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您認為學校圖書館該不該向社會開放?

《公共圖書館法》於2017年11月審議通過,將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第四十八條指出“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這是國家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的一大突破,

更對打破文化壁壘,促進基層文化建設均衡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社會各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擔憂,如空間不夠,安全隱憂,資源保密性,館藏資料庫資源使用限制等。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學校圖書館開放背後的問題。

圖書館開放問題的本質

圖書館的開放討論的是准公共物品變成公共物品的問題,那麼我們首先要瞭解學校圖書館屬於哪種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這是公共圖書館的本質特點。而學校圖書館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上的表現都不充分:首先,學校內部圖書館的使用具有競爭性,在使用方面存在“擁擠效應”,通俗的說就是,人多了要排隊,要搶座,心儀的書可能得預約到幾個月之後;其次,學校圖書館的受益範圍是限定地域限定人群的,

隨著准入人數的增加,圖書館的圖書、資料、座位、管理、服務等成本也要相應增加,邊際成本並不為零。因此,探討圖書館是否應該開放的問題可以轉變成學校圖書館如果變成公共物品後整體效率到底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

學校圖書館成為了公共物品會帶來

哪些效率提升呢?

首先,圖書館的受益人群擴大了,資源不均衡造成的浪費就減少了。學校圖書館設施完善、藏書豐富,而學校內部能夠享受到圖書館服務的人數、人員的讀書需求量是相對有限的,因此大部分圖書資源沒有達到充分的利用,都是在閒置、空轉。如果學校的圖書館能夠對外開放,這些圖書的利用率勢必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因此產生的邊際成本並不是很高,

這就使得社會的整體福利得到了提高。而對社會整體來說,學校圖書館的對外開放滿足了學校周邊居民的閱讀需求,就不需要在附近繼續建設公共圖書館,避免了圖書館的重複建設。

第二,圖書的交流帶動的是文化的交流。學校和社區之間往往只有一牆之隔,但是學校文化和社區文化卻天壤之別,毗鄰的社區即使有著緊靠學校的地緣優勢,也很難真正受到學校文化的渲染和薰陶,

根源就在於文化之間沒有交流。學校作為文化高地本身有著對外輻射文化的作用,通過圖書的流動進行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學校和周邊社區的文化互哺,打破在精神領域的發展不均衡現狀,更能夠借此讓全社會共用精神文明發展的成果,促進文化和文明的傳播,真正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文化高地的引領帶動作用。

第三,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學校圖書館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拉近了人和知識的距離,尤其給那些沒有機會進入學校接受學習的人提供了公平的讀書機會,營造出崇尚學習、全民閱讀的良好文化氛圍。通過降低門檻、提高可得性從而鼓勵、培養全社會形成高尚的讀書觀、學習觀,不僅有利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更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將對未來產生難以衡量的重要價值。

學校圖書館成為公共物品會產生

哪些問題呢?

首先,增加了師生的安全隱患。圖書館僅限學校內部使用時,其人員構成只限註冊的校內師生,無論是從管理還是自律的角度來看,約束性都比較強,如果發生意外,責任到人也非常容易,因此師生的安全保障較高。但是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話,社會人士將會打破學校圖書館原本封閉的社會結構,人員的流動性增大,管理的難度增加,發生意外還需要校外部門聯合處理,學生們恐怕再也不放心在臨時外出時將電腦、手機等丟在座位上了。

第二,圖書館的開放打破了圖書館現有資源配置的平衡。學校圖書館的規模和承載能力是根據校內師生的人數和使用頻次設計的,如果不經準備直接對外開放,勢必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發生座位擁擠、借書排隊等現象,而這將會影響到在校師生的正常工作和學習。社會福利確實有所增加,但學校的利益卻受到了侵佔,這樣“拆東牆補西牆”的局面定然會遭到學校師生的反對。

第三,對於學校師生來說,圖書館的對外開放不僅會造成資源擁擠,還影響圖書館的正常秩序。圖書館作為文化場館,不僅提供圖書、桌椅等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安靜有序的讀書環境,為學校師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雖然說,這種學習氛圍的對外傳播正是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之一,但也不能否認社會人士的進入對原生學習氛圍產生的影響。如若在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後,圖書館變成了蹭空調的“休息室”、看孩子的“托兒所”、裝文青的“背景板”,那麼不僅營造書香社會的初衷沒有實現,反而影響了原本認真讀書的群體。

學校圖書館開放必須做足準備工作

學校圖書館開放問題的主要矛盾在於社會福利增加而學校福利減少,那麼只要讓學校的福利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學校圖書館的開放就會是雙贏的結果!對此,學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需要完善許多方面準備工作,學校、政府、公眾都要履行好各自職責,積極參與做好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各項準備,才能避免圖書館開放後新增的一系列問題。

