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半人的胃裡都住著這個磨人小妖精

文/普唯爾益生菌

1984年,澳大利亞學者 Barry J. Marshall 神色凝重地將眼前試管裡的液體一飲而盡。僅僅幾天後,原本健康的他便被證實得了胃炎。[1] 而這一壯舉,幫助他和同事證實了胃潰瘍的罪魁禍首,

住在胃裡的磨人小妖精——幽門螺桿菌(H.Pylori)。

普唯爾益生菌調查文獻顯示,目前我國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約為50%. [2] 而這種古老的細菌更是早已在人體內存活了58000多年。[3]普唯爾益生菌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或弧形彎曲的細菌,

一端有2~6根可以幫助他們運動的鞭毛。在被發現之前,它們完美地躲過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畢竟,在充滿了胃酸和消化酶的險惡環境中,怎麼可能會有生物存活,還優哉遊哉地對人類健康造成損害?!

然而,螺旋桿菌們卻偷偷衍生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第一,它們能分泌一種叫做尿素酶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分解胃粘膜組織滲出的尿素,在細菌身體周圍產生鹼性的雲團“氨雲”,中和胃酸,

順利形成有利於細菌生長的小環境。

第二,細菌們通過一端的鞭毛,穿入胃粘膜表面粘稠的黏液層,定居在胃粘膜上皮細胞的表面。胃粘膜表面的黏液能將胃壁細胞與胃酸隔絕,從而起到保護作用。而鑽入黏液層的螺旋桿菌們自然可以高枕無憂了。普唯爾益生菌

第三,幽門螺桿菌通過釋放毒素、改變胃壁局部微環境的酸鹼度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終導致胃炎、胃潰瘍,

甚至胃癌的發生。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並不會有什麼症狀。然而,當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糜爛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腸潰瘍時,就可能出現相應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

● 上腹部的疼痛

● 腹脹

● 吃完少量食物後就感覺到飽脹

● 沒有饑餓感

● 噁心或嘔吐

● 比平常感到更加疲勞

● 黑便

怎麼知道我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目前最常用的幽門螺桿菌檢查方法是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前需停服抗生素、鉍劑1月,停服質子泵抑制劑2周後再空腹檢測。在口服一定量14C 或13C標記的尿素後,

胃記憶體在的幽門螺桿菌會將尿素水解。而尿素中的14C 或13C就會以CO2的形式被呼出,從而被檢測到。該方法只用檢測呼出的氣體即可知道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無任何痛苦,簡便易行。當然其他還有可以檢測的辦法,如:胃鏡下取材病理染色或尿素酶試驗、大便抗原檢測等。

延伸:呼氣試驗檢測了有細菌還要做胃鏡檢查嗎?

如果呼氣試驗陽性,就說明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可能您並未感覺到胃部不適的症狀,但胃黏膜到底有沒有被損傷並不清楚,所以要知道胃部是否已發生病變仍需行胃鏡檢查,尤其是對於年齡在35歲及以上、有報警症狀(消瘦、貧血、黃疸、腹部包塊、大便潛血陽性等)、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發區的患者,一定要做胃鏡檢查,以便明確胃部病變及篩查早期胃癌。當然,即便是呼氣試驗陰性,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又有明確胃部不適症狀的,仍然建議胃鏡檢查,畢竟沒有細菌其他原因也會導致胃部病變的,只有拿鏡子照照胃才能放心。換句話說,胃鏡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雖然都是檢查胃的,但是查的東西不一樣,說明的問題也不一樣,兩者還不能互相替代。普唯爾益生菌

延伸:普通人需要去檢測幽門螺桿菌並進行根除治療嗎?

雖然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約為50%,並且與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密切相關,但是要求所有人主動篩查並進行治療並不現實。因此,我們建議下列患者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和根除治療:

來自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

幽門螺桿菌要怎麼治療?

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含鉍劑的四聯藥物(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的方法進行,療程為10天~14天,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飯前半小時服用,兩種抗生素飯後立即服用。口服鉍劑會使大便變黑,抗生素呋喃唑酮會是小便變黃,不用過度緊張,這是藥物所致,無需特殊處理。服用四聯藥物後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便秘、腹瀉等不適,如症狀輕微可以耐受,建議一定堅持規律服藥至療程結束;當然如果症狀嚴重需要諮詢您的醫生是否還能繼續服藥。

這裡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服藥後出現皮疹等過敏徵象,請立即停藥並諮詢您的醫生。療程結束、停藥一月後,可以通過再次複查呼氣試驗來確定幽門螺桿菌是否已經完全根除。

80%左右的患者可以一次治療根除細菌,但有小部分患者一次根除後複查仍為陽性,通常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服藥不規律,漏服藥物,療程不夠;

經常共餐的人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對常用的殺菌藥物耐藥。

對於原因1需要大家足夠重視首次的殺菌治療一定要規律,不然後續再殺菌也會因耐藥而困難;對於原因2需要動員您身邊的人一起查菌殺菌;對於原因3可以通過胃鏡下取胃黏膜培養出幽門螺桿菌後行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選擇您的細菌敏感的藥物再次進行治療。

