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黑奴貿易幾百年,黑人中的這個種族本有20萬人,如今只剩5萬!

非洲黑人大多分佈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沙漠以北多是高加索人(白人)。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黑種人是主要居民,特別在幾內亞沿海地區或剛果森林裡,黑種人居支配地位。

黑種人包括三類種族——班圖人,布須曼人和俾格米人。黑種人裡,班圖人最多,是赤道非洲10國和南部非洲10國的主要居民。黑種人中還有布須曼人,是非洲南部和東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布須曼人個頭不大,膚色褐黃,在西方殖民者到達非洲南部之前,布須曼人至少有20萬,而今只剩下5.5萬人了。

黑種人中還有俾格米人,歐洲最早的殖民者把他們稱為“小黑人”,生活在赤道密林中,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8歲時即發育成熟,可以結婚。和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膚色較淺,呈深棕色。據說,俾格米人在世界上已瀕臨滅絕。俾格米人和布須曼人生活在難以進入的沙漠和雨林地區。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站在蘇伊士運河旁,面朝南和西南方向,那麼,越往前走人的皮膚就越黑。不過,並沒有一條明確“界線”,甚至在黑種人占絕對優勢的部落裡,也會發現白皮膚綠眼睛的人。 酋長們無疑是非洲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在酋長們的領導下,可以想見,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奴隸們有怎樣的生活狀態。

奴隸是非洲的傳統商品,就象象牙和鴕鳥羽一樣。

從古以來,非洲人無論是與古羅馬人作生意,還是與穆斯林作買賣,直到後來與歐洲人經商,奴隸都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自8世紀起,在伊斯蘭教的影響下,在蘇丹地區曾出現過三大帝國;迦納帝國(700-1200年)、馬里帝國(1200-1500年)和桑海帝國(1350-16O0年)。

即使是這條件優越的蘇丹,也主要依靠出口黃金和販賣奴隸。非洲人提供了黃金、制香水用的靈貓香、作軟飲料用的可樂果、奴隸,西元1300年後,還提供了銅。作為回報,他們得到的是布匹、寶貝珠,尤其是鹽,鹽為整個蘇丹所急需。

在非洲東海岸,穆斯林阿拉伯人向內地黑人換取象牙、黃金、奴隸,後來還換取鐵礦石。他們從外界進口、換取非洲商品的產品中,有中國、印度的布匹和中國瓷器;至今,在整個沿海地區仍可找到中國瓷的遺跡。

史家說,“遠在歐洲人出現之前,阿拉伯人就已開始從事這一貿易(奴隸貿易),而整個19世紀中,甚至在進入2O世紀以後,他們還在進行這一貿易。”

最早販賣黑人奴隸的歐洲人是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兩位船長,他們將12個非洲奴隸帶到了里斯本。那時,奴隸制在非洲就是一個固定而又普遍存在的制度了。近代史上黑人奴隸的買賣,實際上是這種傳統的延續,只是這時黑人買賣具有十分顯著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規模大,影響範圍廣。

據估計,奴隸貿易使得被拐運到南北美洲的非洲人有3500萬至4000萬,不過,實際上,只有大約1,000萬奴隸到達了目的地。其他人都在途中死於非洲或海上。從整個大陸看,當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人口據估計有7,000萬至8,000萬,這就是說,400多年裡,黑非洲有一半人口被歐洲人販賣掉了。

在人口比較稀少的安哥拉和東非,經濟上常常接近於僅能糊口的生活水準,即使損失的人口很少,其影響也是毀滅性的。即使是經濟上較先進,人口較稠密的西非,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的整個沿海地區和方圓四、五百哩的內地,奴隸販子的劫掠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混亂。

第二個特點是,販賣奴隸的航運業成了那時西歐國家發跡的支柱產業。三角形販奴的“中央航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第一段航程是滿載貨物的船隻從本國港口駛向非洲,這些貨物有:鹽、布匹、火器、五金、念珠和朗姆酒等。然後將這些貨物換成由非洲當地人從內地運到沿海地區的奴隸。再把這些不幸的受害者裝進條件惡劣的船艙,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運過大西洋。在目的地新大陸。這些奴隸不是當即被全部出售就是被圈起來零售。最後一段航程是船隻滿載種植園的產品如糖、糖漿、煙草、稻米等返回本國。

這就是繁榮一時的三角貿易:歐洲的朗姆酒、布匹、槍炮及其他金屬產品給運到非洲,非洲的奴隸給運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煙草和金銀給運到歐洲。

第三個特點是奴隸的命運特別悲慘,用史家的話說,是“駭人聽聞”。

在那個著名的“中央航路”上,“奴隸的待遇幾乎都一樣:難以忍受的擁擠、令人窒息的炎熱和少得可憐的食物。飲食標準為每24小時供一次玉米和水。如果奴隸絕食,就會遭到鞭打;若鞭打不奏效,就用通紅的烙鐵強迫他們進食。由於奴隸通常處在骯髒的環境中,因此,當流行病爆發時,為了防止疾病傳播,生病的奴隸便被拋進海裡淹死。奴隸不願忍受痛苦而跳海的事情屢屢發生。的確,這種事在當時非常普遍,因此,不得不在甲板的周圍裝上網,以防自殺。這說明,為了防止奴隸死亡和船上的奴隸暴動,販奴船都採取了安全措施。”