對於學校來說,在現有的資源能力範圍內,加強組織協調工作,一方面提高圖書館的接待能力和運行效率,為到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社會人士制定專門的管理細則,明確開放的許可權範圍、制定相應的行為準則,將社會人員給學校圖書館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將圖書館的附屬功能適當轉移,比如很多學生去圖書館並非是借閱圖書,而是帶著自己的書本電腦去上自習,那麼學校就可以考慮多開一些專用的自習室來分流這部分人群。

對於政府來說,應對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額外增加的管理成本進行財政補貼。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物品是享受財政全額補貼的,但學校圖書館則不然,如果學校圖書館要承擔公共圖書館的職責,那麼在財政上也應該享受公共物品的待遇。如果這部分成本從學校的投入中扣除的話,將給學校增加額外的人力、資金成本,或許會擠佔學校發展的其他資源,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因此,學校圖書館如果變成公共物品屬性首要解決的就是政府如何進行補貼的問題。

對於公眾來說,要進一步提高文明和自律的意識,遵守圖書館的公約,珍惜和維護圖書館的資源環境,只有這樣,學校圖書館的大門才不會成為橫亙在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文化屏障,學校圖書館將成為更加包容,更加高效的文化聖地!

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虹

美編:冉茹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學校圖書館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拉近了人和知識的距離,尤其給那些沒有機會進入學校接受學習的人提供了公平的讀書機會,營造出崇尚學習、全民閱讀的良好文化氛圍。通過降低門檻、提高可得性從而鼓勵、培養全社會形成高尚的讀書觀、學習觀,不僅有利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更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將對未來產生難以衡量的重要價值。

學校圖書館成為公共物品會產生

哪些問題呢?

首先,增加了師生的安全隱患。圖書館僅限學校內部使用時,其人員構成只限註冊的校內師生,無論是從管理還是自律的角度來看,約束性都比較強,如果發生意外,責任到人也非常容易,因此師生的安全保障較高。但是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話,社會人士將會打破學校圖書館原本封閉的社會結構,人員的流動性增大,管理的難度增加,發生意外還需要校外部門聯合處理,學生們恐怕再也不放心在臨時外出時將電腦、手機等丟在座位上了。

第二,圖書館的開放打破了圖書館現有資源配置的平衡。學校圖書館的規模和承載能力是根據校內師生的人數和使用頻次設計的,如果不經準備直接對外開放,勢必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發生座位擁擠、借書排隊等現象,而這將會影響到在校師生的正常工作和學習。社會福利確實有所增加,但學校的利益卻受到了侵佔,這樣“拆東牆補西牆”的局面定然會遭到學校師生的反對。

第三,對於學校師生來說,圖書館的對外開放不僅會造成資源擁擠,還影響圖書館的正常秩序。圖書館作為文化場館,不僅提供圖書、桌椅等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安靜有序的讀書環境,為學校師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雖然說,這種學習氛圍的對外傳播正是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之一,但也不能否認社會人士的進入對原生學習氛圍產生的影響。如若在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後,圖書館變成了蹭空調的“休息室”、看孩子的“托兒所”、裝文青的“背景板”,那麼不僅營造書香社會的初衷沒有實現,反而影響了原本認真讀書的群體。

學校圖書館開放必須做足準備工作

學校圖書館開放問題的主要矛盾在於社會福利增加而學校福利減少,那麼只要讓學校的福利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學校圖書館的開放就會是雙贏的結果!對此,學校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需要完善許多方面準備工作,學校、政府、公眾都要履行好各自職責,積極參與做好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各項準備,才能避免圖書館開放後新增的一系列問題。

對於學校來說,在現有的資源能力範圍內,加強組織協調工作,一方面提高圖書館的接待能力和運行效率,為到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社會人士制定專門的管理細則,明確開放的許可權範圍、制定相應的行為準則,將社會人員給學校圖書館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將圖書館的附屬功能適當轉移,比如很多學生去圖書館並非是借閱圖書,而是帶著自己的書本電腦去上自習,那麼學校就可以考慮多開一些專用的自習室來分流這部分人群。

對於政府來說,應對學校圖書館對外開放額外增加的管理成本進行財政補貼。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物品是享受財政全額補貼的,但學校圖書館則不然,如果學校圖書館要承擔公共圖書館的職責,那麼在財政上也應該享受公共物品的待遇。如果這部分成本從學校的投入中扣除的話,將給學校增加額外的人力、資金成本,或許會擠佔學校發展的其他資源,影響學校的正常運作。因此,學校圖書館如果變成公共物品屬性首要解決的就是政府如何進行補貼的問題。

對於公眾來說,要進一步提高文明和自律的意識,遵守圖書館的公約,珍惜和維護圖書館的資源環境,只有這樣,學校圖書館的大門才不會成為橫亙在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文化屏障,學校圖書館將成為更加包容,更加高效的文化聖地!

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虹

美編:冉茹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