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以為給包子變個色隨便哪樣青菜都行,必須用這個才會更好吃

最好是用菠菜汁,其顏色比較自然和穩定。發麵:將500g麵粉加適量菠菜汁和清水(菠菜汁的量以達到色澤要求為度)、老酵面調製成團,蓋上濕布發酵成嫩酵面。使堿:將發酵後麵團加入純鹼、白糖反復揉勻,

驗堿正確後蓋上濕布餳面10分鐘。

製作餡料:鍋置火上,加化豬油燒熱(也可加入色來由),下豬肉炒散(此種做法為熟餡)加料酒、生抽、食鹽充分攪拌均勻,炒幹水分,再加芽菜炒香起過,冷後拌其他調料即可;也可製作成生餡,其做法就是豬肉餡,

加料酒、生抽、食鹽充分攪拌均勻,即可。

包捏成形:將發酵好的麵團,搓條下劑(30),最重要的是每一個面劑子大小要一致,取一面劑,用擀麵杖擀製成直徑為6釐米左右的圓皮,放入餡料,用手提捏成不收口的龍眼細褶紋包子,放入刷油的蒸籠內。

成熟:火旺水開,蒸約12分鐘即熟。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麵食,它起源於三國。相傳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

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

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就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面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

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因為傳播知識,無任何商業目的,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之,立即刪除)

請告之,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