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單車下半場]王慶坨鎮的冰火兩重天

央廣網天津12月6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特別策劃《共用單車下半場》今天請聽第三篇《王慶坨鎮的冰火兩重天》。

天津武清西南部小鎮——王慶坨,常住人口只有四萬人,七成以上的勞動力都幹著和自行車有關的活,

被稱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官網資料顯示,王慶坨鎮民營自行車中小企業有500多家,如雷格薩斯自行車有限公司這類還在生產共用單車的企業已是鳳毛麟角。

雷格薩斯廠房

公司生產負責人樊端告訴記者:“現在我上午做的還都是景區的共用單車。

但是,量不大,都是兩百三百、三百五百。最初,我們生意最跑火的時候,一個月的訂單我現在都不想提。那時,不怕有單,只要有單就能做出來。現在,活都沒有。如今的王慶坨,有幾家工廠有活幹?都是關著門沒活幹。七八月份開始下滑,這陣風刮過去了。”

時光倒回去年冬天,這裡可不是這般景象。

樊端說:“年前就火了,最火的時候是過完年,

那時,所有工廠都在給ofo等大品牌做車架子。我們買不到東西,客戶的訂單出不了貨,零件售價一路飆升,很小的零件,比如抱閘,從五元升到八元,漲幅很大,有錢都買不到東西。”

如今,共用單車企業預定又退單的車子,甚至是出現問題的單車企業再不會拉走的自行車,樊端說,他們都在想辦法處理,“全部拆了,噴漆有別人的logo,人家不會要。只有想辦法拆了這些,看能不能用?實在用不了就報廢。

小藍倒閉後,零件廠家甩零件,本來車坐需要十八九元一個,現在我們收回來做國外市場,九元收回,十八九賣出,我們對半利潤。”

站在雷格薩斯自行車廠門口,可以看到廠房大門一家挨一家緊鎖,絕大多數自行車廠都處於停產狀態,偶爾能看到貨車拉著設備離開,這是工廠搬家。

大門緊鎖的自行車企業

樊端說:“以前本來一個月能賺六七千元,車架廠的技術工一個月都一萬多,現在都賺不到錢了,生產線一個月賺三千元,還要吃喝。車架廠的員工都沒活,回家了。今年很多企業倒閉。當時共用單車剛火,新設立了很多企業,能存活下來,就是厲害的。”

距離不遠的美邦自行車公司是王慶坨的知名企業,此前有傳聞稱,

美邦接下小藍單車40萬訂單。現在,院子裡的工人忙著清理設備,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壓根不願意提共用單車。

美邦工人說:“沒訂單還幹什麼?生產機器都給人送回去了,不幹了還不給人退回去。”

當地業內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無論是整車廠還是零配件廠接共用單車的訂單都接到手軟。共用單車企業只要支付兩三成訂金,企業就開始生產,不少企業還專門上馬生產線。現在大家接單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老曹說:“我幹了這麼久,我的客戶從春天開始做,到現在APP還沒弄明白。咱現在做需要85%的定金,少了85%保證不做。實話講,我這樓上壓了不少東西,他只交了50%定金,我一百多萬,才給我50%,我這還壓了50%,一百七十萬的貨,我吃大虧了。”

從訂單潮湧到生意蕭條,風光不過半年多。先是北京、上海等多地限制新增共用單車,緊接著悟空、町町、小藍、酷騎等單車企業陸續關張,王慶坨鎮自行車企業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當地也有一些自行車廠從未涉足共用單車行業,共用單車擠壓了傳統自行車零售市場的空間,這是他們來自市場最直接的感知。

威特斯說:“門口都是共用單車,誰買車?今年4、5月份的時候,感覺如神話一般,一下來了大量訂單,反正有樂的、有哭的,哭的多。”

乘著共用單車的過山車,王慶坨中小企業遭受的打擊顯而易見。在天津,富士達、飛鴿、科林等大型自行車製造企業同樣感受著市場的冷暖。

今年4月,ofo小黃車宣佈和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富士達簽署戰略合作,ofo表示其每年將獲得富士達超過1000萬的單車產能,占全球單車產能的八分之一,這也是共用單車行業迄今獲得的單筆最大產能。

天津富士達自行車有限公司,一個生產車間8條生產線中5條正在生產,產出的自行車將外銷韓國。公司副總經理景毅龍表示:“這生產線可以做小黃也可以做別的,並不是固定線。共用單車來時,我可以分幾條線過來,如果今天旺,所有的線都做小黃。沒有我就做外銷或者內銷。”

富士達的小黃車生產線

景毅龍告訴記者,今年年初,趕上共用單車訂單紮堆出貨時,貨車就會排滿廠區道路。冬季本來就是自行車行業的傳統淡季,加之共用單車行業進入洗牌期,市場帶來的波動無法避免。富士達的外銷比例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共用單車熱潮退去,陣痛難免,不過,現在更需要合理調整,理性面對。

景毅龍說:“實際上,年初確實很多工廠都來找,做的也蠻多。小型的我們首先不做,中型的大概年中也不做了,到目前為止,我們最主要的合作方是ofo和Hellobike。其實每年都是‘感冒’,但是今年是‘發燒’,今年有共用單車,波動幅度肯定會更大,但是程度是可調的,目前單子少了,並非就完了。後面如果有單子還是要合作,所以要理性,更要有計劃。即便做得再好,它的波動也沒辦法完全降低。”

