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1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看寧夏農業 “十三五”規劃

全文共11126字,閱讀大約需要20分鐘。今天,你值得花時間。

本文內容框架:

一、1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十三五”期間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三、發展重點

四、佈局與結構

五、重點工程

上個月,自治區人民政府發佈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檔中提到,目前已培育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9家,

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7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62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50家。

一、1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寧夏第一財經之前報導過289家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名單,詳情請點擊:

2年一次的寧夏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公佈,新增118家,取消41家!

寧夏1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去年10月獲農業部通過,名單如下:

1.寧夏塞北雪麵粉有限公司

2.寧夏大北農科技實業有限公司

3.寧夏興唐米業集團有限公司

4.寧夏夏進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5.寧夏澇河橋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

6.寧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

7.寧夏香山酒業(集團)有限公司

8.寧夏佳立馬鈴薯產業有限公司

9.寧夏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公司

10.寧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夏華集團寧夏肉食品有限公司

12.寧夏泰瑞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13.寧夏中杞枸杞貿易集團有限公司

14.寧夏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

15.寧夏天瑞產業集團現代農業有限公司

16.寧夏金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禦馬國際葡萄酒業(寧夏)有限公司

二、“十三五”期間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區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農業品質效益顯著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準,引黃灌區及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南部地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節水農業發展水準進一步提高,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供給保障水準。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00萬畝,總產保持在370萬噸左右。

蔬菜產業面積穩定在320萬畝。

奶牛存欄量達到80萬頭,鮮奶總產達到154.4萬噸;

肉牛飼養量達到300萬頭,肉羊(灘羊)飼養量達到2000萬隻,優質飼草基地面積達到1000萬畝,肉類總產達到37.6萬噸,禽蛋總產達到11.8萬噸。

枸杞面積達到100萬畝,乾果總產達到25萬噸以上。

葡萄面積達到70萬畝,葡萄酒年產量達到15萬千升以上。

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產達到20.5萬噸。

品質效益水準。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606.9億元,年均增長4.5%;農業增加值達到295.7億元,年均增長4.5%。

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高到2︰1;休閒農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2.3%;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0元,年均增長9%。

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20090元/人以上,年均增長5%以上。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農產品品質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

可持續發展水準。全區耕地保有量19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1400萬畝。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56%。新增營造林面積500萬畝,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450萬畝,森林撫育面積150萬畝,全面建成26個市民休閒森林公園,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8%。

改造中低產田1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技術裝備水準。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69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77萬畝。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畜禽及葡萄、枸杞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5萬人。

產業規模經營水準。全區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80家,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達到6500家,家庭農場達到3000家,葡萄酒莊達到300家以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0%;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0%;水產健康養殖面積比例達到70%。

支持保護水準。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0%;農業保險深度達到1.5%。

三、發展重點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切實依靠科技進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迴圈農業和品牌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提高糧食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發揮資源優勢,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積極發展休閒農業及“互聯網+”等新型業態,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建設價值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全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挖掘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增產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鼓勵支持農民就業創業,提高工資性收入;完善和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財產性收入,全面推進精准扶貧,確保農民持續增收。

多措推進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環境永續利用為前提,發展節約集約型農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四、佈局與結構

依據北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大區域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發展水準、產業發展現狀、農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大力發展優質糧食和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扎實推進區域佈局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

1.優化區域佈局

以沿黃城市帶、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建設為契機,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統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助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南部山區現代農業發展。

(1)引黃灌區。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節水型灌區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區位、資本、市場、科技等優勢,積極推進產業規模化、種養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產出高效化,促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形成以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打造一批產業大縣及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黃灌區農業率先實現現代化。

(2)中部乾旱帶。

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為重點,因水佈局,依水種養,變被動抗旱為主動調整。在揚黃灌區,優化糧經飼三元結構,擴大糧飼兼用型玉米和苜蓿種植面積,積極發展肉羊、肉牛養殖,走農牧並重、草畜結合的路子。

在旱作區,推廣集雨補灌、覆膜保墒等旱作高效節水技術,挖掘覆膜玉米、馬鈴薯、硒砂瓜規模增收潛力,做大做強以灘羊為主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形成以灘羊養殖、特色種植為主的旱作農業產業體系。中部乾旱帶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3)南部山區。

堅持生態優先、種養迴圈,加快生態恢復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生態特色產業。

在庫井灌區及河谷川道區,重點發展以大中拱棚為主的設施農業、冷涼蔬菜種植;在雨養農業區,推廣覆膜保墒等旱作節水技術,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重點發展以肉牛為主的草畜、馬鈴薯產業,形成以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小雜糧、油料、苗木為主的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南部山區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2.優化產業結構

“十三五”期間,自治區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

(1)穩定增強糧食產能。

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以保供增收為重點,堅持穩定面積、調整結構、優化品質、提高單產,深入推進綠色高產高效增產模式攻關。

引黃灌區穩定水稻種植面積,提高水稻品質,加大糧經、糧糧、糧飼、糧油“一年兩熟”模式示範推廣,每年示範推廣麥後復種30萬畝。加快主推品種更新換代,重點發展中強筋優質春小麥、優質水稻、優質糧飼兼用型玉米。

中南部地區繼續壓減旱作小麥,擴大高效節水、旱作覆膜保墒技術推廣,挖掘馬鈴薯增產潛力,加快馬鈴薯主食化開發及脫毒一級種薯推廣,重點發展優質澱粉加工型玉米和全株青貯玉米、主食專用型馬鈴薯、特色小雜糧。

到2020年,全區建成優質高效的糧食生產基地60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370公斤;優質糧食產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2)做大草畜產業。