“在此之前,即從內陸到沿海的行進中,奴隸的死亡率還要高。突擊隊為尋找強壯的青年男女而掠奪村莊、拆散家庭。俘虜們被迫從早到晚在酷熱和大雨中趕路;他們穿過茂密的叢林或乾燥的平原,忍受著使人不得安寧的昆蟲叮咬的痛苦。如果他們精疲力盡,走路踉踉蹌蹌,就會遭到毒打,如果他們實在走不動,就會被一刀殺死或一棍子打死。到達沿海地區的倖存者則象牛一樣一絲不掛地被趕進市場。然後,他們又被烙上公司或買主的名字,趕進要塞,等待著運過大西洋去。”

第四個特點是歐洲人大規模的販奴運動持續時間特別長。奴隸貿易從1450延續到1870年,控制奴隸貿易的在16世紀是葡萄牙,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是荷蘭,18世紀則是英國。大約40個歐洲要塞分佈在西非沿岸,它們用來防禦敵對的貿易國,用來關押等著運過大西洋的奴隸。為了獲取巨額利潤,正如史家所說,“歐洲人對這些駭人聽聞的做法全然不顧,繼續買賣非洲人達四個世紀之久”。

最早販賣黑人奴隸的歐洲人是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兩位船長,他們將12個非洲奴隸帶到了里斯本。那時,奴隸制在非洲就是一個固定而又普遍存在的制度了。近代史上黑人奴隸的買賣,實際上是這種傳統的延續,只是這時黑人買賣具有十分顯著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規模大,影響範圍廣。

據估計,奴隸貿易使得被拐運到南北美洲的非洲人有3500萬至4000萬,不過,實際上,只有大約1,000萬奴隸到達了目的地。其他人都在途中死於非洲或海上。從整個大陸看,當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人口據估計有7,000萬至8,000萬,這就是說,400多年裡,黑非洲有一半人口被歐洲人販賣掉了。

在人口比較稀少的安哥拉和東非,經濟上常常接近於僅能糊口的生活水準,即使損失的人口很少,其影響也是毀滅性的。即使是經濟上較先進,人口較稠密的西非,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的整個沿海地區和方圓四、五百哩的內地,奴隸販子的劫掠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混亂。

第二個特點是,販賣奴隸的航運業成了那時西歐國家發跡的支柱產業。三角形販奴的“中央航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第一段航程是滿載貨物的船隻從本國港口駛向非洲,這些貨物有:鹽、布匹、火器、五金、念珠和朗姆酒等。然後將這些貨物換成由非洲當地人從內地運到沿海地區的奴隸。再把這些不幸的受害者裝進條件惡劣的船艙,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運過大西洋。在目的地新大陸。這些奴隸不是當即被全部出售就是被圈起來零售。最後一段航程是船隻滿載種植園的產品如糖、糖漿、煙草、稻米等返回本國。

這就是繁榮一時的三角貿易:歐洲的朗姆酒、布匹、槍炮及其他金屬產品給運到非洲,非洲的奴隸給運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煙草和金銀給運到歐洲。

第三個特點是奴隸的命運特別悲慘,用史家的話說,是“駭人聽聞”。

在那個著名的“中央航路”上,“奴隸的待遇幾乎都一樣:難以忍受的擁擠、令人窒息的炎熱和少得可憐的食物。飲食標準為每24小時供一次玉米和水。如果奴隸絕食,就會遭到鞭打;若鞭打不奏效,就用通紅的烙鐵強迫他們進食。由於奴隸通常處在骯髒的環境中,因此,當流行病爆發時,為了防止疾病傳播,生病的奴隸便被拋進海裡淹死。奴隸不願忍受痛苦而跳海的事情屢屢發生。的確,這種事在當時非常普遍,因此,不得不在甲板的周圍裝上網,以防自殺。這說明,為了防止奴隸死亡和船上的奴隸暴動,販奴船都採取了安全措施。”

“在此之前,即從內陸到沿海的行進中,奴隸的死亡率還要高。突擊隊為尋找強壯的青年男女而掠奪村莊、拆散家庭。俘虜們被迫從早到晚在酷熱和大雨中趕路;他們穿過茂密的叢林或乾燥的平原,忍受著使人不得安寧的昆蟲叮咬的痛苦。如果他們精疲力盡,走路踉踉蹌蹌,就會遭到毒打,如果他們實在走不動,就會被一刀殺死或一棍子打死。到達沿海地區的倖存者則象牛一樣一絲不掛地被趕進市場。然後,他們又被烙上公司或買主的名字,趕進要塞,等待著運過大西洋去。”

第四個特點是歐洲人大規模的販奴運動持續時間特別長。奴隸貿易從1450延續到1870年,控制奴隸貿易的在16世紀是葡萄牙,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是荷蘭,18世紀則是英國。大約40個歐洲要塞分佈在西非沿岸,它們用來防禦敵對的貿易國,用來關押等著運過大西洋的奴隸。為了獲取巨額利潤,正如史家所說,“歐洲人對這些駭人聽聞的做法全然不顧,繼續買賣非洲人達四個世紀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