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部百看不厭的喜劇,讓我足足笑了50年

一部好電影,無論過了多少年再去回味,依舊令人激動和興奮。

最近就無意又翻出了一部童年時看了無數遍,今日依舊百看不厭的電影——

《虎口脫險》

相信不只是我,很多朋友一定也對這部二戰題材的喜劇神作鍾愛有加。

50多年前,1966年12月8日,這部電影首次在法國放映,創下佳績。上映的16年後,1982年,這部電影來到中國,經過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譯製後,片名被翻譯為《虎口脫險》,轟動一時。

從此之後,它變成了中國數代影迷難以磨滅的共同歡樂記憶,指揮先生、油漆匠、英國飛行員、納粹軍官、修道院嬤嬤以及他們的歡聲笑語,就這樣一個個溶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部讓我們足足笑了50多年的喜劇。

是否可以拿一切來開玩笑?

在《虎口脫險》之前,鮮有法國電影人敢想像通過喜劇來講述二戰法國德占期的故事。

即使是到了上世紀60年代,在二戰結束二十年多後,法國人仍然對那段充滿國家創傷的記憶保持很大程度上的沉默,更別提拿它來開玩笑。

據《虎口脫險》編劇之一、導演傑拉爾·烏裡之女達妮埃爾·湯普森回憶,在他們決定拍《虎口脫險》之前,法國關於二戰的喜劇可謂鳳毛麟角。克利斯蒂安-雅克導演、碧姬·芭鐸主演的《寶貝從軍記》(1959)可以算一部。

至於如何表現納粹,雖然恩斯特·劉別謙導演的經典喜劇之作《你逃我也逃》(1942)談及了集中營——

“但它說的並非滅絕營!如果人們瞭解了納粹殘暴的真相,

便笑不出來了”。

於是,《虎口脫險》的編劇們陷入了自我疑問之中——

是否可以拿一切來開玩笑?現在來看,他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但鑒於當時的歷史環境,據說影片在拍攝時對外宣稱是“一部藝術實驗電影”。

但是,這部“藝術實驗電影”基本沒放過任何一個能開玩笑的機會:英國人的、法國人的、德國人的,

被佔領時期的,兩個階層之間的,妻管嚴的……

多年後,《虎口脫險》導演傑拉爾·烏裡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我不認為一部電影可以消除可怕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電影打開一個小缺口。我相信電影具有標本價值。”

最偉大的喜劇導演和他的“鐵三角”

傑拉爾·烏裡可以說是法國最偉大的喜劇導演之一,除了《虎口脫險》(1966),他的《暗渡陳倉》(1965)、《王中王》(1982)、《雅各教士歷險記》(1973)和《瘋狂的貴族》(1971)等一系列法式瘋狂喜劇都頗受歡迎。

烏裡原來是位演員,事業平平,直到1960年才轉行導演,依然事業平平,直到一位龍套演員提醒他應該專攻喜劇,才有了大獲成功的《暗渡陳倉》(1965),更有了之後的《虎口脫險》。

這位龍套演員,就是《虎口脫險》中的“指揮家”路易·德·菲奈斯。

從這部電影開始,這位風趣的“指揮家”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這個跑了十多年龍套的巴黎郊區小個子(身高1.64米),直到《暗渡陳倉》(1965)才初嘗走紅滋味(時年51歲)。

不少人可能會覺得老頭扮演指揮先生不過是裝腔作勢,其實德·菲奈斯曾經以彈奏爵士樂鋼琴為生,時運不濟才無奈改行學表演,但也只是跑跑龍套演演小配角,直到遇見烏裡才真正大放異彩。

據導演傑拉爾·烏裡透露,生活中的德·菲奈斯完全不是銀幕上瘋癲過火的樣子,成名之後,他一直想盡辦法不被公眾認出來,比如始終戴著一頂壓得很低的鴨舌帽,烏裡甚至說他很恐懼人們把他當作明星來窺視時的表情——

“然而,一到了攝影機前,他就成了另一個人!他的天賦是能夠駕馭誇張。在攝影機前肆意表演,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菲奈斯的表演,能夠把觀眾從現實中抽離,帶到一個卡通一般的維度裡來”。

觀眾對油漆匠的熱愛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虎口脫險》裡,自私火爆尖酸的指揮先生和醜萌遲鈍善良的油漆匠是缺一不可的。

《暗渡陳倉》是布林維爾和德·菲奈斯第一次在電影裡相遇。烏裡分別認識他們多年,在他看來,這兩個人一個像油一個像火,湊到一起有可能相互抵消也有可能彼此成就,好在《暗渡陳倉》證明了這對搭檔行得通。