以節本增效為重點,加快高產奶牛培育、肉牛肉羊雜交改良和灘羊保種選育與產業開發,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母畜擴群增量;

大力發展優質苜蓿、一年生禾草種植及冬牧70黑麥復種,積極開展糧改飼及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加強農作物秸稈等農副資源飼料化利用,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和迴圈利用;

提升畜產品加工水準,加大市場行銷體系建設和品牌培育,重點提升以引黃灌區肉牛肉羊育肥區、中部灘羊生產區、環六盤山肉牛肉羊自繁自育生產區為主的牛羊肉產業帶,以銀川、吳忠和農墾為核心區,以中衛、石嘴山為發展區的奶牛產業帶,把寧夏打造成全國重要的良種奶牛繁育、優質乳製品、優質牛羊肉生產加工基地。

到2020年,全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4%,奶產業率先實現現代化,清真牛羊肉產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3)做優蔬菜產業。

以高效低耗為目標,以提升百萬畝設施蔬菜、百萬畝冷涼蔬菜、百萬畝硒砂瓜生產效益為重點,設施蔬菜進一步配套完善物化裝備條件,引黃灌區重點發展節能日光溫室,突出精品果類蔬菜生產,中南部地區繼續加大以水源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穩步發展拱棚生產,擴大西甜瓜、辣椒等優勢作物種植規模。

進一步優化設施棚型結構、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合理安排茬口,大力推廣新型日光溫室、秸稈生物反應堆、集約化育苗、滴灌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高產栽培關鍵技術;

露地蔬菜重點發展越夏冷涼蔬菜、脫水加工蔬菜,灌區突出茄果類蔬菜,南部山區突出葉類蔬菜和根莖類蔬菜。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完善灌排體系等基礎設施,加大測土配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推廣;

壓砂瓜以中衛環香山地區為核心,加大新品種、嫁接育苗、覆膜穴播、坐水點種、松砂施肥等技術推廣。加強品質品牌保護,積極發展後續產業。

大力發展蔬菜分級、包裝、保鮮、儲運,提高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經營產業化、行銷品牌化水準。

到2020年,全區蔬菜單產比“十二五”末提高10%以上,蔬菜商品化處理率達到50%以上,蔬菜產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4)做精枸杞產業。

全面提升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水準和市場競爭力,再造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著力推進寧夏枸杞產業南移北擴,構建形成“一核兩帶十產區”枸杞產業發展新格局。

實施良種培育、示範基地建設、低產低效園改造、品質安全提升、龍頭企業壯大、文化引領“六大工程”,著力推動枸杞種植環節綠色化、基地建設標準化、鏈條拓展生態化、加工轉化高值化、機械應用現代化、行銷流通網路化、市場競爭國際化、助農增收長效化,走“一特三高”的發展路子,打響“中國枸杞”第一品牌,打造全國高端枸杞之都。

到2020年,全區枸杞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優質枸杞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乾果產量達到25萬噸以上,枸杞加工轉化率達到30%,實現枸杞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奮力打造絲綢之路枸杞產業核心區。

(5)做強葡萄產業。

堅持“小酒莊、大產區”發展模式,政府打造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品牌,企業培育酒莊品牌,以產區品牌為依託,實施多酒莊品牌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增強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為核心,以科技與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葡萄酒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到2020年,葡萄苗木三級繁育體系基本建立,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產品風土區劃和品種區域化基本建立;在葡萄埋出土、病蟲害防治、修剪除草、施肥鬆土等方面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0%以上;

在農業機械、灌裝設備、品質檢測、技術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專業化服務;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經驗、會運營的銷售商,區外銷售量達到70%以上;

打造50個以上在國內外知名的酒莊品牌,產區高中端葡萄酒占比達到50%以上;產區基地面積達到70萬畝左右,基本實現酒莊與基地一體化經營;

形成五大酒莊集群,建成300個以上酒莊,葡萄酒年產量達到15萬千升以上,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實現葡萄產業現代化。

(6)培育地方特色產業。

圍繞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積極發展適水、農作物制種、小雜糧、油料、紅棗、蘋果、中藥材等地方特色產業。適水產業大力發展池塘集約化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不斷擴大名特優新及土著魚類養殖規模,積極發展稻漁等生態立體種養。

農作物制種產業以玉米、瓜菜、馬鈴薯繁制種為重點,加快優勢制種基地建設,提升優質種子商品化水準;以稻麥、油料及小雜糧繁制種為基礎,提高種子生產品質,提升農作物良種化水準。

紅棗、蘋果產業穩步擴大種植面積,改造中低產園,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加強品牌培育和市場行銷,全面提高紅棗、蘋果產業發展效益。中藥材產業堅持資源修復與人工種植相結合,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發展水準。

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小雜糧、油料和生豬養殖,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五、重點工程

一、現代農業建設十大工程

(一)糧食產能保障建設工程。

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建成高標準農田77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5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0萬畝;每年創建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增產萬畝示範片100個、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500萬畝次。

加速新品種選育步伐,審定推廣一批突破性優良品種;完善優勢制種區域田間基礎建設,發展農作物制種基地60萬畝,實現主要作物良種更新換代。積極開展引黃灌區耕作制度改革示範,麥後復種“一年兩熟”模式示範每年30萬畝。

(二)現代草畜產業體系建設工程。

加大肉牛肉羊基礎母畜擴群增量力度,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全面推廣節本增效技術,提升適度規模養殖水準。完善畜禽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加快肉牛肉羊雜交改良和灘羊保種選育。

積極開展糧改飼試點,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加強從產地環境、投入品管理、飼養過程、市場銷售的全程監管。

