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津日報》:西青區中北鎮社區試水垃圾分類回收側記

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

按照《方案》要求,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同時,本市將作為全國46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城市之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

對於一直致力於“美麗天津”建設的本市來說,垃圾分類對很多居民並不陌生,早在幾年前,就已有不少社區開始“試水”垃圾分類,

用自己的行動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垃圾分類怎麼分?居民們願意配合嗎?效果怎麼樣?還有哪些問題要解決?日前,記者走進西青區中北鎮假日風景社區,瞭解到了居民們向垃圾“宣戰”的故事。

“科普進行曲”——

打造便捷的分類模式

作為中北鎮一個擁有2700戶8000多人的老社區,假日風景給人的印象是花紅柳綠、乾淨整潔,地面沒有寵物糞便、牆上沒有任何小廣告,十分舒適。

這麼大的社區,要保持這樣的成果不容易,社區是怎麼做到的?社區負責人楊寶娟說,增強居民環保意識,開展垃圾分類回收“三部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簡單、合理、有效的分類模式,是該社區施行垃圾分類的“科普進行曲”,這不僅使垃圾分類慢慢推廣開來,同時也免去了老百姓分來分去、越分越糊塗的大麻煩。

在社區入口附近,記者遇到了正在倒垃圾的宋維銘女士。

作為一名上班族,垃圾分類處理並沒有讓她覺得麻煩。“你看,每個桶裡該放什麼,都在桶上標明了。”在她的提示下,記者看到,兩個聯排的不銹鋼垃圾桶上,一個印著廚房垃圾:菜葉、果品、生菜、剩飯等六類,另一個印著其他垃圾:衣服、衛生紙、紙盒、瓷器四類。同時,垃圾桶上標注了瓶子、報紙等可回收物品以及電池、燈管、化妝品、油漆等不可回收物品由社區服務中心在每個月的第四周週六統一上門回收。
宋維銘告訴記者,在社區廣場、入口處還有比較密集的居民樓附近,都有這樣的垃圾箱。如果在統一回收垃圾當天需要外出,可以直接將垃圾放在樓道垃圾箱旁邊,省時又方便。

這僅僅是社區垃圾分類的一個縮影。楊寶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人都明白垃圾分類的意義,但卻不知道分類的方法。何為可回收物?何為不可回收物?標準模糊,居民也不知如何下手。

做好垃圾分類,還要讓群眾方便,這樣標注詳細的分類垃圾桶是“功臣”之一。2016年,社區引進了60多個該類型的垃圾桶,放置於主幹道、小廣場、人群密集區、圍合戶型出入口,方便居民使用。同時,社區在鎮裡的統一安排下,將原有的300多個垃圾桶進行了改造,噴上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樣。

“宣傳圓舞曲”——

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

每到假期,居住在假日風景社區的中小學生們,就會到社區報到,學習垃圾分類和產品包裝上的符號。楊寶娟告訴記者,無論是學習手工製作還是參加競賽,垃圾分類是社區開展社會實踐課的“必修課”。在楊寶娟看來,做好垃圾分類,首先從娃娃做起。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孩子在家庭中的影響力舉足輕重,讓小手牽大手,使環保理念深入每一個家庭。

在社區內記者看到,有的垃圾桶上標有“寵物糞便垃圾箱”的字樣。楊寶娟告訴記者,居住在該社區65%以上的居民都飼養寵物。為了使這些寵物糞便不造成影響,社區上了年紀的志願者自發組成淨美隊,利用廢舊的布標做成一個個小口袋綁在樹木或路燈上,裡面裝上舊報紙,方便養寵物的居民清理自己寵物糞便。清理後的糞便,居民直接投放到“寵物糞便垃圾箱”內。

除此之外,每週一也是淨美隊的清掃日,清理社區內的垃圾和小廣告,同時,他們還會不定期宣傳垃圾分類,向過往的行人發放宣傳單。“每週一早晨上班,一看到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家蹲在地上把我們沒分好就倒掉的垃圾進行分類,總讓我很感動,也很慚愧。”宋維銘如是說。也恰恰是志願者身體力行的行動,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居民有意識地將垃圾分類投放。

“回收變奏曲”——

讓閒置物品變廢為寶

使垃圾變廢為寶是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回收變奏曲”。社區一直在向村民們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垃圾混合在一起是“垃圾”,而分類投放就變成了資源。要解決垃圾成災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從源頭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有價值的資源。

對於很多居民來說,他們不僅逐漸適應了垃圾分類投放,而且也在嘗試用自己的行動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以前沒怎麼重視,現在越來越感受到垃圾問題關係到自己的生活品質。”74歲的社區居民李兆蘭同時也是一名環保宣傳員,她號召大家減少一次性☆禁☆生☆禁☆活用品的使用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對於過度包裝的商品勇於說“不”。除此之外,李奶奶平時堅持勤動腦、勤動手,讓舊物換新顏,賦予它們更多的使用價值。如誰家有廢舊的海綿,她就要來將它削成錐形的筆尖供社區老年人寫地書。同時,她還將這個技能推廣開來,許多社區居民和學生學會了用廢舊物品製作地書筆、檯燈、購物袋等,並將其在“假日風景社區閒置物品置換”活動中拍賣。

