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位大學校長點出十種技能

主講人:席酉民,現任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戰略管理及政策分析、決策與決策支援系統、管理行為與企業理論等領域的研究。

我們正處於一個不確定的時代,在這個複雜時代裡,一切都在變化和重塑,如何才能順應時代發展變化趨勢成為領跑者?這裡,我就人才和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未來社會巨變及人才需求

1未來社會巨變的六大推手

在未來社會的巨變過程中,

繼續發生推動作用的將有六大推手:

一是極端的長壽。長壽可以給我們製造很多新的產業機會,也會製造很多矛盾和麻煩,如果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就可能對中國老齡化的時代起到引領作用。

二是人工智慧的興起。人工智慧會替代很多傳統行業,將會湧現一大批新興產業。關注智慧型機器的創新,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三是計算世界。

由於大資料和超級電腦的興起,人類對未來活動有了更強的設計感和更科學的發展規劃。

四是新媒介生態。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受關注度不斷降低,新媒介的出現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些傳統媒體開始走向消亡。

五是超級結構組織。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人可以同時工作於多個組織領域,組織之間複雜的合作關係將變得更加複雜。

六是全球互聯世界。

這六個推手將進一步推動未來共用協作的社會化,也將會創造出更多的新興產業。

2未來社會的幾個特徵

一是知識獲取不斷方便。技術和智慧型機器人將逐步取代大量職位,職業日益碎片化或短期化,休閒時間增多,生活新需求多樣化及高端化。

二是知識融合愈加明顯。創新能力、變革管理、國際視野、跨文化領導力等元素日益重要。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

都要為未來的學生準備這些發展理念和知識技能。

三是未來社會(老齡化+互聯網+機器人+全球化)會催生很多新行業。老齡化是未來社會重要特徵,互聯網是未來社會的典型標誌,機器人將會加速全球化進程,這些特徵會催生很多新的行業,包括精准化服務、健康和養老,娛樂、新型供應鏈、新教育等。

3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

未來的世界玩家需要專業造詣,

更需要一批專業精英。在未來社會中,具有下列十種技能將變得非常重要:

一是意義構建(Sense-making)。面對每天撲面而來的大量資訊,要學會從中讀出資訊的價值。

二是社交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未來社會要懂得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學會如何利用社交智慧。

三是新穎和適應性思維(Novel and adaptive thinking)。世界每天都在變化,如何培養適應未來時代的想法和思維變得非常重要,死讀書的人在未來社會將沒有市場。

四是跨文化能力。未來社會必須具備跨文化能力,這樣才能找到個人與社會的交集。

五是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通過大資料,機器比人類更瞭解人類自身。

六是新媒體素養(New-media literacy)。

七是跨學科能力(Transdisciplinarity)。

八是設計思維(Design mindset)。

九是認知負荷管理(Cognitive load management)。通過認知負荷管理,使自己活得更輕鬆和更有價值。

十是虛擬協作(Virtual collaboration)。只要有價值都可以合作共用,未來的市場將通過資源分享形成一個共同體。

我認為,在未來人口中10%的人將成為專業精英,他們可以給人類製造很多新的發現和新的發明;可能需要20%的人成為行業精英和業內領袖,讓這些人引領未來的產業和行業。有了10%的專業精英,20%的行業精英和業內領袖,這個世界,可能發展就很好了。

網路時代需要重新定義大學教育

當今世界已經網路化,產生了很多虛實相融的新鮮事物,幾乎所有過去習慣都會受到挑戰。這種情況下,一定要重新定義大學教育。

1大學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美國的大學教育一直在全球處於領先位置,很多中國家長寧願花費巨大代價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去。而最近哈佛大學商學院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卻說,未來15年之內,因為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一半美國大學會面臨破產。

新的挑戰往往會帶來新的機遇,這給了中國以超越的機會。但是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高等教育分為兩塊:一塊是正式教育,另一塊是非正式教育。正式教育是核心,即課堂學習。所謂非正式教育就是學生自己學習,參與各種社團活動。非正式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學生自學、參與各種社團活動,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這些過程有時候更重要。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讓課堂教育“活起來”,有吸引力。

2教育方式的重塑

從學知識到幫學生健康成長。傳統的課堂,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記,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教育方式?

因為之前的人們沒有什麼資訊來源,學知識只能到大學去,不像現在拿個手機什麼都知道。那個時候,大學用灌輸的方式把知識教給學生,經常把學生比喻成海綿,讓學生盡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識。

現在的大學跟100年前甚至30年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知識太多,學生知識來源也太多。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應該致力於營造學術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學生是主角。學生每天在這裡學習,老師每天在旁邊做研究,學生有問題找老師,老師幫助引導學生學習。學校各種各樣的實驗室、各種各樣的平臺,都是幫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

3學習方式的重塑

從學知識到學會研究。要想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人才,就要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大學應該提倡研究型導向型教育,以此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老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學校要優化資源環境和自身體系,幫學生進行新型的學習和體驗。

大學不能只顧上課,而是要在這種氛圍中,引導學生樹立理想,讓學生有學習興趣,學會學習,學會面對複雜的世界。學生已經是成人,只有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世界,在真實世界走一走,學生才知道怎麼樣面對世界。所以課堂傳授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要讓學生自動放大能力和潛力,變成在各領域都有一定造詣的人,有知識的寬度、高度和深度。