不過微妙的是,布林維爾成名較早(在《暗渡陳倉》和《虎口脫險》海報上排名都在德·菲奈斯之前),德·菲奈斯時不時地也會耍耍脾氣,但就像二人在《虎口脫險》裡一樣,布林維爾相當容讓這位大他三歲的老哥。

烏裡說二人在《虎口脫險》拍攝時相處極好,當時劇組經常要早起拍攝(五點半就起床),德·菲奈斯就會氣哼哼的,而布林維爾就一邊圍著他打轉一邊歡唱——

“我們是勤勞的小蜜蜂,嗡嗡嗡……”而德·菲奈斯就會忍不住笑起來。

烏裡甚至還透露,在生活裡,布林維爾和德·菲奈斯都怕老婆,而這一點,也被他寫進了角色裡……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布林維爾和德·菲奈斯之後和烏裡都有合作,但《虎口脫險》卻成了他們第二部也是最後一部合作的電影。

《虎口脫險》上映五年後,布林維爾因多發性骨髓瘤去世,到了1983年,德·菲奈斯也因心臟病去世。

偶然的收穫

傑拉爾·烏裡回憶,《虎口脫險》的不少經典段落,其實來自於偶然的即興發揮,像德·菲奈斯在演繹指揮先生訓斥樂團時,就沒有完全按照劇本來,而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則是指揮先生騎在油漆匠脖子上那一段。

在原劇本裡,油漆匠只是幫助指揮先生翻過了牆,僅僅是個過場,但沒想到在現場,德·菲奈斯不知怎麼回事卻騎在了布林維爾脖子上。

看到這一幕,烏裡先是樂不可支,接著馬上意識到應該放大這段的喜劇效果,於是臨時拍攝了一大段,結果成了影片的經典一幕。

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

無論情節還是表演,指揮先生、油漆匠和英國機長在土耳其浴室裡通過唱《鴛鴦茶》相認,都是我們最喜愛的段落之一。烏裡曾經笑談,在寫出這段劇本的當天中午,幾位編劇一起去吃午飯,結果餐館裡的樂隊正在演奏《鴛鴦茶》,讓他覺得這正是天意。

而上譯廠在譯製這段時,一直覺得最開始翻譯成“情侶茶”唱出來語調不對,當時的譯製廠廠長陳敘一回家後想到了“鴛鴦茶”,這才有了後來影迷傳唱的“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

笑出的眼淚中,也有焦慮

烏裡認為《虎口脫險》拍攝過程是非常愉快的,經常拍著拍著,他自己都笑出了眼淚,比如指揮先生、油漆匠和德國軍官睡錯床那場戲,但他也經常焦慮。

一是拍攝效果。

早在劇本階段,幾位編劇就一直在絞盡腦汁,“每個人輪流執筆,把腦海裡想到的全部寫下來,然後進行篩選,然後再補充”。

即使這樣,到了現場時還是會面臨修改或即興發揮,烏裡就經常在拍攝前一天重寫劇本,“我必須相信直覺,能讓我發笑的也會讓大眾發笑”。

二是拍攝品質上精益求精,比如等一片合適的雲彩,但有時候雲來了卻發現鏡頭穿幫了;

三是演員狀態。烏裡曾經夢想成為喜劇演員,但最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不過他後來形成了一種思維:電影拍攝是以演員為依託的。

烏裡一般習慣先去考慮和哪些演員合作,然後再去考慮電影主題與他們是否相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什麼喜劇演員就決定了什麼樣的劇本。”

在《虎口脫險》拍攝中,一場戲反復多條是家常便飯,而德·菲奈斯又是那種次數越多狀態越好的演員,所以出現以下的場面也就不足為奇了:某天,德·菲奈斯完全不在狀態,烏裡和全劇組就在一旁耐心地等著他恢復……

中國的“聲音”

《虎口脫險》不僅是中國譯製電影的經典之作,也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巔峰作品之一,從翻譯到配音,集中了當時上譯廠的精英人才。

在《我的配音生涯》一書裡,蘇秀特地寫到了《虎口脫險》的劇本翻譯徐志仁,認為在他的出色翻譯之下,很多對白就像相聲一樣——

“老徐翻譯的《虎口脫險》,真是異常精彩。如果不是老徐的臺詞翻譯得那麼有味兒,演員也不可能表達得那麼生動、詼諧。”

“他(老徐)把口型掌握得那麼恰到好處,好像口型是為臺詞而設置的。有人把《虎口脫險》看過無數遍,記住了尚華、于鼎(指揮先生和油漆匠的配音演員),卻不一定知道它的翻譯是誰。這真有點不大公平 。”

