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蘇一個縣級市,人口超過百萬,被譽為“江南福地”

常熟市,隸屬于江蘇省蘇州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長三角腹地,南接昆山、蘇州市區;西接無錫市區、江陰;東北瀕長江黃金水道,與南通隔江相望;西北境與張家港接壤。

常熟地域,夏、商為古揚州屬地,周朝時先為吳國地,越滅吳後屬越,楚滅越後屬楚。

秦朝,常熟地域屬吳縣。

西漢時,常熟地域首次設虞鄉建置,仍屬於吳縣。

東漢時,常熟地域內又增設南沙鄉,並在該鄉置司鹽都尉署,開常熟地域史設吏治之先河。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吳縣之虞鄉立海虞縣,

此為常熟地域設縣之始。

東晉咸康七年(341年) ,南沙鄉升為南沙縣。是時,常熟地域並存海虞、南沙兩縣。

南齊永泰元年(498年),海虞縣北境設海陽縣;南梁天監六年(507年),置信義郡,郡治南沙城。

南梁大同六年(540年),南沙縣更名為常熟縣,縣治之地設南沙城(即今福山),是為常熟縣名之始。

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隋開皇年間,廢信義郡及所轄海陽、前京、信義、海虞、興國等五縣,併入常熟縣,縣治設于原南沙城;隋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建常州。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今虞山鎮)。

元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複降為常熟縣。

清雍正四年(1726年),

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治同城。

1911年11月,常熟、昭文兩縣合併為常熟縣。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區置常熟市,餘為常熟縣。

1954年11月,常熟市升為江蘇省轄市;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統一為常熟縣。

1961年,劃出14個公社和常陰沙農場,歸屬新成立的沙洲縣(即現張家港市)。

1983年3月,撤縣建市,設縣級市常熟市。

常熟市總面積1276.32平方千米,總人口106.82萬人(2015年),下轄9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林場、2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專業市場、1個旅遊度假區。

常熟地處江南水鄉,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常熟歷史名人:仲雍、魚侃、嚴天池、錢謙益、王翬、翁同龢等。

常熟八狀元:陸器(唐開成五年,840年)、周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孫承恩(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歸允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汪繹(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應銓(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翁同龢(清咸豐六年,1856年)、翁曾源(清同治二年,1863年)。

相關文章:

江蘇一個縣,人口超過110萬,被譽為“江淮樂地”

江蘇人口最多的縣,是虞姬故里,被譽為“江淮明珠”

1863年)。

相關文章:

江蘇一個縣,人口超過110萬,被譽為“江淮樂地”

江蘇人口最多的縣,是虞姬故里,被譽為“江淮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