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死刑犯在臨死前,為何要吃上一頓“斷頭飯”?原因很簡單!

在現在拍攝的古裝電視劇中都會出現這麼一幕,臨死前的死刑犯都會有好酒好菜吃上一頓,因為是最後一餐,一般伙食都是不錯的,今天就來聊聊古代的“斷頭飯”的那點事!

在我國歷史上最早有吃斷頭飯的習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莊王在平定了大臣叛亂之後,為了籠絡其它楚國舊貴族的人心,以及顯示自己的博大胸懷,於是下旨允許叛臣家屬在臨處決前,每人均以飽食,後來在諸侯國推行,被認為是“人性化”,

一直延續到現在。

那麼“斷頭飯”一般都是什麼伙食標準呢?今天就拿宋朝的“斷頭飯”來講述!

宋太祖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就下下規矩,每個判死刑的囚犯在死前可以享受一餐斷頭飯。每個犯人撥款五貫(五千文)。但是由於以前的牢房各種潛規則,

這些錢一般都會層層剝削,遲到死囚嘴裡的剩不下多少。估計也就是能見到肉而已。不久之後,斷頭席就被簡化成“白飯一碗、肉一碗、菜蔬一碗”的形式,象徵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也花不了多少錢。

古代的“斷頭飯”算是給予人最後的尊重 ,有尊嚴的赴死。

希望來世能投個好胎,也算是封建社會裡頗有人性化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