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廣西“壯族三月三”與文化發展研討會在邕舉行

2017年4月6日,“壯族三月三”與文化發展研討會在南寧舉行。

通訊員 韓江 攝

自治區黨校文史部教授何穎就“壯族三月三”文化可持續發展進行發言。記者 張國成 攝

當代廣西網訊2017年4月6日,2017廣西“壯族三月三”與文化發展研討會在南寧召開,來自各地的文化專家學者就“壯族三月三”文化節慶品牌打造等話題展開了討論與交流。

研討會由自治區文化廳主辦,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唐正柱表示,自2014年將“壯族三月三”列為廣西法定節假日以來,一年一度的“壯族三月三”成為廣西民族文化大展示、大交流、大傳承的平臺,成為全區各民族大聚會、大聯歡、大團結的盛會,成為廣西一個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2017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全區共舉辦430多項文化活動,

較往年民族特色更鮮明、創意創造更活躍、群眾參與更廣泛、整合融合更到位。

會上,自治區黨校、廣西社科院、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範學院、百色學院、廣西壯學學會、廣西民族問題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報社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2017年的“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暢所欲言,共同探討民族傳統節日傳承發展和利用的路徑,為打造“壯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華”文化品牌升級版建言獻策。

自治區黨校教授陳學璞提出“壯族三月三”的定位是山歌節,節日期間不僅要有政府主導和主辦的大型慶祝活動,還要有更多的民間歌圩,應該組織力量精心挖掘整理創作山歌,精選100首山歌進行廣泛宣傳,多送出山歌的旋律,多普及廣西山歌。

廣西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潤柏也認為,“壯族三月三”要以山歌文化為根本,節日文化活動應該圍繞山歌來展開,

對歌、賽歌等節日活動成為主要內容或者主題。他建議對壯族山歌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更多各界人士參與,使廣西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廖明君認為,“壯族三月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特點就是活態,所以不應該停下,應該有所創新並提供發展空間。

“壯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是專家學者最為關注的問題,

自治區黨校文史部教授何穎認為,今後應重視區域文化交流融合與國際文化交流合作,舉辦“三月三”全國論壇、中國—東盟“三月三”文化嘉年華等,還可打造“三月三”文化主題公園、文化產業園區。

廣西師範學院教授黃桂秋提議要打造“三月三”文化產業鏈。“廣西不僅要把‘壯族三月三’當作文化品牌,而且要當成一個文化產業。”黃桂秋認為今後可通過產業鏈的設計和策劃,讓人們無論何時來到廣西,都能在各地看到“三月三”的影子。

讓人們無論何時來到廣西,都能在各地看到“三月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