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我們老了,還能像他們一樣熱愛遊戲嗎?

轉自遊戲研究社

我只想在退休之後,和朋友們住一個養老院,天天開黑。

前幾天,一則老年人組建《CS:GO》戰隊的消息出現在玩家們的視野裡。這支戰隊共有5人,三男兩女,成員的平均年齡高達71歲。

他們可不只是隨便玩玩,甚至還報名參加了DreamHack電競節,並願意接受任何玩家的“挑戰”。

這只人老心不老的戰隊做的有模有樣,他們的教練是CS前世界冠軍SK戰隊的Potti,戰隊還有自己的官網,上面可以看到這些高齡選手的各項資料資訊——說起來有點慘,

他們的總遊戲時間都僅有60小時左右,而K/D更是沒有一個正數,最高的是一位老奶奶,也僅有0.55。雖說資料不太好看,但這些老人家卻頗具自嘲精神,為自己的戰隊取名為“Silver Sniper”(白銀狙擊手)——在《CS:GO》裡,白銀是最菜的。

很明顯,這只真正的夕陽紅戰隊不大可能取得好成績,

老人家們純粹是為了愛。我們從官網中的“個人格言”就能看出,他們沒有把遊戲當做消遣,真的是發自肺腑地愛著CS。雖然無論怎樣鍛煉也無法達到年輕人的水準,但他們卻認真地挑戰自我,積極且樂觀。

silver sniper掛在網站上的“座右銘”

在以往的新聞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老年人玩遊戲的報導。不只是競技性較強的CS,高齡玩家的足跡幾乎遍佈每種類型的遊戲。

其中最著名的,

可能是YouTube上那位爆紅的“上古卷軸奶奶”Shirley Curry了。她在過去2年間,一直維持著穩定的更新,上傳了640多部視頻,擁有26萬關注。在她的每部視頻裡,都會用“grandkid”與觀眾們打招呼,玩遊戲的同時也會侃侃而談,還會聊一聊生活上的事。Curry也被觀眾們稱為玩家奶奶,她成功打入了這個年輕人為主的玩家社區。從她的視頻中,我們能看到一個雖然行動緩慢,卻經驗老道的硬核玩家,同時也能看到一個熱愛生活充滿魅力的普通老人。

Curry不像其他主播那樣會快速通關遊戲或追求挑戰。她的遊玩方式非常生活化,在經歷冒險的同時,她也會關注到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在視頻中,她可能會花上一整集的工夫去採摘花朵,也會盯著遠處的高山享受天際省的風景。

而這些正是她的觀眾們喜歡她的理由。

粉絲與Curry的互動

那些願意讓別人觀賞遊戲過程的老年玩家,總能吸引到不少觀眾。比如有位玩吃雞的64歲老大爺,他的twitch頻道“GrndPaGaming”已經獲得了67000多人的關注。

知名的YouTube頻道React Channel則充滿創意地製作了一系列“老年人玩遊戲”視頻,讓一群美國大爺大媽玩起了時下流行的遊戲。其中,“讓老年人玩GTAV”這期視頻獲得了2300萬的點擊量。

其實他們還挺喜歡玩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熱衷遊戲的老人,所以這些在螢幕展現自己熱愛的老人總會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往往認為老年人和遊戲格格不入,他們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如今的電子遊戲題材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同時老年人受身體條件所限,注意力反應力達不到大多數遊戲的要求。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老年人不玩遊戲。

但事實卻不同於大眾通常的認知,對電子遊戲的需求一直存在於老年人群體中。E3主辦方美國娛樂軟體協會(ESA)的2017年產業年度報告顯示,50歲以上的玩家,占遊戲玩家總數的26%。而在傳統觀念中,佔據玩家群體主力的年輕男性(35歲以下)僅占35%。不得不承認,高齡玩家群體是推動遊戲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們遍觀主流遊戲市場,就會猛然發現,這一群體的需求長期難以引起廠商和玩家社區的重視。

如今的主流遊戲,大有越來越硬核,操作越來越繁瑣的趨勢。對於普通玩家來說體驗成本更高,也意味著遊戲內容更加豐富且更具有深度。但對於高齡玩家,高強度的操作和思考會成為阻止他們進入遊戲世界的高聳壁壘。可以確定的是,高齡玩家群體還會繼續增長,因為如今的年輕玩家會成為未來高齡玩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繼續忽視高齡玩家的需求,不去瞭解他們的興趣,當如今的年輕一代老去,這些人同樣面臨著沒有遊戲可玩的境況。

比如上文中的《CS:GO》,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對反應力,注意力,視力和協作能力都要求較高的遊戲,它並不適合每個人。即使是很多年輕時癡迷CS的老玩家,在年齡增長後也很容易跟不上遊戲節奏。而CS作為競技對抗遊戲,又非常強調勝負心理,很多玩家其實在這種遊戲中得不到足夠的樂趣。老年人也能享受遊戲是件好事,但有些遊戲在設計時就沒考慮過會有老年人來玩。在高齡遊戲主播、夕陽紅戰隊之外,又有多少老年人能真正體會到遊戲的樂趣呢?

