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3種父母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長第一個就中招了

文:小學生學習

我們都想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都想做一個好媽媽。

但是如果你不“絕情”一點,那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累死也成不了好媽媽……

有人說,自從有了孩子,才真正學會了愛。對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我們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什麼都想給他最好的,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簡直就是用命在愛。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媽媽把洗好的最大的蘋果給孩子,“乖,這個最大的是你的!”於是孩子理所應當的拿走了。

蒸魚端上桌,

爸爸會把魚身上最好的肉夾給孩子:“兒子,魚肚子上的肉最嫩、最好吃!”於是孩子理所應當地吃了。

爸爸媽媽疼孩子,爺爺奶奶更疼,隔代親嘛,他們會給孩子做最好吃的飯菜,第一口都是孩子的;會給孩子買最好的玩具,就一個孫子,當然得疼了。

於是孩子覺得本來就該這樣。

如果孩子想要個啥,那一家人都會為此忙的團團轉,仿佛這就是最大的事。

也許我們覺得這就是愛,就算自己省吃儉用、就算自己沒有,也要想辦法給孩子最好的。但卻不知道這是在害孩子,時間一久,孩子覺得所有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大家就該對自己好,就該無條件的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所有人都該以我為中心。於是孩子變成了自私自利、不懂感恩、自我自大的性格,

然後就毀了。

再愛孩子也不能溺愛,要從小讓他知道“沒有人會慣著你,就算爸媽也不會!”好的東西是給爺爺奶奶的、是給爸爸媽媽的,要學會尊敬長輩,要學會感恩。另外想要好的,就得自己努力,不勞而獲是可恥的。

雖然看似絕情,但其實只是理性,孩子長大後總要獨自面對生活,出了門“沒有人會慣著你”,孩子需要從小懂得這點。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常犯錯,

因為他們在任何一個方面都要從零學習,他們總是在探索嘗試中體會、成長,天下沒有不犯錯的孩子。

可是對於孩子犯錯,並不是每個大人都能正確應對。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碗,當他正難過、正自責、正要想辦法補救的時候你卻說:“沒事沒事孩子,不就是一隻碗嘛,你沒傷著就好。”

當孩子不小心損壞了別人的東西,你馬上護著,“我們又不是故意的,是你們放的地方不對。

後來當孩子罵人、打人,被別人家長教訓的時候,你卻說:“我家孩子就是有點頑皮不懂事,你和小孩子計較什麼?”

孩子犯錯了,做家長的不僅不借此管教孩子,反而不分是非對錯的安慰孩子、偏袒孩子、為他找理由。看著是保護了,但孩子做錯事、惹了禍沒得到相應的懲罰教訓,他便會覺得這樣沒事,只會更肆無忌憚,早晚會在外面得到大教訓。不知不覺間孩子變成了熊孩子,而你就變成了熊家長。

所以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管,而且要嚴管,小時候的錯誤如果不糾正,到後面就會釀成大錯。所以之前看過那個報導,美國一位元媽媽,因為孩子經常霸淩同學,就拿著孩子的手摁到鐵爐上,有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反對,但她說:現在他能霸淩同學,如果我不管教,以後他就是拿槍射殺別人,我不能眼睜睜低看著他那樣……這位媽媽的方法不提倡,但是管教孩子的心是好的。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要小題大做,也許看著絕情,但這是為了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十分普遍,那就是害怕孩子吃苦、受挫。

什麼是吃苦呢?按家長的經驗,幹活多、忙忙碌碌就是吃苦;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天山珍海味就是享福。

再加上“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掃地、擦桌子就趕緊奪過來,“別累著了,讓媽媽來……這些活都不是你幹的,你看書去吧……”

當孩子剛幫忙幹點活,還沒熱身的時候,或者稍微累一點的時候,大人就心疼的不得了,“我滴個乖乖啊,累壞了吧,快歇歇去!”不能看見孩子出點汗,累一點,反而自己累死累活的卻心甘情願。