就像沒有石班瑜的配音,周星馳的銀幕形象會失色一樣,當年的配音演員也曾在銀幕上“塑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屬於他們的經典角色,而對於很多影迷,只有上譯配音版《虎口脫險》,才是正宗的《虎口脫險》。蘇秀曾經說過,《虎口脫險》配音的出色,在於配音班底最整齊,如果沒有了翁振新(德國軍官)、楊文元(英國機長)、蓋文源(歌劇演員)等人,影片都會遜色。

但就像德·菲奈斯和布林維爾是影片絕對亮點一樣,尚華配音的指揮先生和于鼎配音的油漆匠,無疑也是上譯配音版《虎口脫險》的亮點。

在蘇秀眼裡,尚華是上譯廠所有配音演員裡最為用功的一位,片中指揮先生訓斥樂團一段,尚華反復排練,據說血壓升到過190,並要求不休息:“我好不容易抓到人物的感覺了,一休息,感覺就跑了。”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愛的電影,就像一件件精雕細刻的藝術品,《虎口脫險》必定是其中之一。

我相信電影具有標本價值。”

最偉大的喜劇導演和他的“鐵三角”

傑拉爾·烏裡可以說是法國最偉大的喜劇導演之一,除了《虎口脫險》(1966),他的《暗渡陳倉》(1965)、《王中王》(1982)、《雅各教士歷險記》(1973)和《瘋狂的貴族》(1971)等一系列法式瘋狂喜劇都頗受歡迎。

烏裡原來是位演員,事業平平,直到1960年才轉行導演,依然事業平平,直到一位龍套演員提醒他應該專攻喜劇,才有了大獲成功的《暗渡陳倉》(1965),更有了之後的《虎口脫險》。

這位龍套演員,就是《虎口脫險》中的“指揮家”路易·德·菲奈斯。

從這部電影開始,這位風趣的“指揮家”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這個跑了十多年龍套的巴黎郊區小個子(身高1.64米),直到《暗渡陳倉》(1965)才初嘗走紅滋味(時年51歲)。

不少人可能會覺得老頭扮演指揮先生不過是裝腔作勢,其實德·菲奈斯曾經以彈奏爵士樂鋼琴為生,時運不濟才無奈改行學表演,但也只是跑跑龍套演演小配角,直到遇見烏裡才真正大放異彩。

據導演傑拉爾·烏裡透露,生活中的德·菲奈斯完全不是銀幕上瘋癲過火的樣子,成名之後,他一直想盡辦法不被公眾認出來,比如始終戴著一頂壓得很低的鴨舌帽,烏裡甚至說他很恐懼人們把他當作明星來窺視時的表情——

“然而,一到了攝影機前,他就成了另一個人!他的天賦是能夠駕馭誇張。在攝影機前肆意表演,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菲奈斯的表演,能夠把觀眾從現實中抽離,帶到一個卡通一般的維度裡來”。

觀眾對油漆匠的熱愛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虎口脫險》裡,自私火爆尖酸的指揮先生和醜萌遲鈍善良的油漆匠是缺一不可的。

《暗渡陳倉》是布林維爾和德·菲奈斯第一次在電影裡相遇。烏裡分別認識他們多年,在他看來,這兩個人一個像油一個像火,湊到一起有可能相互抵消也有可能彼此成就,好在《暗渡陳倉》證明了這對搭檔行得通。

不過微妙的是,布林維爾成名較早(在《暗渡陳倉》和《虎口脫險》海報上排名都在德·菲奈斯之前),德·菲奈斯時不時地也會耍耍脾氣,但就像二人在《虎口脫險》裡一樣,布林維爾相當容讓這位大他三歲的老哥。

烏裡說二人在《虎口脫險》拍攝時相處極好,當時劇組經常要早起拍攝(五點半就起床),德·菲奈斯就會氣哼哼的,而布林維爾就一邊圍著他打轉一邊歡唱——

“我們是勤勞的小蜜蜂,嗡嗡嗡……”而德·菲奈斯就會忍不住笑起來。

烏裡甚至還透露,在生活裡,布林維爾和德·菲奈斯都怕老婆,而這一點,也被他寫進了角色裡……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布林維爾和德·菲奈斯之後和烏裡都有合作,但《虎口脫險》卻成了他們第二部也是最後一部合作的電影。