鼓勵龍頭企業提升清真牛羊肉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準和裝備能力,大力發展畜產品冷鏈行銷體系。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村各500個,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到60%、65%。

(三)奶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實施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項目,加快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高產奶牛核心群建設,擴大專用青貯玉米和優質苜蓿種植規模,全面推廣節本增效、資訊化管理、糞汙資源化利用、生產性能測定服務;

積極引進培育知名企業,開發高端乳製品,打造寧夏優質乳製品品牌;引導建立“企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形成種養結合、高效迴圈、一體化經營的現代奶業生產經營體系。

全區標準化規模養殖水準達到100%,奶牛單產水準達到8000公斤以上。

(四)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升效益,穩步提升百萬畝設施蔬菜生產效益,改善百萬畝越夏冷涼蔬菜生產條件,穩定百萬畝西甜瓜生產基地。

新建設施15萬畝、永久性蔬菜基地300個;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5萬棟,發展精准水肥一體化技術示範基地100個;完善預冷、保鮮、儲藏及冷藏運輸等冷鏈體系,加大產地預冷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升級一批蔬菜種苗繁育中心,打造一批精品瓜菜標準園,建設一批蔬菜深加工企業,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推進瓜菜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創建、農機農藝融合、生產資訊化,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五)現代漁業提升工程。

推廣池塘標準化高產高效養殖和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調整優化品種結構,穩定發展大宗水產品,大力發展南美白對蝦、草蝦等養殖規模,著力打造“寧夏黃河魚”品牌;加強水產良種體系建設,完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水產良種體系;

加快現代漁業物質裝備建設,示範推廣先進漁業機械設備和漁業物聯網智慧控制管理技術;加大設施漁業建設力度,示範推廣設施蝦蟹和優質淡水魚養殖;加強稻漁綜合種養建設,拓展稻漁種養內涵,推廣稻田養魚(蟹、鴨、螺、泥鰍),促進稻漁綜合效益提升。

重點建設賀蘭、青銅峽、平羅3個10萬畝標準化養殖大縣,銀川閱海湖、石嘴山星海湖、中衛騰格裡湖、農墾沙湖、固原寺口子水庫為主的5個生態養殖基地。

(六)農業科技創新與迴圈農業示範工程。

圍繞“1+4”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實施好小麥、水稻、灘羊、奶牛、肉牛、肉羊、枸杞等重大育種專項;

強化關鍵基礎技術集成研究,組織開展“馬鈴薯主食化專用品種選育及專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等重大農業科技研究專項;

依託100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開展50項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篩選推廣20項重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畜禽規模養殖場(社區)、水產養殖場和屠宰場標準化改造,完善糞汙處理等設施,推進迴圈利用。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縣)5個,示範鄉鎮50個;以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為重點,建設大型沼氣、生物質燃氣及有機肥加工設施,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迴圈農業;加快農業資源迴圈高效利用技術集成,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與運行機制模式。

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畜禽及葡萄、枸杞良種化率達到90%;養殖糞汙綜合利用率95%;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使用效率提高5個百分點;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

(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工程。

開展“百縣千鄉萬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農產品加工企業佈局,打造一批農村產業融合領軍企業。扶持250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冷藏保鮮、分級分選、整形包裝、烘乾制乾等商品化處理和產地初加工。

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以農產品流通資訊平臺為支撐,以不同層級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節點,建設覆蓋全區、輻射毗鄰地區的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產銷地集配中心、公益性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和“菜籃子”連鎖超市等。

(八)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

以農機化示範縣、示範園區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示範,示範園區機械化水準達到100%,其中葡萄產業達到85%。

加強農機化技術創新,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作為主要示範力量,示範、帶動和引領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創建1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100個,年作業服務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

(九)農業資訊化推進工程。

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監測預警、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為重點內容,加快“四大平臺”建設,健全5級農業資訊服務體系。集成農業資訊資源,構建寧夏農業數位中心,提升農業資訊網路基礎水準。

積極開展農業物聯網示範省區創建及農業物聯網示範區、示範基地建設,加快示範應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行銷模式,率先在300個農業部蔬菜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範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標準示範區以及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展智慧農業服務。

實施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設特色農業氣象和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網,建立農村氣象資訊預警發佈系統,建立農村氣象條件適宜度評價、農業氣象災害損失評估、風險評估和災害防禦專家決策等系統,建設完善寧夏糧食宏觀調控系統,促進我區糧食流通產業資訊化發展,力爭將寧夏建成全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省區。

(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創建和家庭農場星級創建,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股份合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加強物質裝備和耕地資訊體系建設。培育家庭農場3000家、農民合作社6500個和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0個。

每年建設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30個、農民田間學校10所、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10個,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萬人。

建立眾籌、眾扶、眾包、眾創等新興創業載體,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機制,打造一批“星創天地”,搭建線上線下創業平臺,聚集創業創新資源,大力推進農村創業。

加強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管道,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穩定在40%以上。

二、農村水利八大工程

以制定和實施《寧夏引黃灌區高效節水現代化建設規劃》為龍頭,著力抓好八大水利工程建設。

(一)農田灌排設施系統整治工程。

開展支斗渠道砌護、溝道整治、配套建築物及測量水設施、中小型泵站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改善灌溉面積100萬畝,改善排水面積100萬畝。

(二)智慧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以中部乾旱帶揚黃灌區、南部庫井灌區為重點 ,兼顧北部引黃灌區,在已實施23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的基礎上,繼續實施水肥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進智慧化控制技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0萬畝,到2020年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萬畝。

(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

按照現代化灌區的建設標準,對沙坡頭、青銅峽、七星渠、固海、紅寺堡五大灌區幹渠進行全面節水改造,提高骨幹工程輸配水保障能力。主要包括幹、支渠節水改造、建築物改造、機泵及電氣設備改造、灌區調蓄工程建設、灌區水利資訊化等工程。