攝取益生菌

研究表明攝取一定量的益生菌有助於胃潰瘍症狀的緩解。益生菌是常見於體內微生物群的“好”細菌和酵母菌,包括乳酸菌、嗜酸菌、雙歧桿菌和布拉酵母菌。你可以服用補充劑(遵循生產商的指示),或是從食物中攝取它們。

普唯爾益生菌提醒您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包括發酵食物,或是益生菌類膳食營養補充劑。每週至少吃這些食物2到3次。

普唯爾益生菌建議你也可以每週攝取益生元2到3次,給健康的腸道細菌提供食物,支援它們生長。這些食物包括全穀類、洋蔥、香蕉、大蒜、蜂蜜、和韭蔥等。

Reference

[1] Barry, Marshall (2005). "Autobiography". Nobel Foundation.

[2] Nagy P, Johansson S, Molloy-Bland M. Systematic review of time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 Gut Pathog 2016;8:8(1)

[3] Linz B, Balloux F, Moodley Y, Manica A, Liu H, Roumagnac P, Falush D, Stamer C, Prugnolle F, van der Merwe SW, et al. An African origin for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Nature. 2007;445:915–918

延伸:呼氣試驗檢測了有細菌還要做胃鏡檢查嗎?

如果呼氣試驗陽性,就說明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可能您並未感覺到胃部不適的症狀,但胃黏膜到底有沒有被損傷並不清楚,所以要知道胃部是否已發生病變仍需行胃鏡檢查,尤其是對於年齡在35歲及以上、有報警症狀(消瘦、貧血、黃疸、腹部包塊、大便潛血陽性等)、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發區的患者,一定要做胃鏡檢查,以便明確胃部病變及篩查早期胃癌。當然,即便是呼氣試驗陰性,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又有明確胃部不適症狀的,仍然建議胃鏡檢查,畢竟沒有細菌其他原因也會導致胃部病變的,只有拿鏡子照照胃才能放心。換句話說,胃鏡和幽門螺桿菌的檢查雖然都是檢查胃的,但是查的東西不一樣,說明的問題也不一樣,兩者還不能互相替代。普唯爾益生菌

延伸:普通人需要去檢測幽門螺桿菌並進行根除治療嗎?

雖然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約為50%,並且與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密切相關,但是要求所有人主動篩查並進行治療並不現實。因此,我們建議下列患者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和根除治療:

來自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

幽門螺桿菌要怎麼治療?

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含鉍劑的四聯藥物(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的方法進行,療程為10天~14天,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飯前半小時服用,兩種抗生素飯後立即服用。口服鉍劑會使大便變黑,抗生素呋喃唑酮會是小便變黃,不用過度緊張,這是藥物所致,無需特殊處理。服用四聯藥物後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便秘、腹瀉等不適,如症狀輕微可以耐受,建議一定堅持規律服藥至療程結束;當然如果症狀嚴重需要諮詢您的醫生是否還能繼續服藥。

這裡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服藥後出現皮疹等過敏徵象,請立即停藥並諮詢您的醫生。療程結束、停藥一月後,可以通過再次複查呼氣試驗來確定幽門螺桿菌是否已經完全根除。

80%左右的患者可以一次治療根除細菌,但有小部分患者一次根除後複查仍為陽性,通常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服藥不規律,漏服藥物,療程不夠;

經常共餐的人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對常用的殺菌藥物耐藥。

對於原因1需要大家足夠重視首次的殺菌治療一定要規律,不然後續再殺菌也會因耐藥而困難;對於原因2需要動員您身邊的人一起查菌殺菌;對於原因3可以通過胃鏡下取胃黏膜培養出幽門螺桿菌後行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選擇您的細菌敏感的藥物再次進行治療。

攝取益生菌

研究表明攝取一定量的益生菌有助於胃潰瘍症狀的緩解。益生菌是常見於體內微生物群的“好”細菌和酵母菌,包括乳酸菌、嗜酸菌、雙歧桿菌和布拉酵母菌。你可以服用補充劑(遵循生產商的指示),或是從食物中攝取它們。

普唯爾益生菌提醒您良好的益生菌食物來源包括發酵食物,或是益生菌類膳食營養補充劑。每週至少吃這些食物2到3次。

普唯爾益生菌建議你也可以每週攝取益生元2到3次,給健康的腸道細菌提供食物,支援它們生長。這些食物包括全穀類、洋蔥、香蕉、大蒜、蜂蜜、和韭蔥等。

Reference

[1] Barry, Marshall (2005). "Autobiography". Nobel Foundation.

[2] Nagy P, Johansson S, Molloy-Bland M. Systematic review of time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 Gut Pathog 2016;8:8(1)

[3] Linz B, Balloux F, Moodley Y, Manica A, Liu H, Roumagnac P, Falush D, Stamer C, Prugnolle F, van der Merwe SW, et al. An African origin for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Nature. 2007;445:9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