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喜歡哲學要讀齊奧朗

無數次被人問起:你有信仰嗎?每次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靜夜中思忖了許多個日夜,貌似仍然找不到答案。我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但是我至今沒有皈依某一種宗教。在世俗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我的心中抱持著一種功利主義的心態。就好像心靈已經被某種意識形態的東西洗腦和腐蝕,有生之年已經沒法再去重新洗滌乾淨自己的內心,重拾某種虔誠的信仰之靈。我有一個很偏頗的觀點,在我們這個實用主義的國度,
聲稱自己懷有信仰的人,大多數都把信仰當成了一種手段。就好像大多數人信仰某種宗教是不得已,當某種病痛的折磨讓人無法繼續生活,他抓住了某種信仰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當某種苦難降臨自身,絕望之際,只有某種信仰可以減緩苦難的絕望。我們信仰不是為了獲得救贖,是為了緩解救贖的來臨,或者根本不相信有救贖的存在。我們信奉的是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的實用主義的生活態度,我們相信現世的享樂,不相信天堂的幸福。我們的周圍沒有聖徒的存在,不是因為我們缺乏信仰,而是因為我們無法容忍在信仰與我們之間還有聖徒他者的存在。我們本能懷疑聖徒,就如同我們本能懷疑任何一個他者的不良居心一樣。

齊奧朗在《眼淚與聖徒》寫到:“人們常說,只要有苦難就會有上帝。但是好像還沒有人發現,苦難也可以否定上帝,

而且一旦被過多的苦難罷黜,世上沒有什麼能夠恢復祂的權力。以理性主義、懷疑主義和漠不關心的名譽去否定上帝,遠不及在痛苦中的狂亂中抵制上帝。”這位1911年生於羅馬尼亞的哲人和作家,雖然生活在一個牧師的家庭,但是並沒有讓他成為一種信徒,反而這種信仰最終導致他走向了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道路之上。齊奧朗早在1934年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
但是這部用小語種書就的作品註定要湮沒在大語種的文學風暴中。1937年他離開羅馬尼亞時,他的《眼淚與聖徒》即將出版,而後他就移居法國,再也沒有回去。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並於194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法語作品《解體概要》。迄今為止,這是內地唯一能看到的他的兩部作品。

齊奧朗的寫作風格在他早年《眼淚與聖徒》寫作中早已成型:一種反體系和反智性的哲學隨筆,一種源於極度個人化和情緒化的沉思碎片,一種繼承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的對整體和系統哲學的反叛。齊奧朗的寫作某種程度上是對生命哲學的摒棄,但是這種摒棄不是徹底放棄對哲學的反思,而是採用一種更加極端的方式,把生命中的一切都推向我們難以理解的極致。桑塔格評價他的寫作時說,齊奧朗的寫作特色是,他用於開頭的的正是別人用於結尾的,“由結論開始,他就是從這裡開始寫”。所謂從結論開始,即是說把我們理解的能力拓展到我們無法理解的地方,比如說從死亡和自殺開始,從絕望和虛無開始,從腐爛的生命開始,從哲學與妓☆禁☆女的關係開始,從瘋子的胡言亂語開始……

《眼淚與聖徒》是這樣一本書,無關乎上帝與信仰,無關聖徒與宗教,它只是齊奧朗表達出一種對生命之底,存在之惑的質疑和追問。是與那些聖徒的熱忱相比,我們看不到一個虔誠的信者對上帝的順從,相反,他從開始就在不停地追問,追問死亡、孤獨、恐懼。他詛咒上帝,因為“詛咒比神學和哲學沉思更接近上帝”;他恐懼上帝的存在,“我們皈依宗教是出於恐懼,唯恐在這個世界的狹窄局限裡窒息死亡”;他會憎恨上帝,“人類發明出上帝來平息自己對於愛、特別是對於恨的即可,就連上帝不存在的確鑿證據也無法壓下他的怒火”;他又憐憫上帝,因為“對這樣一位孤獨、悲傷、居喪中的上帝,一個人會很願意表示同情。對上帝的憐憫是人類最後的幽獨”。上帝只是一個普通的他者,而“他者不存在,”這是齊奧朗的結論,只有孤獨,及其孤獨是唯一要緊的事情,“宇宙是一個獨居的空間,全部聖靈所做的一切只是加深它的孤獨”。

閱讀《眼淚與聖徒》與《解體概要》的印象並不盡相同。在遠去法國之後,齊奧朗沉寂了十年之久,基本沒有寫任何東西。他無法做到捨棄母語,用法語寫作。用這種語言寫作,讓他感到了巨大的困難。在他看來,法文完全是某種硬化了的語言,而羅馬尼亞語是一種斯拉夫語和拉丁語相混合的語言,是極富彈性的,尚未結晶的語言:“在羅馬尼亞語裡,沒有這種對清澈、對明晰的苛求,我理解了用法文就必須明晰。”他用法語寫了第一本書《解體概要》,重寫了四遍,才達到一種噴湧而出的“法語的真實”。但是這種真實也意味著捨棄了原本母語寫作的某種優勢。在《眼淚與聖徒》中我們感受到的,一種徹底的虛無,徹底的背叛,對他者的徹底追問,從聖徒到上帝,都一一成為了否決的對象。他棄絕了上帝,也棄絕了自己。寫作似乎是他唯一的憑藉,能夠達到某種救贖的可能,但是他連寫作都棄絕了。