(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加快實施鹽環定揚黃灌溉工程共用和專用工程的改造,發揮工程效益。對影響工程正常運行的8座泵站進行拆除重建,對其餘4座泵站的水工建築物存在問題提出工程整治和改造的措施,使之恢復原設計過流能力、發揮已建工程效益。積極推進紅寺堡、固海擴灌揚水工程泵站及全區中型泵站更新改造。

(五)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

改造南部山區庫井灌區92.7萬畝,其中庫灌區55.7萬畝,井灌區37.0萬畝。充分開發利用和保護當地水資源,圍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施庫壩井窖池水資源聯用體系建設,解決群眾生產和區域經濟發展用水問題。

(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按照《寧夏“十三五”抗旱規劃》及實施方案,新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70處,改造及配套工程23處。新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70處,改造及配套工程23處,增加蓄水庫(池)20座。

(七)引黃灌區鹽鹼地改良工程。

加快引黃灌區排水體系改造治理,加大農藝與生物改良力度,在實施好銀北百萬畝鹽鹼地改良工程剩餘任務的同時,對銀南自灌和揚水灌區鹽鹼地進行系統治理,使全區鹽鹼地得到有效改良和利用。

(八)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對246處集中供水工程鞏固提升,續建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及受水區連通工程,力爭實現2016年年底建成通水、為受水區供水的建設目標。新建隆德縣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涇源縣城鄉飲水安全連通工程,解決兩縣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水源。

三、林業生態九大工程

(一)枸杞產業基地提升工程。

圍繞建設“一核兩帶十產區”枸杞產業格局,著力實施良種培育、示範基地建設、低產低效園改造、品質安全提升、龍頭企業壯大、文化引領“六大工程”。重點在中寧核心產區和清水河流域枸杞產業帶打造一批枸杞示範基地,提升傳統基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組織開展枸杞種質資源、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加強枸杞良種繁育、良種良法配套。積極推廣枸杞種植、採摘、保鮮、制幹、精深加工等新技術、新工藝。

強化枸杞產品品質控制,推廣農業操作規範(GAP)認證、枸杞生產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體系(HACCP)。加強枸杞品牌建設,叫響“中國枸杞第一品牌”,再造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

(二)生態修復工程。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重點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敏感區進行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湖泊流域治理、礦山修復、土壤修復等,總體改善我區生態環境品質。

加強中南部山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實施涇河、茹河、葫蘆河等流域重點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溝道綜合整治工程,繼續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及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工程。

扎實推進中部乾旱帶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工程,促進乾旱、半乾旱草原修養生息。全力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綠色長城防風阻沙帶建設工程。

推進銀北工礦區生態修復,重點加強涉農區域內砂石礦區的修復治理,提高工礦區生態涵養能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到2020年,完成人工修復680萬畝。

(三)防沙治沙工程。

以實施防沙治沙綜合示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沙化封禁保護、沙漠公園、防沙治沙技術平臺等建設工程為重點,到2020年,完成營造林及撫育改造270萬畝。

(四)天然草原生態保護工程。

以實施退牧還草工程為重點,補播改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300萬畝,建立補播打草示範基地5萬畝;加強草原鼠蟲病害防治,建立完善草原火災監測防控體系。

(五)灌區綠網工程。

全面推進引黃灌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實施銀北百萬畝鹽鹼地生物護坡治理工程、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的防護林建設及灌區二代林網改造提升工程,進一步改善灌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減少自然災害,建設農田防護屏障,再現“塞上江南新天府”美景。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及撫育改造50萬畝。

(六)城鄉增綠工程。

順應城鄉居民享受優美生態環境的要求,按照增綠、增效、增質的總目標,全面實施城鄉增綠工程,大幅增加城市鄉村人居綠量,切實綠化美化城鎮、鄉村環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打造個性鮮明、特色突出的綠色城市、多彩村莊。

積極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公共綠地、休閒廣場、景觀小品、城市綠道和市民休閒森林公園。結合生態移民遷入區和美麗村莊建設,加快建設一批綠色村莊。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5萬畝。

(七)濕地保護工程。

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全區濕地保護總面積穩定在310萬畝。重點加強黃河、清水河等流域濕地、湖泊、水系保護性開發,積極創建濕地公園、濕地保護性社區、植被恢復社區,構建濕地公園體系。

全面啟動寧夏濕地確權登記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濕地抵押貸款等工作。實施退耕還濕工程。建立覆蓋全區的候鳥遷徙路線,建設重點野生鳥類觀測點和科普基地。

到2020年,全區60%以上的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打造黃河濕地生態長廊。

(八)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工程。

加強9個國家級和4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科研監測、防災預警、社區共管、生態旅遊能力。

(九)南部山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

重點加強對坡耕地和溝道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75平方公里。

四、葡萄酒產業現代化五大工程

(一)賀蘭山東麓產區品牌塑造工程。

瞄準市場目標人群,在一二三線城市建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展示推廣平臺20家以上,酒莊直銷視窗200家以上。創新辦會方式,辦好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等重大節會。

(二)葡萄酒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工程。

利用區內外可研教育機構與人才資源,開展新品種選育、風土區劃、抗寒優質栽培、釀酒工藝提升、市場研發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廣一批成熟的適用技術;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專業培訓,培養提升專業技術、企業管理、市場行銷人才隊伍。

