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大部後,清政府為收回伊犁地區而費盡周折

清朝末年,左宗棠率領清軍經過詳細的準備後,迅速收復了被阿古柏匪幫禍亂的新疆大部分地區,僅剩下被沙俄霸佔的伊犁地區。因此,伊犁地區的收復行動被提上了清朝政府的議事日程。

當初,沙俄曾藉口烏魯木齊尚未被清軍收復,伊犁與北京交通不暢而拒絕交還伊犁,聲稱“代為管理”。如今,新疆大部已被清軍收復,他的這些藉口都已破產,清政府遂決定趁熱打鐵,迅速派人與沙俄談判,以收回伊犁。

不幸的是,清政府派錯了人,

吏部右侍郎、署理盛京將軍崇厚被選中,他是一個典型的投降派。而清廷也未對如何收回伊犁,如何應付沙俄可能提出的各種要求給崇厚做出明確的指令,只是授予崇厚“全權大臣,便宜行事”的大權,清廷只是指望人去了早早了結此事。

1878年11月8日,崇厚從上海搭乘外國商船前往俄國。崇厚在到達俄國後,面對沙俄虛偽的禮儀,甜美的話語,墜入沙俄精心設計的圈套,

充當了沙俄的代言人。清政府在與崇厚的通電中,也感覺其過於讓步,損失太多,數次電令拒絕,尤其是分界問題,指令“斷不可許”。

誰料,1879年9月下旬,崇厚在黑海裡瓦機亞行宮裡,擅自與沙俄簽訂了《交還伊犁條約》,沙俄同意交還特克斯河谷約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通往南疆的穆紮爾山口,並把原增設的領事減為二處,放棄了俄國貨物由嘉峪關運進內地的要求。但仍割占了霍爾斯河以西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賠款由500萬盧布增至900萬盧布。

這一改簽的條約,雖然仍屬於不平等條約,但能改約,保主一大片領土,同時取消了俄國在華的諸多特權,實屬不易。此條約一公佈,世界輿論一片譁然。英、法、美等國的各大權威報紙均載文評論說:“中國的天才外交官曾紀澤創造了外交史上的一個奇跡,他迫使大俄帝國把已經吞進口裡的土地又吐了出來。這是俄國立國以來不曾有過的事情。

本文參考文獻:《新疆兩千年》 劉遜 劉迪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