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琅琊榜:梁帝意外提拔靖王主審慶國公案,背後都有哪些深意?

琅琊榜裡面,梁帝為了制衡太子和譽王,經過左右思慮最終選擇平日裡他最不待見的靖王來主審慶國公案件。

那麼,這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首先,審理這個案子能讓靖王快速的瞭解整個朝堂的運行機制以及鍛煉處理各項問題的能力。

靖王這些年來一直在軍旅之中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可是在梁帝和所有朝臣們的眼裡他就是一個粗人。

我曾經納悶:一個有著如此顯赫軍功的郡王,怎麼就那麼不受皇上待見?怎麼就讓其他皇子沒有一點警覺呢?

但細想想也不難理解,看看歷朝歷代,帝王對於手握軍權的將軍大多都是忌憚加打壓,崇尚文治,壓制武將,鮮少會有尚武的朝代。

元代尚武,沒多少年就玩完了。武力統一天下的君主,鮮少會將帝王傳給和自己一樣能征善戰的兒子:

比如李世民把帝位傳給李治而沒有傳給吳王恪(當然這個有長孫皇后的原因),朱元璋把帝位給了皇長孫而不是朱棣,因為他們都明白,武力得天下,卻要靠文治國家。

靖王這些年在外征戰,遠離朝堂,根本不熟悉朝堂的具體運作方式,也不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禦人。

這裡所說的不熟悉並不是指他不懂得站隊伍,欺上瞞下的官場一套,而是順利維持一個國家運行的機制等等各項他都並不瞭解。

那麼如果一直如此的話,蘇兄就算把太子和譽王都鬥倒了,梁帝也不會想起靖王。

而慶國公一案,案件複雜,牽連甚廣,如果能把這個案子辦好了,靖王對於朝堂的運作等等差不多也就都熟悉了。

其次,能得到梁帝的賞識。

畢竟在這個案件上太子和譽王鬧的不可開交,讓梁帝非常頭疼。

身為上位者,皇上希望的是能為自己分憂解難的皇子,而不是天天拿各種事情來煩自己的皇子。

慶國公這個案子交給靖王本就結了梁帝的難題,如果再能辦的漂漂亮亮,完全合了梁帝的心思,那麼梁帝心裡的天平必然會一點一點的倒向靖王。

再次,雖然辦案子會得罪一些人,但也能換上一批能為自己所用的人。

至少從辦案中能發現哪些人可用,哪些將來是棟樑,比如刑部蔡荃和戶部的沈追後來就成為誓死追隨靖王的人。

最後,慶國公案涉及的是什麼問題,是當時最為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把這件事情辦好,老百姓對他絕對是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啊,那他在百姓中的威望可就樹立起來了。

並且慶國公是軍方的人,辦好這個案子,也能樹立靖王在軍隊和朝堂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