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仙居安嶺:即將消逝的“黃泥房”

行走在安嶺鄉,幾乎在每個幽僻的小山村,都會有大片的黃泥房。

一個個有老屋、有古樹、有石階、有小溪、有故事、有原住民的村莊……

安嶺的主老街,兩邊大多是黃泥屋,中間小橋流水,一顆巨大的銀杏樹似乎是一位滄桑老人,見證著這個獨特的地域,仍保留著農耕社會的印痕。

隨著農村經濟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開始掀起建房熱潮,特別是近5年來開展廣泛的新農村建設,黃泥房開始受“冷落”,村民開始下山移民,這些錯落在竹海綠水間的老屋,目前只有40%的居住率。

青壯年都在外打工、經商,留守村民收入依靠山林經濟、來料加工,絕大多數是七八十歲的老人。

一方面是村民改善生活條件的渴望,一方面是黃泥房和自然村落特有的保護利用價值,呈現一個“活態”的黃泥房和村落,

不僅僅是建築的修復,更重要的是涉及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是村民改善生活條件的渴望,一方面是黃泥房和自然村落特有的保護利用價值,呈現一個“活態”的黃泥房和村落,不僅僅是建築的修復,更重要的是涉及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