(三)推進酒莊與基地一體化經營工程。

嚴格酒莊建設准入條件,新批准酒莊應有自己的葡萄園,酒莊所用的葡萄原料應來源於自己管理的葡萄園,不足部分可在產區內通過流轉、訂單、租賃等方式解決,葡萄酒發酵應在酒莊內完成。要積極引導葡萄種植農戶或企業與葡萄酒生產企業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體。

(四)試驗示範區酒莊集群建設工程。

建設好賀蘭金山、紅寺堡肖家窯與青銅峽鴿子山試驗示範區,完善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和園區管理辦法,積極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建設。實施酒莊列級化管理,培育一批精品酒莊。

(五)專業化服務體系工程。

主要在葡萄苗木生產、葡萄園機械化生產、葡萄酒品質檢驗檢測、葡萄酒全產業鏈監管、市場銷售、技術諮詢培訓等方面進行專業化服務。

葡萄酒年產量達到15萬千升以上。

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產達到20.5萬噸。

品質效益水準。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606.9億元,年均增長4.5%;農業增加值達到295.7億元,年均增長4.5%。

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高到2︰1;休閒農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2.3%;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0元,年均增長9%。

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20090元/人以上,年均增長5%以上。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農產品品質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

可持續發展水準。全區耕地保有量19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1400萬畝。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56%。新增營造林面積500萬畝,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450萬畝,森林撫育面積150萬畝,全面建成26個市民休閒森林公園,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8%。

改造中低產田1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技術裝備水準。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69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77萬畝。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畜禽及葡萄、枸杞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5萬人。

產業規模經營水準。全區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80家,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達到6500家,家庭農場達到3000家,葡萄酒莊達到300家以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0%;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0%;水產健康養殖面積比例達到70%。

支持保護水準。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0%;農業保險深度達到1.5%。

三、發展重點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切實依靠科技進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迴圈農業和品牌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提高糧食和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發揮資源優勢,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積極發展休閒農業及“互聯網+”等新型業態,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建設價值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全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挖掘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增產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鼓勵支持農民就業創業,提高工資性收入;完善和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財產性收入,全面推進精准扶貧,確保農民持續增收。

多措推進可持續發展。以資源環境永續利用為前提,發展節約集約型農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四、佈局與結構

依據北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大區域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發展水準、產業發展現狀、農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大力發展優質糧食和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扎實推進區域佈局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群。

1.優化區域佈局

以沿黃城市帶、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建設為契機,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統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助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南部山區現代農業發展。

(1)引黃灌區。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和節水型灌區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區位、資本、市場、科技等優勢,積極推進產業規模化、種養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產出高效化,促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形成以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等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打造一批產業大縣及農產品加工園區。引黃灌區農業率先實現現代化。

(2)中部乾旱帶。

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為重點,因水佈局,依水種養,變被動抗旱為主動調整。在揚黃灌區,優化糧經飼三元結構,擴大糧飼兼用型玉米和苜蓿種植面積,積極發展肉羊、肉牛養殖,走農牧並重、草畜結合的路子。

在旱作區,推廣集雨補灌、覆膜保墒等旱作高效節水技術,挖掘覆膜玉米、馬鈴薯、硒砂瓜規模增收潛力,做大做強以灘羊為主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形成以灘羊養殖、特色種植為主的旱作農業產業體系。中部乾旱帶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3)南部山區。

堅持生態優先、種養迴圈,加快生態恢復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生態特色產業。

在庫井灌區及河谷川道區,重點發展以大中拱棚為主的設施農業、冷涼蔬菜種植;在雨養農業區,推廣覆膜保墒等旱作節水技術,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工程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重點發展以肉牛為主的草畜、馬鈴薯產業,形成以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小雜糧、油料、苗木為主的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南部山區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2.優化產業結構

“十三五”期間,自治區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優質糧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優勢產業。

(1)穩定增強糧食產能。

緊緊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以保供增收為重點,堅持穩定面積、調整結構、優化品質、提高單產,深入推進綠色高產高效增產模式攻關。

引黃灌區穩定水稻種植面積,提高水稻品質,加大糧經、糧糧、糧飼、糧油“一年兩熟”模式示範推廣,每年示範推廣麥後復種30萬畝。加快主推品種更新換代,重點發展中強筋優質春小麥、優質水稻、優質糧飼兼用型玉米。

中南部地區繼續壓減旱作小麥,擴大高效節水、旱作覆膜保墒技術推廣,挖掘馬鈴薯增產潛力,加快馬鈴薯主食化開發及脫毒一級種薯推廣,重點發展優質澱粉加工型玉米和全株青貯玉米、主食專用型馬鈴薯、特色小雜糧。

到2020年,全區建成優質高效的糧食生產基地60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370公斤;優質糧食產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2)做大草畜產業。

以節本增效為重點,加快高產奶牛培育、肉牛肉羊雜交改良和灘羊保種選育與產業開發,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母畜擴群增量;

大力發展優質苜蓿、一年生禾草種植及冬牧70黑麥復種,積極開展糧改飼及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試點,加強農作物秸稈等農副資源飼料化利用,促進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和迴圈利用;

提升畜產品加工水準,加大市場行銷體系建設和品牌培育,重點提升以引黃灌區肉牛肉羊育肥區、中部灘羊生產區、環六盤山肉牛肉羊自繁自育生產區為主的牛羊肉產業帶,以銀川、吳忠和農墾為核心區,以中衛、石嘴山為發展區的奶牛產業帶,把寧夏打造成全國重要的良種奶牛繁育、優質乳製品、優質牛羊肉生產加工基地。

到2020年,全區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4%,奶產業率先實現現代化,清真牛羊肉產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3)做優蔬菜產業。

