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訪醫療廢物回收之旅

醫療廢物轉運車出發前往各大醫院

工作人員操作運轉設備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宋維根通訊員田利霞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越來越多的關注,醫療廢物回收處理已經成為熱點話題。目前,我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每天產生900多箱,近7噸醫療廢物。它們去了哪裡?是否遠離了我們並且不造成污染和傷害?帶著種種疑問,

近日,記者來到張家口市城潔廢棄物處置有限責任公司醫廢處置中心,實地探訪醫療廢物是如何“轉危為安”的。

收集:每天收運近7噸醫療廢物

在位於橋東區小辛莊的群山環繞之間,張家口市城潔廢棄物處置有限責任公司醫廢處置中心就掩映在這一片,周圍鳥鳴陣陣,很難讓人將其與“危險廢物”聯繫在一起。

早晨8點,醫廢處置中心的駕駛員孟憲甫便早早穿好工作服,

和另一名押運員將空置的醫廢周轉箱裝到車身標著“醫療廢物轉運車”標誌的廂式貨車上,緩緩駛出單位,開始了一天的醫療廢物收運工作。

提前出發,是因為要去的醫療機構太多,部分醫療機構地處鬧市,交通擁堵,如果途中在哪家耽擱了些時間,也許就不能及時將當天的醫療廢物準時運回處置中心。

孟憲甫負責收運包括251醫院、附屬醫院、第一醫院在內的主城區醫療機構的醫療廢物。

沿著既定線路,來到一家醫療機構的醫療廢物暫存處,孟憲甫和同事開始將裝有醫療廢物的專用周轉箱一箱箱地搬上車,並在醫院出示的醫療廢物轉移接收單上簽字。

“幹我們這行確實辛苦,整日與醫療廢物打交道,身上的異味洗都洗不掉,走在路上,別人都會投來異樣的眼光。回到家,孩子躲得遠遠的,媳婦催著去洗澡。”孟憲甫說。

收運完責任單位的醫療廢物,回到中心時,已經是中午1點了。

城潔公司醫廢處置中心主任唐文勝介紹,中心共有6輛轉運車,負責全市區縣129家規模以上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的收運工作,每天運輸量在900多箱,近7噸的醫療廢物,行駛近2000公里。為保證安全運輸,每輛轉運車都裝有GPS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出發前都要進行安全檢查,運輸必須按指定路線行駛,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處置:幹式化學消毒處置工藝

醫療廢物具有感染性、毒害性和極大的危險性,一旦處置不當,流入社會危害極大,那麼用過的醫療廢物如何處理呢?

醫療廢物處置流程,總結起來就是供料、稱重、一級破碎混合消毒、二級精細粉碎。可這簡單的幾個字背後,卻是一個繁瑣又艱苦的過程。

醫廢處置中心的核心就是一個主控操作臺和一個集傳送、稱重、加藥、破碎為一體的運轉設備。主控操作儀器上顯示著醫療廢物處置的各個環節、資料。傳送帶上,一個接一個的醫廢專用周轉箱通過儀器進行稱重,自動化的設備會根據醫廢的重量配比加入專用藥劑,加藥後的醫廢通過螺旋推進裝置進行一級破碎、二級精細粉碎,從而將醫療廢物破碎至粒徑在5cm以下的小碎塊。

設備主控師傅王文程說,醫廢中心對醫療廢物處理要求特別嚴,每一道程式都嚴格把關,指定專人管理、收集、銷毀並嚴格登記。醫療廢物處置看似容易,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過程。期間會散發大量的細菌、病毒,直接威脅醫廢車間人員的身體健康。而一些醫用針、手術刀等銳器更是會直接傷害到醫廢處置人員。每天,進入醫廢車間之前,都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佩戴口罩,穿戴好連體防護服,手上必須佩戴防護手套。工作不到半個小時,裡裡外外所有的衣服都濕透了。常年工作在車間內,穿著不透氣的防紮鞋,汗水泡腳,腳上全是濕疹又癢又疼。最難熬的是,當處置設備運轉起來,機械的轟鳴聲充斥著雙耳。而主控手的雙耳每一刻都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旦發現聲音出現異響,立即檢測排查,防止設備故障影響處置進程。

