今漢字的“祖宗”,其前世今生承載著三秦大地的源頭,融合著兩岸三地的血肉。

果然司馬光一出場,少不了砸缸的故事~

梁家輝飾演的司馬光回憶童年與父親關於乍原石鼓真偽的往事~父親只求找出真石鼓哪怕獻出生命,他卻在多年後才明白“文字是我們的根”這話有多沉重。

很多人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 ,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如果連這點信仰都糊塗,那我們何以為人呢?

乍原石鼓的今生,是由梁家三代故宮守護人傳承下來的,爺爺交給兒子,兒子交給孫子。梁金生家一代代人的守護石鼓的經歷令人動容,一家人兩岸相隔,但是他們的心一直守護著故宮~

小編開著彈幕,邊看邊笑,邊笑邊哭,邊哭邊寫,沒想到看央視的綜藝還要備紙巾啊~沉重的歷史需要我們去傳承,但自帶吐槽又能讓你開懷大笑,所以這到底是一檔什麼類型的節目呢?教育?幽默?感動?上下5000年的歷史沉澱,等著你來鑒定!

李晨對於宋徽宗的演繹中規中矩,或許是角色限定,或許是經過戰亂,文獻資料很少,所以只能靠短短幾十字的題跋發揮。

或許觀眾們喜歡寓教於樂,更鍾情于輕鬆幽默的情景劇,王凱演繹的乾隆就不一樣了,因為網上對乾隆的審美吐槽,所以央視也跟隨了潮流,借歷史人物之口正視了乾隆的審美。

而梁家輝飾演的司馬光,通過童年的回憶,明白了父親對於文字的堅持。守護石鼓,守護歷史,就是守護中華文脈!

演員的對國寶文物前世傳奇的演繹,好的演技能感動我們,真心愛上這件文物。差強人意的演技,即使文物再好再精美,在對它的那份情感上,總會差那麼一點,通過對文物的演繹,使得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個體,而是作為中華民族與過去歷史對話的橋樑,所以,演員付出的情感至關重要。

9.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第一期節目的主角是故宮博物院所帶來的3個文物~

第一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這麼長的畫卷,大膽的配色,簡直美輪美奐~怪不得在故宮博物院一經展出,引得遊客們都排了長長的隊伍,爭相看一眼真跡啊~

張國立老師的講解讓我們大概瞭解了故事背景,小劇場輕鬆的配樂將歷史變得不再是書本上的枯燥文字,除了主角李晨的演繹,其他配角演員的演技也很值得誇讚~在提及“米芾”,“瘦金體”等歷史詞彙時,也會在左下角有標注,為我們講解,這個節目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

呦呵?蔡京這臣子還兩副面孔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被評為“好色之徒”的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王海濤並不是真的好色,而是他對《千里江山圖》今生的守護則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家對於文物的熱愛,一幅畫,重複畫5遍,對色彩的漸變要求極其嚴格,綠,青,白,均是採用上等品,在這其中,不僅有畫師的辛勞,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的傳承人仇慶年先生的努力,才為我們帶來了這麼好的傳世佳作。

張國立老師問出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問題,和李晨的配合接梗也很自然,不僅普及了常識,也活躍了氣氛。

第二件:乾隆《各種釉彩大瓶》

接下來請欣賞各路人士吐槽乾隆~

王凱飾演的乾隆要做一款集歷代大成的瓷瓶,手下的大臣說顏色太過。

我說你們皇帝手下的官員怎麼都是兩幅面孔呢?

一開始小編看留言,還納悶兒乾隆是牛皮癬之王是什麼意思呢?看到這兒~哦哦,原來是乾隆爺的批註太多了的緣故~

乾隆遭受了來自唐英,王羲之,黃公望和雍正爸爸的嫌棄三連~

面對三人的環繞聲diss,莫名有點心疼乾隆是怎麼回事?

然後!重頭戲來了!下面請欣賞,乾隆的大俗審美之洗白白之路,竟然還有不少人被乾隆說服了?

而《各種釉彩大瓶》的今生主講人: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張甡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講解。

從1到17層對每種釉的解釋,到燒制的溫度,再到成功率的計算,都讓我們無不為之感歎。這樣一對比,每種釉單獨拿出來都非常好看,但放到一起,emmm……

不過多虧了乾隆,看膩了素雅的花瓶,總歸是要豐富一下視覺體驗的嘛~你說是不是?要不也留不下這麼多豔麗的珍寶呢……對不起,在下實在是編不下去了~哈哈哈看來央視比乾隆更接地氣,張國立老師和王凱對網上的段子也是隨手拈來啊~

除了古代匠人的付出,還有能讓更多人瞭解到這件文物的所有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們,每個人都為故宮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只為讓我們瞭解那些躺在冰冷宮殿裡的文物溫暖的過去。(話說看到這一段,小編的眼淚啊……)

第三件:乍原石鼓

石鼓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上面刻著的文字,人稱當今漢字的“祖宗”,其前世今生承載著三秦大地的源頭,融合著兩岸三地的血肉。

果然司馬光一出場,少不了砸缸的故事~

梁家輝飾演的司馬光回憶童年與父親關於乍原石鼓真偽的往事~父親只求找出真石鼓哪怕獻出生命,他卻在多年後才明白“文字是我們的根”這話有多沉重。

很多人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 ,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如果連這點信仰都糊塗,那我們何以為人呢?

乍原石鼓的今生,是由梁家三代故宮守護人傳承下來的,爺爺交給兒子,兒子交給孫子。梁金生家一代代人的守護石鼓的經歷令人動容,一家人兩岸相隔,但是他們的心一直守護著故宮~

小編開著彈幕,邊看邊笑,邊笑邊哭,邊哭邊寫,沒想到看央視的綜藝還要備紙巾啊~沉重的歷史需要我們去傳承,但自帶吐槽又能讓你開懷大笑,所以這到底是一檔什麼類型的節目呢?教育?幽默?感動?上下5000年的歷史沉澱,等著你來鑒定!

李晨對於宋徽宗的演繹中規中矩,或許是角色限定,或許是經過戰亂,文獻資料很少,所以只能靠短短幾十字的題跋發揮。

或許觀眾們喜歡寓教於樂,更鍾情于輕鬆幽默的情景劇,王凱演繹的乾隆就不一樣了,因為網上對乾隆的審美吐槽,所以央視也跟隨了潮流,借歷史人物之口正視了乾隆的審美。

而梁家輝飾演的司馬光,通過童年的回憶,明白了父親對於文字的堅持。守護石鼓,守護歷史,就是守護中華文脈!

演員的對國寶文物前世傳奇的演繹,好的演技能感動我們,真心愛上這件文物。差強人意的演技,即使文物再好再精美,在對它的那份情感上,總會差那麼一點,通過對文物的演繹,使得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個體,而是作為中華民族與過去歷史對話的橋樑,所以,演員付出的情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