也許孩子就是想做、想參與生活,也許孩子覺得這樣還挺有意思,也許只是想幫爸爸媽媽做點事,但是我們的過度呵護,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時間一長孩子就好吃懶做了,身體素質變差了,慢慢就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每個人到這個世界都不是享福的,需要體會生活,需要勞動創造,這並不是吃苦。

那什麼又是受挫呢?很多家長的觀念就是,遇到的難題多、失敗多就是受挫,一路成長沒有曲折坎坷就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如果孩子自己嘗試做個什麼事做砸了、失敗了、受挫了,那父母馬上就該說:“看看,讓你不聽媽媽的話,現在失敗了吧!”所以在後面大人就經常說,“別做那個,太難了……別那樣玩,會有危險的……那個有什麼意思,別玩了……”

孩子總是在嘗試——失敗——再嘗試中成長的,這是很正常的成長規律,如果一遇到難題就回避,一遇到失敗就放棄,那漫漫人生路還怎麼前行?家長動不動就說洩氣話、就打擊、就隨意評論,還怎麼讓孩子獨立自主、變得強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管是吃苦、還是受挫,都是人生的一部分,經歷過重重困難、跌宕起伏,才能雲淡風輕、坐看花開花落。

不把最好的給孩子,犯錯了就嚴厲管教,讓孩子自己吃苦、受挫、探索嘗試……這些看似絕情,實則是最愛,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獨立自主,為了孩子能夠擁抱生活、擁抱世界。

他便會覺得這樣沒事,只會更肆無忌憚,早晚會在外面得到大教訓。不知不覺間孩子變成了熊孩子,而你就變成了熊家長。

所以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管,而且要嚴管,小時候的錯誤如果不糾正,到後面就會釀成大錯。所以之前看過那個報導,美國一位元媽媽,因為孩子經常霸淩同學,就拿著孩子的手摁到鐵爐上,有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反對,但她說:現在他能霸淩同學,如果我不管教,以後他就是拿槍射殺別人,我不能眼睜睜低看著他那樣……這位媽媽的方法不提倡,但是管教孩子的心是好的。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認真對待,要小題大做,也許看著絕情,但這是為了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十分普遍,那就是害怕孩子吃苦、受挫。

什麼是吃苦呢?按家長的經驗,幹活多、忙忙碌碌就是吃苦;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天山珍海味就是享福。

再加上“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掃地、擦桌子就趕緊奪過來,“別累著了,讓媽媽來……這些活都不是你幹的,你看書去吧……”

當孩子剛幫忙幹點活,還沒熱身的時候,或者稍微累一點的時候,大人就心疼的不得了,“我滴個乖乖啊,累壞了吧,快歇歇去!”不能看見孩子出點汗,累一點,反而自己累死累活的卻心甘情願。

也許孩子就是想做、想參與生活,也許孩子覺得這樣還挺有意思,也許只是想幫爸爸媽媽做點事,但是我們的過度呵護,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時間一長孩子就好吃懶做了,身體素質變差了,慢慢就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每個人到這個世界都不是享福的,需要體會生活,需要勞動創造,這並不是吃苦。

那什麼又是受挫呢?很多家長的觀念就是,遇到的難題多、失敗多就是受挫,一路成長沒有曲折坎坷就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如果孩子自己嘗試做個什麼事做砸了、失敗了、受挫了,那父母馬上就該說:“看看,讓你不聽媽媽的話,現在失敗了吧!”所以在後面大人就經常說,“別做那個,太難了……別那樣玩,會有危險的……那個有什麼意思,別玩了……”

孩子總是在嘗試——失敗——再嘗試中成長的,這是很正常的成長規律,如果一遇到難題就回避,一遇到失敗就放棄,那漫漫人生路還怎麼前行?家長動不動就說洩氣話、就打擊、就隨意評論,還怎麼讓孩子獨立自主、變得強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管是吃苦、還是受挫,都是人生的一部分,經歷過重重困難、跌宕起伏,才能雲淡風輕、坐看花開花落。

不把最好的給孩子,犯錯了就嚴厲管教,讓孩子自己吃苦、受挫、探索嘗試……這些看似絕情,實則是最愛,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獨立自主,為了孩子能夠擁抱生活、擁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