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廣西為什麼叫八桂大地?

“八桂”的由來

“八桂”一詞,由來已久。宋朝從前,已見諸于很多文籍詩詞。

《山海經》有“桂林八樹,在賁隅東”。南北朝時庾信的詩,有“南中有八桂,富貴無四時”之句。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下了“蒼蒼森八桂,茲也在湖南”的詩句。固然,就天文而言,上述“八桂”,並不是專指廣西。到了宋朝,楊萬里又有“來從八桂三湘外”的詩句,這裡的“八桂”,指的已經是廣西了。

明朝當前,廣西劃為八府,因而人稱廣西全省為“八桂”,就象福建劃為八府,人稱福建為“八閩”一樣。

清朝名流袁枚,在他晚年時又離開木樨飄香的桂林,當時的廣西巡撫于“八桂堂”設席招待。袁枚有感於舊地重遊,寫下了《八桂堂懷書》一詩,內有“森森八桂翠參天”之句。“八桂”一詞,因而為更多的人用於代指廣西。

廣西人喜好以“八桂”作為廣西雅號,是喜好“八桂”二字,既溫文高雅,又反應了廣西長久而共同的歷史文化。以致海內外廣西籍人士,多以“八桂子弟”相標榜。因廣西自古盛產肉桂,

歷代文人常以八桂詠喻廣西。八桂原指八株桂樹,八樹成林,一言其大,一言其富強。最早以八桂稱廣西的是《山海經》:“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南朝梁朝的墨客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有詩句“臨蘇州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到唐朝,以八桂言桂州的很多,出名文學家韓愈有“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的詩句。因為文人以八桂稱廣西,故唐朝當前,八桂成為廣西的專稱。

廣西又稱“粵西”、“嶺西”。廣東、廣西古為百粵地,合稱兩粵,因廣東、廣西遍地百粵之東、西兩部,故稱廣西為粵西。唐初在五嶺以南地域設置嶺南道,後又分嶺南道為嶺南東、西兩道。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位於嶺南之西,為嶺南西道屬區,故又有嶺西之別稱。

廣西還稱“桂海”。桂海原指嶺南。唐朝從前,嶺南多長桂樹,因而,嶺南又稱桂海。唐朝當前,廣西產肉桂漸多,故桂海逐漸成為專指廣西。

南宋范成大寫的《桂海虞衡志》,專述廣西的山水風景。爾後,桂海成為廣西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