《虎口脫險》上映五年後,布林維爾因多發性骨髓瘤去世,到了1983年,德·菲奈斯也因心臟病去世。

偶然的收穫

傑拉爾·烏裡回憶,《虎口脫險》的不少經典段落,其實來自於偶然的即興發揮,像德·菲奈斯在演繹指揮先生訓斥樂團時,就沒有完全按照劇本來,而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則是指揮先生騎在油漆匠脖子上那一段。

在原劇本裡,油漆匠只是幫助指揮先生翻過了牆,僅僅是個過場,但沒想到在現場,德·菲奈斯不知怎麼回事卻騎在了布林維爾脖子上。

看到這一幕,烏裡先是樂不可支,接著馬上意識到應該放大這段的喜劇效果,於是臨時拍攝了一大段,結果成了影片的經典一幕。

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

無論情節還是表演,指揮先生、油漆匠和英國機長在土耳其浴室裡通過唱《鴛鴦茶》相認,都是我們最喜愛的段落之一。烏裡曾經笑談,在寫出這段劇本的當天中午,幾位編劇一起去吃午飯,結果餐館裡的樂隊正在演奏《鴛鴦茶》,讓他覺得這正是天意。

而上譯廠在譯製這段時,一直覺得最開始翻譯成“情侶茶”唱出來語調不對,當時的譯製廠廠長陳敘一回家後想到了“鴛鴦茶”,這才有了後來影迷傳唱的“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

笑出的眼淚中,也有焦慮

烏裡認為《虎口脫險》拍攝過程是非常愉快的,經常拍著拍著,他自己都笑出了眼淚,比如指揮先生、油漆匠和德國軍官睡錯床那場戲,但他也經常焦慮。

一是拍攝效果。

早在劇本階段,幾位編劇就一直在絞盡腦汁,“每個人輪流執筆,把腦海裡想到的全部寫下來,然後進行篩選,然後再補充”。

即使這樣,到了現場時還是會面臨修改或即興發揮,烏裡就經常在拍攝前一天重寫劇本,“我必須相信直覺,能讓我發笑的也會讓大眾發笑”。

二是拍攝品質上精益求精,比如等一片合適的雲彩,但有時候雲來了卻發現鏡頭穿幫了;

三是演員狀態。烏裡曾經夢想成為喜劇演員,但最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不過他後來形成了一種思維:電影拍攝是以演員為依託的。

烏裡一般習慣先去考慮和哪些演員合作,然後再去考慮電影主題與他們是否相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什麼喜劇演員就決定了什麼樣的劇本。”

在《虎口脫險》拍攝中,一場戲反復多條是家常便飯,而德·菲奈斯又是那種次數越多狀態越好的演員,所以出現以下的場面也就不足為奇了:某天,德·菲奈斯完全不在狀態,烏裡和全劇組就在一旁耐心地等著他恢復……

中國的“聲音”

《虎口脫險》不僅是中國譯製電影的經典之作,也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巔峰作品之一,從翻譯到配音,集中了當時上譯廠的精英人才。

在《我的配音生涯》一書裡,蘇秀特地寫到了《虎口脫險》的劇本翻譯徐志仁,認為在他的出色翻譯之下,很多對白就像相聲一樣——

“老徐翻譯的《虎口脫險》,真是異常精彩。如果不是老徐的臺詞翻譯得那麼有味兒,演員也不可能表達得那麼生動、詼諧。”

“他(老徐)把口型掌握得那麼恰到好處,好像口型是為臺詞而設置的。有人把《虎口脫險》看過無數遍,記住了尚華、于鼎(指揮先生和油漆匠的配音演員),卻不一定知道它的翻譯是誰。這真有點不大公平 。”

就像沒有石班瑜的配音,周星馳的銀幕形象會失色一樣,當年的配音演員也曾在銀幕上“塑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屬於他們的經典角色,而對於很多影迷,只有上譯配音版《虎口脫險》,才是正宗的《虎口脫險》。蘇秀曾經說過,《虎口脫險》配音的出色,在於配音班底最整齊,如果沒有了翁振新(德國軍官)、楊文元(英國機長)、蓋文源(歌劇演員)等人,影片都會遜色。

但就像德·菲奈斯和布林維爾是影片絕對亮點一樣,尚華配音的指揮先生和于鼎配音的油漆匠,無疑也是上譯配音版《虎口脫險》的亮點。

在蘇秀眼裡,尚華是上譯廠所有配音演員裡最為用功的一位,片中指揮先生訓斥樂團一段,尚華反復排練,據說血壓升到過190,並要求不休息:“我好不容易抓到人物的感覺了,一休息,感覺就跑了。”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愛的電影,就像一件件精雕細刻的藝術品,《虎口脫險》必定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