上了年紀之後,有很多騷操作註定與你無緣

雖然長期被忽視,但高齡遊戲市場已經在逐步顯現它的價值。當我們分析任天堂是如何取得傲人成績的時候,往往會提到它的經典IP和極高的遊戲性。但不能忽視的是,任天堂的遊戲對每個年齡段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任天堂的很多遊戲,都在強化遊戲性的同時不斷簡化操作,比如最近大熱的《超級馬里奧:奧德賽》,玩家最少只需4種操作就能通關,極強的遊戲性還能讓玩家快速過渡適應期,在遊戲推進同時無意識地強化操作能力。《奧德賽》真正做到了每個人都能愉快地遊玩,任天堂在設計這款遊戲的時候或許已經把低齡和高齡玩家的需求考慮在內。

你可以玩的非常花哨,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通關

對高齡玩家的照顧,是任天堂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正如我們所見,市面上同類遊戲十分匱乏。即使是關注高齡玩家需求的任天堂,面向家庭的主要作品依然是“功能性☆禁☆遊☆禁☆戲”,比如Wii主機上的《Wii Sports》,以及3DS上的《腦白金》。而手機上的益智遊戲更是老年人的心頭好,在日本,5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3每天都要玩手機遊戲,能夠吸引他們的遊戲,往往都會強調自己具有“鍛煉智力,延緩衰老”的功效。

所謂“功能性☆禁☆遊☆禁☆戲”

在廠商眼中,有一條清晰的界限橫亙在高齡玩家和主流玩家之間。年輕人的需求是“好玩,刺激,腎上腺素”,而老年人則不在遊戲中尋找娛樂,對於他們而言,遊戲的主要功效是避免自己患上老年癡呆。所以我們看不到能讓老年人輕鬆遊玩的FPS和RPG,大多數年輕玩家也不會去嘗試無聊的益智遊戲。但在將來,尤其是如今熱愛遊戲的年輕人漸漸老去,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以“有趣”作為玩遊戲的動力,而不只是把遊戲當做康復性鍛煉。面對這樣巨大的市場缺口,廠商會做出怎樣的改變,還需時間的驗證。

高齡玩家困境不止如此,就像我們口中的“小學生”一樣,在一些團隊遊戲中,老年人也常是被鄙視的對象。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我們現在諷刺自己的隊友,已經不再用小學生,而是稱他們為老年人了。在遊戲圈紛繁複雜的鄙視鏈中,最嚴重且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對年齡的歧視,這種歧視嚴重到沒人會去質疑。

即使是倍受歡迎的Curry也常常承受著年輕玩家的攻擊,在一次採訪中,她坦言:“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我依然希望年輕人可以通過我的遊戲視頻瞭解我。但很多年輕人會說一些令人不快的話,他們讓我離開這裡,去做老人該做的事。我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才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我認為錯在這個遊戲行業,因為他們不認可高齡玩家。我跟很多高齡玩家談過這個話題。他們不願透露自己的年齡,選擇匿名,害怕收到那些不堪的評論。他們說很感激我,因為我勇敢地告訴別人自己是個高齡玩家,我很愛遊戲,而他們卻做不到。”

“老年人玩遊戲”系列視頻的製作者,也抓住了這種心理。主流媒體一直在割裂玩遊戲的青年人和沒接觸過遊戲的老年人,而React則希望告訴大家老年人對遊戲的真正態度。

他們會讓嘉賓們去嘗試那些“臭名昭著”的遊戲——GTA、COD甚至是《真人快打》。在告訴嘉賓他們將要玩到的遊戲時,很多人都表示“這就是那個特別暴力的遊戲嗎?我聽說它對孩子影響很不好。”

經過簡短的嘗試之後,有很多嘉賓轉換了態度。有人認為COD讓人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哪怕只有一點,這款遊戲能告訴人們戰爭是一件壞事,我認為它就是有價值的。”有人認為玩過GTA根本沒有去犯罪的衝動,反而能發洩壓力,“我有點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喜歡這個遊戲了,它真的很有意思。”在遊戲玩家群體依然因為各種“鄙視鏈”撕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高齡玩家的表現正在漸漸顛覆人們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遊戲是什麼樣的完全取決於心態

