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歷代舊志提要」「民國」《名山縣新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胡存琮、趙正和纂修。胡存琮,字禮之,名山縣人,清末增生,日本師範學校畢業,歷任雅聯中學校長、名山教育局局長、西康察隅(今屬西藏昌都地區)、稻城(今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縣知事。

趙正和,字順堂,名山縣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曾官名山縣教育局長。胡存琮於清末曾經編纂《名山縣鄉土志》二卷(今亡佚),稿成後請縣文士吳之英過目。民國改元後吳氏欲重修邑志,創議於民國八年(1919),因病逝而未果。至民國十六年(1927),由胡存琮任修志局長,趙正和任編輯長,十七年(1928)稿成,十八年(1929)經縣士紳共同審查,於十九年(1930)木刻出版。為別于清代修縣誌,稱《名山縣新志》。

新志共分為地理,建置,氣候,物產,戶口,官司,賦役,食貨,交通,風俗,學校,貢舉,士女,古跡,文錄,事紀等十六卷,另卷首為圖說,卷尾為敘跋,合訂成四冊。全書約13萬字。卷首的輿圖改為標準測繪圖,刪去舊志所謂的八景圖,另繪蒙山、紫霞、石城、天目、樓霞、筆山等六山圖和縣城圖,

繪刻極佳。建置門中曾纂了清末至民國初期各級機構團體的設立、開辦情況,如徵收、員警、教育、團務、稅收等局所和議會、農工商會等。對縣屬各區鄉里甲則改用圖表列載。物產門詳於光緒舊志,特別是蒙頂山茶、霧鐘茶、蠶桑等特產記述尤為詳盡。風俗門則詳錄了衣飾、飲食、居處、以及婚、喪、節會等民俗風情,較具史料價值。學校門多載各種新式學校的開辦情況,包括地點、籌辦人員、建校日期、經費等。
詩文集中收載于文錄門,數量不多,中多詠頌蒙頂山茶之作。另有清代四川唯一一個狀元(光緒年間)資州駱成驤所作《登蒙頂山飲茶》詩等。卷十六“事紀”門頗詳。事紀始自黃帝七十七年,至民國十八(1929)年止,共記述四千八百四十年之事略,約18萬字,以民國初期史料為有價值、如川漢鐵路風雲、護國戰爭、議會選舉等。“事紀”凡例謂:“志以縣名,甑取故實,
自以縣境為限。惟在隋唐以前,境輿雅混,後則直轄於州府,間轄於省道,事有牽涉,不並敘不明真象,以故間逾定限,牽涉國事,亦准此例。”由此可以略窺其紀敘態度。民國四川各縣縣誌,對於事紀並不大注意,一些縣誌甚至直接省略,該縣能詳於此,實屬可貴。

今存民國十九年(1930)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