他在《眼淚與聖徒》中寫到:“在圖書館裡讀著精妙而無用的哲學辯論,一股不可抵擋的渴望有時會攫住我,讓我想要投身於沙漠的荒蕪。於是我看到萬物顛倒離亂,在邏輯問題的荒謬中狂歡。就好像石頭紛紛滾落,在大規模的精神滑坡中撼動了觀念的秩序。”齊奧朗的寫作歸根結底是一種極端個人化的、抒情性的、自傳式的、反體系化的哲學書寫。從他的寫作中,我們能感覺到哲學從一種閒暇的職業成為一種痛苦的思考,思考吞噬著自身,思想在抽象中戰慄。如果說智慧只有在信仰凋敝的時代才會燦然綻放,也許蕭沆的寫作和存能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精神是如何的蒼白荒蕪。

桑塔格評價他的寫作時說,齊奧朗的寫作特色是,他用於開頭的的正是別人用於結尾的,“由結論開始,他就是從這裡開始寫”。所謂從結論開始,即是說把我們理解的能力拓展到我們無法理解的地方,比如說從死亡和自殺開始,從絕望和虛無開始,從腐爛的生命開始,從哲學與妓☆禁☆女的關係開始,從瘋子的胡言亂語開始……

《眼淚與聖徒》是這樣一本書,無關乎上帝與信仰,無關聖徒與宗教,它只是齊奧朗表達出一種對生命之底,存在之惑的質疑和追問。是與那些聖徒的熱忱相比,我們看不到一個虔誠的信者對上帝的順從,相反,他從開始就在不停地追問,追問死亡、孤獨、恐懼。他詛咒上帝,因為“詛咒比神學和哲學沉思更接近上帝”;他恐懼上帝的存在,“我們皈依宗教是出於恐懼,唯恐在這個世界的狹窄局限裡窒息死亡”;他會憎恨上帝,“人類發明出上帝來平息自己對於愛、特別是對於恨的即可,就連上帝不存在的確鑿證據也無法壓下他的怒火”;他又憐憫上帝,因為“對這樣一位孤獨、悲傷、居喪中的上帝,一個人會很願意表示同情。對上帝的憐憫是人類最後的幽獨”。上帝只是一個普通的他者,而“他者不存在,”這是齊奧朗的結論,只有孤獨,及其孤獨是唯一要緊的事情,“宇宙是一個獨居的空間,全部聖靈所做的一切只是加深它的孤獨”。

閱讀《眼淚與聖徒》與《解體概要》的印象並不盡相同。在遠去法國之後,齊奧朗沉寂了十年之久,基本沒有寫任何東西。他無法做到捨棄母語,用法語寫作。用這種語言寫作,讓他感到了巨大的困難。在他看來,法文完全是某種硬化了的語言,而羅馬尼亞語是一種斯拉夫語和拉丁語相混合的語言,是極富彈性的,尚未結晶的語言:“在羅馬尼亞語裡,沒有這種對清澈、對明晰的苛求,我理解了用法文就必須明晰。”他用法語寫了第一本書《解體概要》,重寫了四遍,才達到一種噴湧而出的“法語的真實”。但是這種真實也意味著捨棄了原本母語寫作的某種優勢。在《眼淚與聖徒》中我們感受到的,一種徹底的虛無,徹底的背叛,對他者的徹底追問,從聖徒到上帝,都一一成為了否決的對象。他棄絕了上帝,也棄絕了自己。寫作似乎是他唯一的憑藉,能夠達到某種救贖的可能,但是他連寫作都棄絕了。

他在《眼淚與聖徒》中寫到:“在圖書館裡讀著精妙而無用的哲學辯論,一股不可抵擋的渴望有時會攫住我,讓我想要投身於沙漠的荒蕪。於是我看到萬物顛倒離亂,在邏輯問題的荒謬中狂歡。就好像石頭紛紛滾落,在大規模的精神滑坡中撼動了觀念的秩序。”齊奧朗的寫作歸根結底是一種極端個人化的、抒情性的、自傳式的、反體系化的哲學書寫。從他的寫作中,我們能感覺到哲學從一種閒暇的職業成為一種痛苦的思考,思考吞噬著自身,思想在抽象中戰慄。如果說智慧只有在信仰凋敝的時代才會燦然綻放,也許蕭沆的寫作和存能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精神是如何的蒼白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