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被稱為秦末第一謀士,七十歲參加義軍,只可惜沒有遇到明主

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能夠建國稱帝的原因,他本人都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可見劉邦是一個懂得用人的領導,那麼反過來為什麼楚霸王項羽不能聽從謀士范增的計謀呢?範增是什麼樣的人呢?

範增影視劇照

據史書記載,范增是居鄛人(今安徽巢湖),

平時在家,好出奇計。當陳勝大澤鄉起義時,他已年屆七十。不久,項梁率會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為反秦鬥爭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反秦事業。據說范增見到項梁等將領,首先分析了陳勝所以失敗的原因。他認為,秦滅六國,楚人的仇恨最深,人們至今還懷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懷王,因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是有道理的。
而陳勝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國反秦的力量,導致其勢不長。接著範增論證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他認為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複立楚國社稷。他建議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項梁等人毅然接受了範增的提議,項氏領導起義軍才豎起了正義的大旗,
一步步走向強大。後世有人說,範增的這個計謀足以稱得上秦末第一謀士。

西楚霸王項羽

西元前206(漢元年),範增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採納。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借機行刺,終未獲成功。範增勃然大怒,

撥出所佩寶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一雙玉鬥(玉制的酒器),明斥項莊暗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後來楚漢爭霸,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範增被項羽猜忌,項羽懷疑範增和漢國私下勾結,漸漸剝奪他的權力。範增大怒,說:“天下大事已經大致確定了,君王自己處理吧。希望能讓我告老還鄉。”回鄉時,還沒到彭城,就因背上癰疽發作而死。

徐州市彭城路土山上的範增墓

總之,範增為了項羽的霸主事業鞠躬盡瘁,並且看到了劉邦是項羽奪取天下的最大對手,多次向項羽闡明殺掉劉邦以絕後患確保江山的利害關係。但是,項羽為人注重義氣,多疑且自大,一方面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不利於自己重情重義的名聲。另一方面自大地認為劉邦無論在才智還是軍事策略上尚不足以對自己奪取天下的事業造成威脅,遲遲不肯殺掉劉邦。

後來陳平的反間計輕易就使項羽對範增產生了疏遠和猜忌,范增作為一介忠臣,為項羽鞠躬盡瘁的忠心和苦心卻換來項羽的疏遠,範增只能感歎未能遇見明主。在範增死後,項羽在其他謀臣的勸諫下才意識到範增的一片苦心和自己對範增的誤解。範增死後第二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和韓信的聯軍擊敗,退至垓下被包圍,最終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劉邦以“楚漢戰爭”的勝利者,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漢朝。

不利於自己重情重義的名聲。另一方面自大地認為劉邦無論在才智還是軍事策略上尚不足以對自己奪取天下的事業造成威脅,遲遲不肯殺掉劉邦。

後來陳平的反間計輕易就使項羽對範增產生了疏遠和猜忌,范增作為一介忠臣,為項羽鞠躬盡瘁的忠心和苦心卻換來項羽的疏遠,範增只能感歎未能遇見明主。在範增死後,項羽在其他謀臣的勸諫下才意識到範增的一片苦心和自己對範增的誤解。範增死後第二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和韓信的聯軍擊敗,退至垓下被包圍,最終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劉邦以“楚漢戰爭”的勝利者,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