以高效低耗為目標,以提升百萬畝設施蔬菜、百萬畝冷涼蔬菜、百萬畝硒砂瓜生產效益為重點,設施蔬菜進一步配套完善物化裝備條件,引黃灌區重點發展節能日光溫室,突出精品果類蔬菜生產,中南部地區繼續加大以水源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穩步發展拱棚生產,擴大西甜瓜、辣椒等優勢作物種植規模。

進一步優化設施棚型結構、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合理安排茬口,大力推廣新型日光溫室、秸稈生物反應堆、集約化育苗、滴灌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高產栽培關鍵技術;

露地蔬菜重點發展越夏冷涼蔬菜、脫水加工蔬菜,灌區突出茄果類蔬菜,南部山區突出葉類蔬菜和根莖類蔬菜。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完善灌排體系等基礎設施,加大測土配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推廣;

壓砂瓜以中衛環香山地區為核心,加大新品種、嫁接育苗、覆膜穴播、坐水點種、松砂施肥等技術推廣。加強品質品牌保護,積極發展後續產業。

大力發展蔬菜分級、包裝、保鮮、儲運,提高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經營產業化、行銷品牌化水準。

到2020年,全區蔬菜單產比“十二五”末提高10%以上,蔬菜商品化處理率達到50%以上,蔬菜產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4)做精枸杞產業。

全面提升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水準和市場競爭力,再造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著力推進寧夏枸杞產業南移北擴,構建形成“一核兩帶十產區”枸杞產業發展新格局。

實施良種培育、示範基地建設、低產低效園改造、品質安全提升、龍頭企業壯大、文化引領“六大工程”,著力推動枸杞種植環節綠色化、基地建設標準化、鏈條拓展生態化、加工轉化高值化、機械應用現代化、行銷流通網路化、市場競爭國際化、助農增收長效化,走“一特三高”的發展路子,打響“中國枸杞”第一品牌,打造全國高端枸杞之都。

到2020年,全區枸杞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優質枸杞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乾果產量達到25萬噸以上,枸杞加工轉化率達到30%,實現枸杞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多元化、國際化發展,奮力打造絲綢之路枸杞產業核心區。

(5)做強葡萄產業。

堅持“小酒莊、大產區”發展模式,政府打造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品牌,企業培育酒莊品牌,以產區品牌為依託,實施多酒莊品牌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增強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為核心,以科技與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葡萄酒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到2020年,葡萄苗木三級繁育體系基本建立,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產品風土區劃和品種區域化基本建立;在葡萄埋出土、病蟲害防治、修剪除草、施肥鬆土等方面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0%以上;

在農業機械、灌裝設備、品質檢測、技術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專業化服務;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經驗、會運營的銷售商,區外銷售量達到70%以上;

打造50個以上在國內外知名的酒莊品牌,產區高中端葡萄酒占比達到50%以上;產區基地面積達到70萬畝左右,基本實現酒莊與基地一體化經營;

形成五大酒莊集群,建成300個以上酒莊,葡萄酒年產量達到15萬千升以上,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實現葡萄產業現代化。

(6)培育地方特色產業。

圍繞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積極發展適水、農作物制種、小雜糧、油料、紅棗、蘋果、中藥材等地方特色產業。適水產業大力發展池塘集約化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不斷擴大名特優新及土著魚類養殖規模,積極發展稻漁等生態立體種養。

農作物制種產業以玉米、瓜菜、馬鈴薯繁制種為重點,加快優勢制種基地建設,提升優質種子商品化水準;以稻麥、油料及小雜糧繁制種為基礎,提高種子生產品質,提升農作物良種化水準。

紅棗、蘋果產業穩步擴大種植面積,改造中低產園,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加強品牌培育和市場行銷,全面提高紅棗、蘋果產業發展效益。中藥材產業堅持資源修復與人工種植相結合,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發展水準。

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小雜糧、油料和生豬養殖,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五、重點工程

一、現代農業建設十大工程

(一)糧食產能保障建設工程。

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建成高標準農田77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5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0萬畝;每年創建糧油綠色高產高效增產萬畝示範片100個、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500萬畝次。

加速新品種選育步伐,審定推廣一批突破性優良品種;完善優勢制種區域田間基礎建設,發展農作物制種基地60萬畝,實現主要作物良種更新換代。積極開展引黃灌區耕作制度改革示範,麥後復種“一年兩熟”模式示範每年30萬畝。

(二)現代草畜產業體系建設工程。

加大肉牛肉羊基礎母畜擴群增量力度,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全面推廣節本增效技術,提升適度規模養殖水準。完善畜禽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加快肉牛肉羊雜交改良和灘羊保種選育。

積極開展糧改飼試點,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加強從產地環境、投入品管理、飼養過程、市場銷售的全程監管。

鼓勵龍頭企業提升清真牛羊肉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技術水準和裝備能力,大力發展畜產品冷鏈行銷體系。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村各500個,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到60%、65%。

(三)奶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實施奶牛養殖大縣種養結合整縣推進項目,加快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高產奶牛核心群建設,擴大專用青貯玉米和優質苜蓿種植規模,全面推廣節本增效、資訊化管理、糞汙資源化利用、生產性能測定服務;

積極引進培育知名企業,開發高端乳製品,打造寧夏優質乳製品品牌;引導建立“企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形成種養結合、高效迴圈、一體化經營的現代奶業生產經營體系。

全區標準化規模養殖水準達到100%,奶牛單產水準達到8000公斤以上。

(四)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提升效益,穩步提升百萬畝設施蔬菜生產效益,改善百萬畝越夏冷涼蔬菜生產條件,穩定百萬畝西甜瓜生產基地。

