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體育小鎮再注資超2千億元 放長線能否釣到“大魚”仍是未知

12月立冬之後,全國各地冰雪運動一片熱鬧,似乎在宣揚著即將迎來它們的“春天”。隨著46號的出臺,2017年可以說是體育產業從“風口”變成“熱詞”最有力的一年,也是我國體育發展趨勢上升明顯的一年。

當然,在這其中,除了政策利好之外,更少不了資本的投入。

近日,海爾集團斥資300億元,把即墨溫泉田橫運動休閒特色小鎮打造世界級體育運動休閒項目;郭斌、王楠夫婦與劉國梁一起斥資500億,在威海市南海新區打造體育產業特色小鎮。事實上,在政策的背景以及資本的紅利下,從進入2017年開始,我國體育小鎮的投資消息就不斷被披露,而且每筆數額都基本破億。

其實,從上面的表格資料顯示不難發現,這些投資方一般是地產開發商、專注體育領域的企業/公司,要麼是體壇退役明星個人,要麼就是政府幫扶,雖然角色不同,但最終目標無疑都是以體育小鎮項目推動城市發展,從而來實現利益。

以房地產轉型體育產業的萊茵體育為例,

此前豪賭140億佈局體育小鎮,難免讓人質疑其以轉型之名低價圈地,以房產專案售賣為根本目的,不然從實際情況來看,萊茵體育並非是一個強IP資源的公司,大手筆的投入要想從中達到盈利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對此,業內人士曾表示,體育產業一般有3~5年的孵化期,也叫投入期,在從地產轉型到體育的過程中,地產利潤逐漸下降,體育項目又處於資金投入中,

因此會帶來業績的下滑。這樣看來,也不難理解萊茵體育的“放長線釣大魚”豪賭了。

目前,不管是從在建還是規劃建設中的體育小鎮來看,目前我國體育小鎮大多都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都是以運動休閒小鎮為主,通過引進賽事IP、建設青訓基地、場館、展開民間賽事等建設體育小鎮專案。唯一不同的,恐怕也就是當地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少數的體育運動項目。

(易體網/N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