在社區裡,記者還看到一些一人多高的綠色垃圾箱。據瞭解,這種綠色垃圾箱回收的是不穿的舊衣物、書本、箱包,等等,名字叫舊衣物回收箱。楊寶娟告訴記者,今年年初,區裡在各個街鎮統一安置了舊衣物回收箱,僅假日風景社區就有十餘個。每個月,相關部門就會將收集上來的舊衣物清走,有的統一處理,有的則捐獻給公益組織。居民李雪茹對記者說:“自從有了寶寶後,很多寶寶穿過的衣服和我的舊衣物都沒有地方處理,現在條件都好了,送人吧人家不願意要,扔掉吧又可惜。有了回收箱,為我們家清理了不少庫存。”

記者手記

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的主要途徑,也是解決垃圾圍城難題的有效手段。隨著公眾的公共意識提高,垃圾分類將在公眾生活中內化為一種素質,外化為一種習慣。但與此同時,垃圾分類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很多地方,在最基層的社區裡,垃圾是分好類的,但是在轉運的過程中,垃圾又被混在了一起,前端垃圾分類,末端一勺亂燴,這樣一種尷尬局面的出現,導致很多居民不願意費時費力進行分類。一些社區志願者認為,垃圾分類只是第一步,在分類之後,後續必須有科學高效的統一回收、利用流程,保證分類後的垃圾能夠各得其所、物盡其用。因此,這需要政府細緻有效的工作並形成長期有效的工作機制,與垃圾打一場長久的攻堅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就會到社區報到,學習垃圾分類和產品包裝上的符號。楊寶娟告訴記者,無論是學習手工製作還是參加競賽,垃圾分類是社區開展社會實踐課的“必修課”。在楊寶娟看來,做好垃圾分類,首先從娃娃做起。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孩子在家庭中的影響力舉足輕重,讓小手牽大手,使環保理念深入每一個家庭。

在社區內記者看到,有的垃圾桶上標有“寵物糞便垃圾箱”的字樣。楊寶娟告訴記者,居住在該社區65%以上的居民都飼養寵物。為了使這些寵物糞便不造成影響,社區上了年紀的志願者自發組成淨美隊,利用廢舊的布標做成一個個小口袋綁在樹木或路燈上,裡面裝上舊報紙,方便養寵物的居民清理自己寵物糞便。清理後的糞便,居民直接投放到“寵物糞便垃圾箱”內。

除此之外,每週一也是淨美隊的清掃日,清理社區內的垃圾和小廣告,同時,他們還會不定期宣傳垃圾分類,向過往的行人發放宣傳單。“每週一早晨上班,一看到這些白髮蒼蒼的老人家蹲在地上把我們沒分好就倒掉的垃圾進行分類,總讓我很感動,也很慚愧。”宋維銘如是說。也恰恰是志願者身體力行的行動,影響著一批又一批居民有意識地將垃圾分類投放。

“回收變奏曲”——

讓閒置物品變廢為寶

使垃圾變廢為寶是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的“回收變奏曲”。社區一直在向村民們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垃圾混合在一起是“垃圾”,而分類投放就變成了資源。要解決垃圾成災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從源頭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有價值的資源。

對於很多居民來說,他們不僅逐漸適應了垃圾分類投放,而且也在嘗試用自己的行動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以前沒怎麼重視,現在越來越感受到垃圾問題關係到自己的生活品質。”74歲的社區居民李兆蘭同時也是一名環保宣傳員,她號召大家減少一次性☆禁☆生☆禁☆活用品的使用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對於過度包裝的商品勇於說“不”。除此之外,李奶奶平時堅持勤動腦、勤動手,讓舊物換新顏,賦予它們更多的使用價值。如誰家有廢舊的海綿,她就要來將它削成錐形的筆尖供社區老年人寫地書。同時,她還將這個技能推廣開來,許多社區居民和學生學會了用廢舊物品製作地書筆、檯燈、購物袋等,並將其在“假日風景社區閒置物品置換”活動中拍賣。

在社區裡,記者還看到一些一人多高的綠色垃圾箱。據瞭解,這種綠色垃圾箱回收的是不穿的舊衣物、書本、箱包,等等,名字叫舊衣物回收箱。楊寶娟告訴記者,今年年初,區裡在各個街鎮統一安置了舊衣物回收箱,僅假日風景社區就有十餘個。每個月,相關部門就會將收集上來的舊衣物清走,有的統一處理,有的則捐獻給公益組織。居民李雪茹對記者說:“自從有了寶寶後,很多寶寶穿過的衣服和我的舊衣物都沒有地方處理,現在條件都好了,送人吧人家不願意要,扔掉吧又可惜。有了回收箱,為我們家清理了不少庫存。”

記者手記

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的主要途徑,也是解決垃圾圍城難題的有效手段。隨著公眾的公共意識提高,垃圾分類將在公眾生活中內化為一種素質,外化為一種習慣。但與此同時,垃圾分類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很多地方,在最基層的社區裡,垃圾是分好類的,但是在轉運的過程中,垃圾又被混在了一起,前端垃圾分類,末端一勺亂燴,這樣一種尷尬局面的出現,導致很多居民不願意費時費力進行分類。一些社區志願者認為,垃圾分類只是第一步,在分類之後,後續必須有科學高效的統一回收、利用流程,保證分類後的垃圾能夠各得其所、物盡其用。因此,這需要政府細緻有效的工作並形成長期有效的工作機制,與垃圾打一場長久的攻堅戰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