最早覺醒的,依舊是靠遊戲吃飯的廠商。邁阿密大學的一位遊戲設計教授Bob De Schutter進行過多年關於高齡玩家的研究,他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對未來的高齡遊戲市場給出了積極地判斷:遊戲公司終於開始發現他們正在錯過一個價值萬億的龐大群體。很多遊戲廠商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時發現這種需求,最終發現一個嶄新的市場。Schutter認為,在未來的5到10年中,那些專為高齡玩家製作遊戲的公司,會像其他公司一樣成功。在未來,廠商,玩家和社會或許都會對高齡玩家更加包容。

雖然身體條件和年輕化的市場沒有給高齡玩家們太多選擇,但近些年,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老人突破層層阻礙,盡情展示著他們對遊戲的熱愛。在不久的將來,遊戲與老人不會再是格格不入的兩個詞,老年人玩遊戲,甚至是成為硬核玩家將相當普遍。日本媒體曾經採訪過一個熱愛黑魂的80歲高齡玩家,這位黑魂大爺在遊戲中死亡兩千多次,最終靠自己的努力通關了魂系列每一部遊戲。

這樣的老人會越來越多,也需要更多適合他們的遊戲

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只不過看起來《文明》這遊戲太毒,玩多了有礙身心健康。

畢竟,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從這些老人身上,我們或許能看到自己未來的影子。當玩家年歲已高,能做的不僅僅是緬懷過去,只留下年輕時的回憶。他們依然能拿起滑鼠和手柄,像20歲時一樣去戰鬥。

讓一群美國大爺大媽玩起了時下流行的遊戲。其中,“讓老年人玩GTAV”這期視頻獲得了2300萬的點擊量。

其實他們還挺喜歡玩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熱衷遊戲的老人,所以這些在螢幕展現自己熱愛的老人總會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往往認為老年人和遊戲格格不入,他們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如今的電子遊戲題材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同時老年人受身體條件所限,注意力反應力達不到大多數遊戲的要求。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老年人不玩遊戲。

但事實卻不同於大眾通常的認知,對電子遊戲的需求一直存在於老年人群體中。E3主辦方美國娛樂軟體協會(ESA)的2017年產業年度報告顯示,50歲以上的玩家,占遊戲玩家總數的26%。而在傳統觀念中,佔據玩家群體主力的年輕男性(35歲以下)僅占35%。不得不承認,高齡玩家群體是推動遊戲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們遍觀主流遊戲市場,就會猛然發現,這一群體的需求長期難以引起廠商和玩家社區的重視。

如今的主流遊戲,大有越來越硬核,操作越來越繁瑣的趨勢。對於普通玩家來說體驗成本更高,也意味著遊戲內容更加豐富且更具有深度。但對於高齡玩家,高強度的操作和思考會成為阻止他們進入遊戲世界的高聳壁壘。可以確定的是,高齡玩家群體還會繼續增長,因為如今的年輕玩家會成為未來高齡玩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繼續忽視高齡玩家的需求,不去瞭解他們的興趣,當如今的年輕一代老去,這些人同樣面臨著沒有遊戲可玩的境況。

比如上文中的《CS:GO》,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對反應力,注意力,視力和協作能力都要求較高的遊戲,它並不適合每個人。即使是很多年輕時癡迷CS的老玩家,在年齡增長後也很容易跟不上遊戲節奏。而CS作為競技對抗遊戲,又非常強調勝負心理,很多玩家其實在這種遊戲中得不到足夠的樂趣。老年人也能享受遊戲是件好事,但有些遊戲在設計時就沒考慮過會有老年人來玩。在高齡遊戲主播、夕陽紅戰隊之外,又有多少老年人能真正體會到遊戲的樂趣呢?

上了年紀之後,有很多騷操作註定與你無緣

雖然長期被忽視,但高齡遊戲市場已經在逐步顯現它的價值。當我們分析任天堂是如何取得傲人成績的時候,往往會提到它的經典IP和極高的遊戲性。但不能忽視的是,任天堂的遊戲對每個年齡段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任天堂的很多遊戲,都在強化遊戲性的同時不斷簡化操作,比如最近大熱的《超級馬里奧:奧德賽》,玩家最少只需4種操作就能通關,極強的遊戲性還能讓玩家快速過渡適應期,在遊戲推進同時無意識地強化操作能力。《奧德賽》真正做到了每個人都能愉快地遊玩,任天堂在設計這款遊戲的時候或許已經把低齡和高齡玩家的需求考慮在內。

