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神奇的民居地坑院 將房子造在地下百米之外根本發現不了

不靠近都不知道前面居然有房子

一般地窨院一般長寬三、四十米,

深約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要先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一個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坑壁上掏成正窯和左右側窯,為一明兩暗式結構,再在院角開挖一條長長的上下斜向的門洞,院門就在門洞的最上端。

一般向陽的正面窯洞住人,

兩側窯洞則堆放雜物或飼養牲畜。地窨院裡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來積蓄雨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個大土坑,俗稱''旱井''或''幹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滲入地下。

很多農家則在門洞下設有排水道,

以免速降暴雨時雨水灌入窯洞。供人居住的窯洞上面多為打穀場,窯洞鑿洞直通上面作為煙囪。不少人家院內作糧倉的窯洞,也鑿洞直通地面的打穀場,碾打曬乾的糧食,可從打穀場的通過小洞直接灌入窯內倉中,既節省力氣又節省時間,平時則在洞口加蓋石塊封住。

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發現,只有當你臨近院子邊緣時,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謠描繪它:''上山不見山,入村不見村,平地起炊煙,忽聞雞犬聲。

在山西南部地處中條山南面的平陸、芮城兩縣,

到處是這種地窨院。

勤勞的農民在院裡坡前栽種樹木,地窨院被掩映在樹木林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而不相見,人聲嘈雜而影蹤全無

十分舒適自然環境的居住形式,這種山西村落景觀中別具風情的一種類型,因而倍受國內外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