新建設施15萬畝、永久性蔬菜基地300個;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5萬棟,發展精准水肥一體化技術示範基地100個;完善預冷、保鮮、儲藏及冷藏運輸等冷鏈體系,加大產地預冷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升級一批蔬菜種苗繁育中心,打造一批精品瓜菜標準園,建設一批蔬菜深加工企業,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推進瓜菜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創建、農機農藝融合、生產資訊化,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五)現代漁業提升工程。

推廣池塘標準化高產高效養殖和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調整優化品種結構,穩定發展大宗水產品,大力發展南美白對蝦、草蝦等養殖規模,著力打造“寧夏黃河魚”品牌;加強水產良種體系建設,完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水產良種體系;

加快現代漁業物質裝備建設,示範推廣先進漁業機械設備和漁業物聯網智慧控制管理技術;加大設施漁業建設力度,示範推廣設施蝦蟹和優質淡水魚養殖;加強稻漁綜合種養建設,拓展稻漁種養內涵,推廣稻田養魚(蟹、鴨、螺、泥鰍),促進稻漁綜合效益提升。

重點建設賀蘭、青銅峽、平羅3個10萬畝標準化養殖大縣,銀川閱海湖、石嘴山星海湖、中衛騰格裡湖、農墾沙湖、固原寺口子水庫為主的5個生態養殖基地。

(六)農業科技創新與迴圈農業示範工程。

圍繞“1+4”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實施好小麥、水稻、灘羊、奶牛、肉牛、肉羊、枸杞等重大育種專項;

強化關鍵基礎技術集成研究,組織開展“馬鈴薯主食化專用品種選育及專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等重大農業科技研究專項;

依託100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開展50項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篩選推廣20項重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開展畜禽規模養殖場(社區)、水產養殖場和屠宰場標準化改造,完善糞汙處理等設施,推進迴圈利用。

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縣)5個,示範鄉鎮50個;以畜禽規模化養殖場為重點,建設大型沼氣、生物質燃氣及有機肥加工設施,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迴圈農業;加快農業資源迴圈高效利用技術集成,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與運行機制模式。

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5%,畜禽及葡萄、枸杞良種化率達到90%;養殖糞汙綜合利用率95%;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使用效率提高5個百分點;農膜回收率達到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

(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工程。

開展“百縣千鄉萬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農產品加工企業佈局,打造一批農村產業融合領軍企業。扶持250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冷藏保鮮、分級分選、整形包裝、烘乾制乾等商品化處理和產地初加工。

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以農產品流通資訊平臺為支撐,以不同層級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節點,建設覆蓋全區、輻射毗鄰地區的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產銷地集配中心、公益性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和“菜籃子”連鎖超市等。

(八)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

以農機化示範縣、示範園區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示範,示範園區機械化水準達到100%,其中葡萄產業達到85%。

加強農機化技術創新,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作為主要示範力量,示範、帶動和引領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創建1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100個,年作業服務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

(九)農業資訊化推進工程。

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監測預警、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為重點內容,加快“四大平臺”建設,健全5級農業資訊服務體系。集成農業資訊資源,構建寧夏農業數位中心,提升農業資訊網路基礎水準。

積極開展農業物聯網示範省區創建及農業物聯網示範區、示範基地建設,加快示範應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行銷模式,率先在300個農業部蔬菜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範場、水產健康養殖場、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標準示範區以及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展智慧農業服務。

實施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建設特色農業氣象和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網,建立農村氣象資訊預警發佈系統,建立農村氣象條件適宜度評價、農業氣象災害損失評估、風險評估和災害防禦專家決策等系統,建設完善寧夏糧食宏觀調控系統,促進我區糧食流通產業資訊化發展,力爭將寧夏建成全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省區。

(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創建和家庭農場星級創建,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股份合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加強物質裝備和耕地資訊體系建設。培育家庭農場3000家、農民合作社6500個和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0個。

每年建設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30個、農民田間學校10所、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10個,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萬人。

建立眾籌、眾扶、眾包、眾創等新興創業載體,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機制,打造一批“星創天地”,搭建線上線下創業平臺,聚集創業創新資源,大力推進農村創業。

加強農民就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管道,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穩定在40%以上。

二、農村水利八大工程

以制定和實施《寧夏引黃灌區高效節水現代化建設規劃》為龍頭,著力抓好八大水利工程建設。

(一)農田灌排設施系統整治工程。

開展支斗渠道砌護、溝道整治、配套建築物及測量水設施、中小型泵站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改善灌溉面積100萬畝,改善排水面積100萬畝。

(二)智慧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

以中部乾旱帶揚黃灌區、南部庫井灌區為重點 ,兼顧北部引黃灌區,在已實施23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的基礎上,繼續實施水肥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大力推進智慧化控制技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70萬畝,到2020年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0萬畝。

(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

按照現代化灌區的建設標準,對沙坡頭、青銅峽、七星渠、固海、紅寺堡五大灌區幹渠進行全面節水改造,提高骨幹工程輸配水保障能力。主要包括幹、支渠節水改造、建築物改造、機泵及電氣設備改造、灌區調蓄工程建設、灌區水利資訊化等工程。

(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加快實施鹽環定揚黃灌溉工程共用和專用工程的改造,發揮工程效益。對影響工程正常運行的8座泵站進行拆除重建,對其餘4座泵站的水工建築物存在問題提出工程整治和改造的措施,使之恢復原設計過流能力、發揮已建工程效益。積極推進紅寺堡、固海擴灌揚水工程泵站及全區中型泵站更新改造。

(五)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

改造南部山區庫井灌區92.7萬畝,其中庫灌區55.7萬畝,井灌區37.0萬畝。充分開發利用和保護當地水資源,圍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實施庫壩井窖池水資源聯用體系建設,解決群眾生產和區域經濟發展用水問題。