你可以玩的非常花哨,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通關

對高齡玩家的照顧,是任天堂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正如我們所見,市面上同類遊戲十分匱乏。即使是關注高齡玩家需求的任天堂,面向家庭的主要作品依然是“功能性☆禁☆遊☆禁☆戲”,比如Wii主機上的《Wii Sports》,以及3DS上的《腦白金》。而手機上的益智遊戲更是老年人的心頭好,在日本,5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3每天都要玩手機遊戲,能夠吸引他們的遊戲,往往都會強調自己具有“鍛煉智力,延緩衰老”的功效。

所謂“功能性☆禁☆遊☆禁☆戲”

在廠商眼中,有一條清晰的界限橫亙在高齡玩家和主流玩家之間。年輕人的需求是“好玩,刺激,腎上腺素”,而老年人則不在遊戲中尋找娛樂,對於他們而言,遊戲的主要功效是避免自己患上老年癡呆。所以我們看不到能讓老年人輕鬆遊玩的FPS和RPG,大多數年輕玩家也不會去嘗試無聊的益智遊戲。但在將來,尤其是如今熱愛遊戲的年輕人漸漸老去,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以“有趣”作為玩遊戲的動力,而不只是把遊戲當做康復性鍛煉。面對這樣巨大的市場缺口,廠商會做出怎樣的改變,還需時間的驗證。

高齡玩家困境不止如此,就像我們口中的“小學生”一樣,在一些團隊遊戲中,老年人也常是被鄙視的對象。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我們現在諷刺自己的隊友,已經不再用小學生,而是稱他們為老年人了。在遊戲圈紛繁複雜的鄙視鏈中,最嚴重且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對年齡的歧視,這種歧視嚴重到沒人會去質疑。

即使是倍受歡迎的Curry也常常承受著年輕玩家的攻擊,在一次採訪中,她坦言:“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我依然希望年輕人可以通過我的遊戲視頻瞭解我。但很多年輕人會說一些令人不快的話,他們讓我離開這裡,去做老人該做的事。我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才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我認為錯在這個遊戲行業,因為他們不認可高齡玩家。我跟很多高齡玩家談過這個話題。他們不願透露自己的年齡,選擇匿名,害怕收到那些不堪的評論。他們說很感激我,因為我勇敢地告訴別人自己是個高齡玩家,我很愛遊戲,而他們卻做不到。”

“老年人玩遊戲”系列視頻的製作者,也抓住了這種心理。主流媒體一直在割裂玩遊戲的青年人和沒接觸過遊戲的老年人,而React則希望告訴大家老年人對遊戲的真正態度。

他們會讓嘉賓們去嘗試那些“臭名昭著”的遊戲——GTA、COD甚至是《真人快打》。在告訴嘉賓他們將要玩到的遊戲時,很多人都表示“這就是那個特別暴力的遊戲嗎?我聽說它對孩子影響很不好。”

經過簡短的嘗試之後,有很多嘉賓轉換了態度。有人認為COD讓人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哪怕只有一點,這款遊戲能告訴人們戰爭是一件壞事,我認為它就是有價值的。”有人認為玩過GTA根本沒有去犯罪的衝動,反而能發洩壓力,“我有點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喜歡這個遊戲了,它真的很有意思。”在遊戲玩家群體依然因為各種“鄙視鏈”撕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高齡玩家的表現正在漸漸顛覆人們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遊戲是什麼樣的完全取決於心態

最早覺醒的,依舊是靠遊戲吃飯的廠商。邁阿密大學的一位遊戲設計教授Bob De Schutter進行過多年關於高齡玩家的研究,他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對未來的高齡遊戲市場給出了積極地判斷:遊戲公司終於開始發現他們正在錯過一個價值萬億的龐大群體。很多遊戲廠商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時發現這種需求,最終發現一個嶄新的市場。Schutter認為,在未來的5到10年中,那些專為高齡玩家製作遊戲的公司,會像其他公司一樣成功。在未來,廠商,玩家和社會或許都會對高齡玩家更加包容。

雖然身體條件和年輕化的市場沒有給高齡玩家們太多選擇,但近些年,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老人突破層層阻礙,盡情展示著他們對遊戲的熱愛。在不久的將來,遊戲與老人不會再是格格不入的兩個詞,老年人玩遊戲,甚至是成為硬核玩家將相當普遍。日本媒體曾經採訪過一個熱愛黑魂的80歲高齡玩家,這位黑魂大爺在遊戲中死亡兩千多次,最終靠自己的努力通關了魂系列每一部遊戲。

這樣的老人會越來越多,也需要更多適合他們的遊戲

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只不過看起來《文明》這遊戲太毒,玩多了有礙身心健康。

畢竟,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從這些老人身上,我們或許能看到自己未來的影子。當玩家年歲已高,能做的不僅僅是緬懷過去,只留下年輕時的回憶。他們依然能拿起滑鼠和手柄,像20歲時一樣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