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有點主見不好嗎?什麼叫主見

你有點主見不好嗎?什麼叫主見

「有幾次我都想對他們說:滾!我不需要他們,

每次找了他們之後,我都會覺得自己很沒用。」

這是我的一個朋友 A,意識到自己總是在某些事情的決策上,依賴別人的建議。

最近 A 又遇到煩心事了:到底應不應該搬家——現在住的地方離公司近,離朋友住的地方也近,但是氛圍不好,半夜放京劇的鄰居已經讓她失眠了很長時間,已經開始影響工作狀態了。

於是 A 找了一個安靜又實惠的房子,環境也還不錯,

但是離朋友和上班的地方有點遠。我的這個朋友自己拿不定主意,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助朋友,才有了開頭的一句話。

矛盾的是,沒過多久,A 又沮喪地說:如果在搬家這件事情上,我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會不會認為我自私?我害怕被孤立。

作為旁人我也不好說什麼,我清楚,在搬家這件事情上,最終拿主意的只能是自己。只是,一方面,A 認識到總是依賴別人不是辦法,

另一方面,A 又很難下定決心去反抗這種習慣性的依賴。

我相信,除了朋友 A 以外,還會有很多人在關鍵時刻選擇依賴別人。比如說,依賴父母,依賴同事,依賴另一半。總是依賴,總是懶得獨自去思考,總是懶得行動,總是習慣了躲在舒適區,等事情水到渠成——雖然這種依賴習慣的養成,和旁人脫不了關係,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在自己身上,我們為什麼會習慣性地依賴別人?

依賴,即一方依靠另一方。

依,為依靠;賴,為懶惰心理。顧名思義,依賴就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懶得獨自思考,放棄自己的主見,總是想得到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甚至希望別人能把事情做好。依賴,有物質上的,有金錢上的,有情緒上的,也有心理上的依賴。

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

一方面,依賴,是因為自信心不足。在不得不做出決定的時候,如果總是習慣於徵求別人的意見,就會讓自己不斷地在不自信和不斷依賴的怪圈中迴圈:越不自信,

越想依賴別人,越依賴別人,越認為自己不行。

這裡的自信心不足,是不能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彼此的想法和意見:不能平等地看待別人和自己,認為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的解決方法都是不好的,別人的決策都是更勝一籌的。

就拿我的朋友 A 來說,在搬家這件事情上,A 無法對等地看待她和朋友的決策,在搬與不搬之間猶豫不決。

搬,她能有更好的睡眠品質,降低生活成本,但是遠離朋友怕孤立;不搬,她的失眠情況得不到改善,她會受不了,但是還可以經常和朋友見面,友情還能保鮮。

其實A心裡很清楚,兩種方案各有優劣。

她糾結的地方在於,無法接受任何一個方案所帶來的不便,在這樣的前提下,她堅信朋友的建議一定會比自己的好!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舉個不同的例子:女孩子在感情上遇到問題的時候,都喜歡向好朋友吐苦水,而且希望他們能告訴她怎麼做。

小紅:我們最近又吵架了,我知道他很愛我,可是他為什麼要說那麼傷人的話?

小明:可能說明他真的生氣了,等氣消了就好了,別想太多。

小紅:我知道是我把他惹生氣了,可是我該怎麼辦?

小明:(內心 OS:你也知道是自己把他惹生氣了,我能怎麼辦?)要不你給他做一頓好吃的,就當道歉了。

小紅:我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我在去菜市場路上呢。小明,謝謝你,你真是個好人!

小明:好朋友應該做的,不客氣。(內心 OS:喵喵喵?)

其實她們心裡清楚自己對另一半的感覺,只不過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會比別人的好,才會習慣性地尋求別人的觀點。事實上,就算得到了別人的建議,就一定比自己想的好嗎?並不見得。

另一方面,依賴,和家庭教育有關。獨生子女更容易養成依賴的習慣,除非他的家庭教育提倡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生活。

依賴的習慣可以從小就養成,特別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甚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被父母保護得很好,根本沒有獨自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或者獨立做出選擇的機會。

由於這種依賴性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習慣,除非痛下決心。

再比如說,有些大學生「越長大越不獨立」。從幼稚園到高中階段,他們的都是在父母的指點下生活的,遇到問題總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但是到了大學呢?遠在老家的父母也沒能照顧到他們的生活起居,不誇張的說,有同學是不會洗衣服的。沒有了能依賴的人,怎麼辦?

另外我說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推選班幹部。

明明是很光榮的班幹部,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當?因為當班幹部事兒多,特別是畢業的時候,自己都自顧不暇,作為班幹部還要去幫同學做這做那的——總是習慣了別人圍著自己把事情做完,所以,大家都不想接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

因此,依賴是一種習慣。而且,懶惰和依賴不只是學生會有,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甚至會把它們帶到工作中,感情中去。

所以,總是依賴別人,影響並不好:

首先,過度依賴別人,是別人主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自己。你甘心只做自己生活的配角嗎?

其次,過度依賴別人,是過分認同別人的觀點,無視自己內心的聲音。你能保證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受委屈嗎?