(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

按照《寧夏“十三五”抗旱規劃》及實施方案,新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70處,改造及配套工程23處。新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70處,改造及配套工程23處,增加蓄水庫(池)20座。

(七)引黃灌區鹽鹼地改良工程。

加快引黃灌區排水體系改造治理,加大農藝與生物改良力度,在實施好銀北百萬畝鹽鹼地改良工程剩餘任務的同時,對銀南自灌和揚水灌區鹽鹼地進行系統治理,使全區鹽鹼地得到有效改良和利用。

(八)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對246處集中供水工程鞏固提升,續建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及受水區連通工程,力爭實現2016年年底建成通水、為受水區供水的建設目標。新建隆德縣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涇源縣城鄉飲水安全連通工程,解決兩縣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水源。

三、林業生態九大工程

(一)枸杞產業基地提升工程。

圍繞建設“一核兩帶十產區”枸杞產業格局,著力實施良種培育、示範基地建設、低產低效園改造、品質安全提升、龍頭企業壯大、文化引領“六大工程”。重點在中寧核心產區和清水河流域枸杞產業帶打造一批枸杞示範基地,提升傳統基地的綜合生產能力。

組織開展枸杞種質資源、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加強枸杞良種繁育、良種良法配套。積極推廣枸杞種植、採摘、保鮮、制幹、精深加工等新技術、新工藝。

強化枸杞產品品質控制,推廣農業操作規範(GAP)認證、枸杞生產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體系(HACCP)。加強枸杞品牌建設,叫響“中國枸杞第一品牌”,再造寧夏枸杞產業發展新優勢。

(二)生態修復工程。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重點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敏感區進行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湖泊流域治理、礦山修復、土壤修復等,總體改善我區生態環境品質。

加強中南部山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實施涇河、茹河、葫蘆河等流域重點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溝道綜合整治工程,繼續實施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清水河城鎮產業帶及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工程。

扎實推進中部乾旱帶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工程,促進乾旱、半乾旱草原修養生息。全力實施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綠色長城防風阻沙帶建設工程。

推進銀北工礦區生態修復,重點加強涉農區域內砂石礦區的修復治理,提高工礦區生態涵養能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到2020年,完成人工修復680萬畝。

(三)防沙治沙工程。

以實施防沙治沙綜合示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沙化封禁保護、沙漠公園、防沙治沙技術平臺等建設工程為重點,到2020年,完成營造林及撫育改造270萬畝。

(四)天然草原生態保護工程。

以實施退牧還草工程為重點,補播改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300萬畝,建立補播打草示範基地5萬畝;加強草原鼠蟲病害防治,建立完善草原火災監測防控體系。

(五)灌區綠網工程。

全面推進引黃灌區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實施銀北百萬畝鹽鹼地生物護坡治理工程、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的防護林建設及灌區二代林網改造提升工程,進一步改善灌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減少自然災害,建設農田防護屏障,再現“塞上江南新天府”美景。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及撫育改造50萬畝。

(六)城鄉增綠工程。

順應城鄉居民享受優美生態環境的要求,按照增綠、增效、增質的總目標,全面實施城鄉增綠工程,大幅增加城市鄉村人居綠量,切實綠化美化城鎮、鄉村環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打造個性鮮明、特色突出的綠色城市、多彩村莊。

積極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公共綠地、休閒廣場、景觀小品、城市綠道和市民休閒森林公園。結合生態移民遷入區和美麗村莊建設,加快建設一批綠色村莊。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5萬畝。

(七)濕地保護工程。

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全區濕地保護總面積穩定在310萬畝。重點加強黃河、清水河等流域濕地、湖泊、水系保護性開發,積極創建濕地公園、濕地保護性社區、植被恢復社區,構建濕地公園體系。

全面啟動寧夏濕地確權登記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濕地抵押貸款等工作。實施退耕還濕工程。建立覆蓋全區的候鳥遷徙路線,建設重點野生鳥類觀測點和科普基地。

到2020年,全區60%以上的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打造黃河濕地生態長廊。

(八)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工程。

加強9個國家級和4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提高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科研監測、防災預警、社區共管、生態旅遊能力。

(九)南部山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

重點加強對坡耕地和溝道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75平方公里。

四、葡萄酒產業現代化五大工程

(一)賀蘭山東麓產區品牌塑造工程。

瞄準市場目標人群,在一二三線城市建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展示推廣平臺20家以上,酒莊直銷視窗200家以上。創新辦會方式,辦好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等重大節會。

(二)葡萄酒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工程。

利用區內外可研教育機構與人才資源,開展新品種選育、風土區劃、抗寒優質栽培、釀酒工藝提升、市場研發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廣一批成熟的適用技術;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專業培訓,培養提升專業技術、企業管理、市場行銷人才隊伍。

(三)推進酒莊與基地一體化經營工程。

嚴格酒莊建設准入條件,新批准酒莊應有自己的葡萄園,酒莊所用的葡萄原料應來源於自己管理的葡萄園,不足部分可在產區內通過流轉、訂單、租賃等方式解決,葡萄酒發酵應在酒莊內完成。要積極引導葡萄種植農戶或企業與葡萄酒生產企業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體。

(四)試驗示範區酒莊集群建設工程。

建設好賀蘭金山、紅寺堡肖家窯與青銅峽鴿子山試驗示範區,完善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和園區管理辦法,積極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建設。實施酒莊列級化管理,培育一批精品酒莊。

(五)專業化服務體系工程。

主要在葡萄苗木生產、葡萄園機械化生產、葡萄酒品質檢驗檢測、葡萄酒全產業鏈監管、市場銷售、技術諮詢培訓等方面進行專業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