據瞭解,醫廢處置車間每天要處置7噸醫療廢物。為保證處置進度,醫廢車間員工們一刻不敢停息,中午只能借助短短的20分鐘午餐時間進行短暫休息。若傳送設備故障,人工代替自動化,900多箱醫廢周轉箱需要人工搬運至1.5米高的處置設備。一個班下來,腰酸背痛,四肢酸軟,肩膀被壓出一道道血印。若設備絞龍堵塞,只能人工將設備內所有醫廢清掏出來,車間瞬間充滿了醫廢的惡臭味,即使帶上再多的口罩也無濟於事。

填埋:無害化達標後衛生填埋

醫療廢物破碎剩下的廢渣,經徹底的殺菌消毒達到無害化標準,再運到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醫廢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遠離都市的喧囂和家庭的溫暖,以荒山野嶺為伴,披星戴月,全心全意奮戰在醫廢處置第一線,一年之中難得有幾個假日陪伴家人,就是除夕和春節也照常工作。遇有停電或者設備故障現象,還需夜間加班處理,員工們很是辛苦。可是,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大家還是頂著困難堅持了下來。因為他們有來自企業大家庭的溫暖,公司給大家配備了洗衣機、手套、四季工作服,家裡的大事小情單位領導都時刻記在心上,防暑降溫藥、茶葉、礦泉水,氣溫一高,還有專門為他們送來的消暑綠豆湯……這樣的支持,如此的關懷,使大家不僅有了歸屬感、安全感,更有了幸福感!

唐文勝介紹,截至今年11月底,醫廢處置中心接收醫療廢物共計115萬箱,無害化處置醫療廢物1.5萬噸,為市民身體健康築起了防護屏障,為創建文明城市、打造奧運名城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送帶上,一個接一個的醫廢專用周轉箱通過儀器進行稱重,自動化的設備會根據醫廢的重量配比加入專用藥劑,加藥後的醫廢通過螺旋推進裝置進行一級破碎、二級精細粉碎,從而將醫療廢物破碎至粒徑在5cm以下的小碎塊。

設備主控師傅王文程說,醫廢中心對醫療廢物處理要求特別嚴,每一道程式都嚴格把關,指定專人管理、收集、銷毀並嚴格登記。醫療廢物處置看似容易,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過程。期間會散發大量的細菌、病毒,直接威脅醫廢車間人員的身體健康。而一些醫用針、手術刀等銳器更是會直接傷害到醫廢處置人員。每天,進入醫廢車間之前,都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佩戴口罩,穿戴好連體防護服,手上必須佩戴防護手套。工作不到半個小時,裡裡外外所有的衣服都濕透了。常年工作在車間內,穿著不透氣的防紮鞋,汗水泡腳,腳上全是濕疹又癢又疼。最難熬的是,當處置設備運轉起來,機械的轟鳴聲充斥著雙耳。而主控手的雙耳每一刻都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旦發現聲音出現異響,立即檢測排查,防止設備故障影響處置進程。

據瞭解,醫廢處置車間每天要處置7噸醫療廢物。為保證處置進度,醫廢車間員工們一刻不敢停息,中午只能借助短短的20分鐘午餐時間進行短暫休息。若傳送設備故障,人工代替自動化,900多箱醫廢周轉箱需要人工搬運至1.5米高的處置設備。一個班下來,腰酸背痛,四肢酸軟,肩膀被壓出一道道血印。若設備絞龍堵塞,只能人工將設備內所有醫廢清掏出來,車間瞬間充滿了醫廢的惡臭味,即使帶上再多的口罩也無濟於事。

填埋:無害化達標後衛生填埋

醫療廢物破碎剩下的廢渣,經徹底的殺菌消毒達到無害化標準,再運到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醫廢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遠離都市的喧囂和家庭的溫暖,以荒山野嶺為伴,披星戴月,全心全意奮戰在醫廢處置第一線,一年之中難得有幾個假日陪伴家人,就是除夕和春節也照常工作。遇有停電或者設備故障現象,還需夜間加班處理,員工們很是辛苦。可是,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大家還是頂著困難堅持了下來。因為他們有來自企業大家庭的溫暖,公司給大家配備了洗衣機、手套、四季工作服,家裡的大事小情單位領導都時刻記在心上,防暑降溫藥、茶葉、礦泉水,氣溫一高,還有專門為他們送來的消暑綠豆湯……這樣的支持,如此的關懷,使大家不僅有了歸屬感、安全感,更有了幸福感!

唐文勝介紹,截至今年11月底,醫廢處置中心接收醫療廢物共計115萬箱,無害化處置醫療廢物1.5萬噸,為市民身體健康築起了防護屏障,為創建文明城市、打造奧運名城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