再次,過度依賴別人,會不斷削弱你的自信心,總是期待有人幫你,認為自己不夠好。你不認為一個不自信的人在生活中很被動嗎?

我一直相信,自助者,得天助。想要改變依賴的習慣,應該下功夫,光是看文章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行動。

1)不要總是接受別人主動的幫助,除非你已無能為力。不管是任何的問題,我希望大家都能先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機會,至少能拿出一套解決方案。

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某件事,請堅持自己的態度。遇到難題的時候可以請教,但前提必須是獨立完成。

2)走出舒適區。當你在非常忍不住想要請別人幫忙的時候,逼自己一把,對依賴說「不」!希望你能認識到:你是一個獨立人,你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種看法不是得到認同才能成立,況且別人的看法不一定受用——即使你按照自己的方法沒能把事情做好,也只有失敗能讓你成長。

即使對方是個關係非常親近的人,但我認為,正是因為親近,才讓你的依賴有恃無恐。因此,要對抗依賴性,需要認識這一點。

3)分析是什麼導致你依賴別人。是不是別人說的話影響了你,讓你覺得需要他們,而且不得不依靠他們?還是你已經認識到是不自信導致的依賴?找出依賴別人的原因,對症下藥。

4)做出嘗試。如果你在金錢上依賴父母,那麼,我建議你學會理財;如果是情緒上依賴別人,我希望你能認識到,人的喜怒哀樂是正常的,如果對方不能理解你的心情,你也不必遷就。為何不稍微眷顧一下自己呢?

都喜歡向好朋友吐苦水,而且希望他們能告訴她怎麼做。

小紅:我們最近又吵架了,我知道他很愛我,可是他為什麼要說那麼傷人的話?

小明:可能說明他真的生氣了,等氣消了就好了,別想太多。

小紅:我知道是我把他惹生氣了,可是我該怎麼辦?

小明:(內心 OS:你也知道是自己把他惹生氣了,我能怎麼辦?)要不你給他做一頓好吃的,就當道歉了。

小紅:我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我在去菜市場路上呢。小明,謝謝你,你真是個好人!

小明:好朋友應該做的,不客氣。(內心 OS:喵喵喵?)

其實她們心裡清楚自己對另一半的感覺,只不過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會比別人的好,才會習慣性地尋求別人的觀點。事實上,就算得到了別人的建議,就一定比自己想的好嗎?並不見得。

另一方面,依賴,和家庭教育有關。獨生子女更容易養成依賴的習慣,除非他的家庭教育提倡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生活。

依賴的習慣可以從小就養成,特別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甚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被父母保護得很好,根本沒有獨自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或者獨立做出選擇的機會。

由於這種依賴性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習慣,除非痛下決心。

再比如說,有些大學生「越長大越不獨立」。從幼稚園到高中階段,他們的都是在父母的指點下生活的,遇到問題總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但是到了大學呢?遠在老家的父母也沒能照顧到他們的生活起居,不誇張的說,有同學是不會洗衣服的。沒有了能依賴的人,怎麼辦?

另外我說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推選班幹部。

明明是很光榮的班幹部,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當?因為當班幹部事兒多,特別是畢業的時候,自己都自顧不暇,作為班幹部還要去幫同學做這做那的——總是習慣了別人圍著自己把事情做完,所以,大家都不想接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

因此,依賴是一種習慣。而且,懶惰和依賴不只是學生會有,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甚至會把它們帶到工作中,感情中去。

所以,總是依賴別人,影響並不好:

首先,過度依賴別人,是別人主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自己。你甘心只做自己生活的配角嗎?

其次,過度依賴別人,是過分認同別人的觀點,無視自己內心的聲音。你能保證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受委屈嗎?

再次,過度依賴別人,會不斷削弱你的自信心,總是期待有人幫你,認為自己不夠好。你不認為一個不自信的人在生活中很被動嗎?

我一直相信,自助者,得天助。想要改變依賴的習慣,應該下功夫,光是看文章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行動。

1)不要總是接受別人主動的幫助,除非你已無能為力。不管是任何的問題,我希望大家都能先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機會,至少能拿出一套解決方案。

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某件事,請堅持自己的態度。遇到難題的時候可以請教,但前提必須是獨立完成。

2)走出舒適區。當你在非常忍不住想要請別人幫忙的時候,逼自己一把,對依賴說「不」!希望你能認識到:你是一個獨立人,你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看法,這種看法不是得到認同才能成立,況且別人的看法不一定受用——即使你按照自己的方法沒能把事情做好,也只有失敗能讓你成長。

即使對方是個關係非常親近的人,但我認為,正是因為親近,才讓你的依賴有恃無恐。因此,要對抗依賴性,需要認識這一點。

3)分析是什麼導致你依賴別人。是不是別人說的話影響了你,讓你覺得需要他們,而且不得不依靠他們?還是你已經認識到是不自信導致的依賴?找出依賴別人的原因,對症下藥。

4)做出嘗試。如果你在金錢上依賴父母,那麼,我建議你學會理財;如果是情緒上依賴別人,我希望你能認識到,人的喜怒哀樂是正常的,如果對方不能理解你的心情,你也不必遷就。為何不稍微眷顧一下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