融合式教育:未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

從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未來大學,融合教育就是未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融合這個詞的內涵,一個是協同,一個是整合。全世界各地都嘗試過跨專業學習,但真正的融合教育還很少。

融合教育,實際上就是把企業和學校連結在一起,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在一起,把學習、實習、在崗創業融合一起,形成學校、企業、行業相結合的一種新模式。那時候的大學既是實驗室,又是生產基地,從而實現了價值創造,又通過網路化創造價值、分享價值,真正實現了新的創造。

未來的教育要完成向世界教育的轉型,讓學生具有行業知識、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形成複合型的精英和創業家。創業家不僅是企業家,也是興辦社會事業的中堅力量。未來,學校與企業、行業需要加快融合,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需要加快融合。

通過這種融合,徹底把大學校門打開,跟社會溝通交融,形成生態系統。未來的人才既需要跨專業和跨行業,還需要橫穿行業的很多知識,比如說創新精神、領導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比如組織很大的科學研究團隊,沒有這些能力根本組織不起來,只有這些能力加上跨專業、跨行業的知識背景才能成為國際化融合人才,才可能成為行業精英和業界領袖。

摘編自《群眾·大眾學堂》2017年第5期,原標題為《未來人才需求和大學教育變革》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 決策錦囊 ★ 幹部學堂

歡迎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四是跨文化能力。未來社會必須具備跨文化能力,這樣才能找到個人與社會的交集。

五是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通過大資料,機器比人類更瞭解人類自身。

六是新媒體素養(New-media literacy)。

七是跨學科能力(Transdisciplinarity)。

八是設計思維(Design mindset)。

九是認知負荷管理(Cognitive load management)。通過認知負荷管理,使自己活得更輕鬆和更有價值。

十是虛擬協作(Virtual collaboration)。只要有價值都可以合作共用,未來的市場將通過資源分享形成一個共同體。

我認為,在未來人口中10%的人將成為專業精英,他們可以給人類製造很多新的發現和新的發明;可能需要20%的人成為行業精英和業內領袖,讓這些人引領未來的產業和行業。有了10%的專業精英,20%的行業精英和業內領袖,這個世界,可能發展就很好了。

網路時代需要重新定義大學教育

當今世界已經網路化,產生了很多虛實相融的新鮮事物,幾乎所有過去習慣都會受到挑戰。這種情況下,一定要重新定義大學教育。

1大學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美國的大學教育一直在全球處於領先位置,很多中國家長寧願花費巨大代價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去。而最近哈佛大學商學院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卻說,未來15年之內,因為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一半美國大學會面臨破產。

新的挑戰往往會帶來新的機遇,這給了中國以超越的機會。但是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高等教育分為兩塊:一塊是正式教育,另一塊是非正式教育。正式教育是核心,即課堂學習。所謂非正式教育就是學生自己學習,參與各種社團活動。非正式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學生自學、參與各種社團活動,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這些過程有時候更重要。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讓課堂教育“活起來”,有吸引力。

2教育方式的重塑

從學知識到幫學生健康成長。傳統的課堂,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記,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教育方式?

因為之前的人們沒有什麼資訊來源,學知識只能到大學去,不像現在拿個手機什麼都知道。那個時候,大學用灌輸的方式把知識教給學生,經常把學生比喻成海綿,讓學生盡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識。

現在的大學跟100年前甚至30年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知識太多,學生知識來源也太多。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應該致力於營造學術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學生是主角。學生每天在這裡學習,老師每天在旁邊做研究,學生有問題找老師,老師幫助引導學生學習。學校各種各樣的實驗室、各種各樣的平臺,都是幫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

3學習方式的重塑

從學知識到學會研究。要想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人才,就要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大學應該提倡研究型導向型教育,以此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老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學校要優化資源環境和自身體系,幫學生進行新型的學習和體驗。

大學不能只顧上課,而是要在這種氛圍中,引導學生樹立理想,讓學生有學習興趣,學會學習,學會面對複雜的世界。學生已經是成人,只有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世界,在真實世界走一走,學生才知道怎麼樣面對世界。所以課堂傳授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要讓學生自動放大能力和潛力,變成在各領域都有一定造詣的人,有知識的寬度、高度和深度。

融合式教育:未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

從人才需求的角度來看未來大學,融合教育就是未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融合這個詞的內涵,一個是協同,一個是整合。全世界各地都嘗試過跨專業學習,但真正的融合教育還很少。

融合教育,實際上就是把企業和學校連結在一起,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在一起,把學習、實習、在崗創業融合一起,形成學校、企業、行業相結合的一種新模式。那時候的大學既是實驗室,又是生產基地,從而實現了價值創造,又通過網路化創造價值、分享價值,真正實現了新的創造。

未來的教育要完成向世界教育的轉型,讓學生具有行業知識、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能,形成複合型的精英和創業家。創業家不僅是企業家,也是興辦社會事業的中堅力量。未來,學校與企業、行業需要加快融合,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需要加快融合。

通過這種融合,徹底把大學校門打開,跟社會溝通交融,形成生態系統。未來的人才既需要跨專業和跨行業,還需要橫穿行業的很多知識,比如說創新精神、領導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比如組織很大的科學研究團隊,沒有這些能力根本組織不起來,只有這些能力加上跨專業、跨行業的知識背景才能成為國際化融合人才,才可能成為行業精英和業界領袖。

摘編自《群眾·大眾學堂》2017年第5期,原標題為《未來人才需求和大學教育變革》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 決策錦囊 ★ 幹部學堂

歡迎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