在天津自行車、電動車協會理事長劉學全看來,共用單車的出現,對自行車行業而言是把雙刃劍,方便了出行、做大了自行車市場、對於行業的轉型升級也有促進作用;不利影響首先在於產能過剩的後續處理,企業雖然對市場有調節能力,但這一次,過剩的自行車能消化多少還有待時間檢驗,“共用單車衝擊了這個行業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傳統銷售管道。對於沒有拿到共用單車訂單的中小企業,小型企業面臨生存壓力,而且一旦不行它就不做了,這給製造業帶來了大量的庫存,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現在這些庫存有的乾脆滯銷在庫裡,這主要是現在出問題的幾個共用單車如小藍、酷騎這類。有的工廠試圖經過改造,用到其他訂單上;沒有辦法的,就滯留在庫裡。”

此前有媒體報導,小藍單車拖欠供應商款項高達兩億元,涉及70余家供應商。劉學全表示,共用單車平臺拖欠供應鏈款項的情況的確存在,“如果正常運作,存在賬期的問題,比如一兩個月;如果(共用單車企業)出現問題,這就麻煩了,有的品牌可能現在最多欠幾千萬。據我瞭解,比如酷騎欠天津飛鴿,還有旭峰,都欠不少錢。現在還沒有一個解決辦法,是訴訟還是另尋他路。”

現在大家接單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老曹說:“我幹了這麼久,我的客戶從春天開始做,到現在APP還沒弄明白。咱現在做需要85%的定金,少了85%保證不做。實話講,我這樓上壓了不少東西,他只交了50%定金,我一百多萬,才給我50%,我這還壓了50%,一百七十萬的貨,我吃大虧了。”

從訂單潮湧到生意蕭條,風光不過半年多。先是北京、上海等多地限制新增共用單車,緊接著悟空、町町、小藍、酷騎等單車企業陸續關張,王慶坨鎮自行車企業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當地也有一些自行車廠從未涉足共用單車行業,共用單車擠壓了傳統自行車零售市場的空間,這是他們來自市場最直接的感知。

威特斯說:“門口都是共用單車,誰買車?今年4、5月份的時候,感覺如神話一般,一下來了大量訂單,反正有樂的、有哭的,哭的多。”

乘著共用單車的過山車,王慶坨中小企業遭受的打擊顯而易見。在天津,富士達、飛鴿、科林等大型自行車製造企業同樣感受著市場的冷暖。

今年4月,ofo小黃車宣佈和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富士達簽署戰略合作,ofo表示其每年將獲得富士達超過1000萬的單車產能,占全球單車產能的八分之一,這也是共用單車行業迄今獲得的單筆最大產能。

天津富士達自行車有限公司,一個生產車間8條生產線中5條正在生產,產出的自行車將外銷韓國。公司副總經理景毅龍表示:“這生產線可以做小黃也可以做別的,並不是固定線。共用單車來時,我可以分幾條線過來,如果今天旺,所有的線都做小黃。沒有我就做外銷或者內銷。”

富士達的小黃車生產線

景毅龍告訴記者,今年年初,趕上共用單車訂單紮堆出貨時,貨車就會排滿廠區道路。冬季本來就是自行車行業的傳統淡季,加之共用單車行業進入洗牌期,市場帶來的波動無法避免。富士達的外銷比例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共用單車熱潮退去,陣痛難免,不過,現在更需要合理調整,理性面對。

景毅龍說:“實際上,年初確實很多工廠都來找,做的也蠻多。小型的我們首先不做,中型的大概年中也不做了,到目前為止,我們最主要的合作方是ofo和Hellobike。其實每年都是‘感冒’,但是今年是‘發燒’,今年有共用單車,波動幅度肯定會更大,但是程度是可調的,目前單子少了,並非就完了。後面如果有單子還是要合作,所以要理性,更要有計劃。即便做得再好,它的波動也沒辦法完全降低。”

在天津自行車、電動車協會理事長劉學全看來,共用單車的出現,對自行車行業而言是把雙刃劍,方便了出行、做大了自行車市場、對於行業的轉型升級也有促進作用;不利影響首先在於產能過剩的後續處理,企業雖然對市場有調節能力,但這一次,過剩的自行車能消化多少還有待時間檢驗,“共用單車衝擊了這個行業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傳統銷售管道。對於沒有拿到共用單車訂單的中小企業,小型企業面臨生存壓力,而且一旦不行它就不做了,這給製造業帶來了大量的庫存,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現在這些庫存有的乾脆滯銷在庫裡,這主要是現在出問題的幾個共用單車如小藍、酷騎這類。有的工廠試圖經過改造,用到其他訂單上;沒有辦法的,就滯留在庫裡。”

此前有媒體報導,小藍單車拖欠供應商款項高達兩億元,涉及70余家供應商。劉學全表示,共用單車平臺拖欠供應鏈款項的情況的確存在,“如果正常運作,存在賬期的問題,比如一兩個月;如果(共用單車企業)出現問題,這就麻煩了,有的品牌可能現在最多欠幾千萬。據我瞭解,比如酷騎欠天津飛鴿,還有旭峰,都欠不少錢。現在還沒有一個解決辦法,是訴訟還是另尋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