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石門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之路

秀山網訊 集山之廣袤,水之靈動。位於鐘靈鎮西北方向有這樣一座村莊,

它地處太陽山系,海拔有800余米,植被蔥翠,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它就是石門村。

石門村轄12個村民小組、706戶,2513人,其中建卡貧困戶有26戶102人。自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以來,石門村圍繞秀山縣委、政府脫貧攻堅總體佈局,在鐘靈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支兩委緊緊抓住新形勢下扶貧開發,結合本村基礎設施差、產業單一、農民居住條件差等現狀,堅持整體推進,

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社會保障以及民生各項工作,有效改善了全村居住環境,提升了村民生活水準,多項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2015年脫貧9戶41人,2016年脫貧11戶31人。

村裡現有主導產業銀花600餘畝、村辦錳礦企業1家,2017年新發展銀杏產業1300畝。

一切為人民,脫貧致富是目標。煥然一新的石門村,不僅留住了青山綠水,也成為了鐘靈鎮脫貧攻堅的“標兵”。

“以前從村子裡頭走到鐘靈街上去趕場,

起碼要2個小時嘞,鞋子上還會踩上一腳的稀泥巴,現在新修的水泥路,坐車半個小時就到了。”通組公路修通後,現在每次都去鎮上趕場的石門村一位老黨員自豪的說道。

蜿蜒的通組公路只是近年來石門村脫貧致富、建設美麗新農村中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鄉風文明治理、民生事業發展、產業規模壯大的一個小小縮影。走進石門村,一片銀杏產業如畫卷般鋪開在半山,

一片片乾淨整潔的小院連著房前屋後花草叢生,青磚村道旁流水潺潺,你會感覺到一種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大步前進。正是如此,石門村這樣的發展模式、治理方法、管理形式、監督方式也成為了鐘靈鎮各村脫貧攻堅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提前謀劃、產業轉型是前提。遠見卓識的村支兩委,

提前進行產業轉型,為“大雨”提前備好“雨傘”。

提起石門村,在鐘靈人的印象中,那裡大概是鐘靈比較富裕的一個村了。這要從2009年說起,2009年正是錳礦行業火爆的一年,石門村依靠著鄉辦錳礦企業收入不少,村裡農戶也搭上錳礦企業的“快車”日漸富裕。可就在這個順風順水的日子,石門村支兩委開會突然提出在村裡荒山、空地種上金銀花,很多人不理解,只有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支部書記龍廷江心裡明白,

他們現在所依賴的礦產資源是有限的,而且不利於生態環境,長久下去不是辦法。土地資源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寶貝,村民要想長久致富,必須進行產業轉型,發展農業產業。

於是,在村支兩委多年積累的威信和強烈的號召下,很多村民都積極參與了進來。就2009年,石門村種植了4000餘畝金銀花。現在回頭想起,村民都豎起大拇指說:“後來幾年礦山不景氣了,要不是村幹部叫我們種上金銀花,我們現在就只有都外出打工了”

集中經營、創新發展是基礎。勇於探索的黨委、政府,創新經營管理模式,走好產業結構調整“新路子”。

雖然石門村幹部遠見卓識,提前謀劃了多產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但也抵不過市場變化之快。由於缺少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加之金銀花市場逐漸萎靡,石門村金銀花產業開始大幅度縮水,到2015年,石門村金銀花產業由4000餘畝減少到600畝。這時,屋漏偏逢連夜雨,石門村鄉辦錳礦企業也停產了。石門村黨支部書記龍廷江回憶道“那一年真的是黑色的一年,村裡一下子斷了收入,村民們叫苦,我們也束手無策啊,還好有黨委領導,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我們謀發展,找出路。”

2015年,鐘靈鎮黨委班子集體研究石門村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金銀花產業頹廢的原因。“雖說產業是由村委會組織號召的,但經營、管理及銷售一直是村民們自己在‘單幹’”駐村幹部龍俊湖分析道“以前市場行情好,也沒出什麼問題,現在行情不怎麼樣了,才知道缺乏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和技術支撐。”

有了新問題,就要去勇於突破。鐘靈鎮黨委、政府對症下藥,決定成立專業合作社,把單家獨戶的農民從零散的地塊裡解放出來,實行統一土地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品牌、統一產品銷售的標準化產業管理模式。同時,引進行業龍頭公司進行產業幫扶,對種植、採摘、晾曬等過程進行專業技術指導,累計開展培訓10餘場,受益村民達8000余人。

2017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一輪深化脫貧攻堅的新形勢下,鐘靈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機遇,借扶貧“東風”,因地制宜,為石門村新規劃1100畝銀杏中藥材。同時提出新的經營模式,學習“塘約之路”推行“三變”,實現“三増”。一是將“死資源”變為“活資產”,二是將“散資金”變為“大股金”,三是將“弱農民”變為“強股東”。

盤活“死資源”,將所有坡地耕地全部納入產業發展規劃,結合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發動群眾和引進公司實行片區化撂荒整治,擬建“成規模、成體系、連成片”的產業基地。以“公司+基地+種植大戶+農戶”模式,將整治後的土地進行確權量化入股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化管理,並按照“先租後股”的分紅模式建立利益連結。

抓實支部、真抓實幹是保障。自我調整的黨支部,設立監督管理機制,做好支部政治生活的“護林員”。

石門村成功實現“蝶變”,歸根結底在於有一個好的黨支部制度。多年來,石門村推行“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通過加強組織建設,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對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村民議事會分別實行“三級考評”和績效考核,對農村黨員進行“積分制”管理,建立健全了幹部考評體系,形成村委會自身監督、監督委員會專門監督及村民小組民主監督的“三方”監督機制,提升了基層組織的戰鬥力,點燃了村民參與發展的幹事熱情,形成了具有強烈號召力的村支兩委。

石門村正是有這樣一個遠見卓識的黨支部,在錳礦行情較好的時候,能做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發展可持續的基礎產業,讓石門村一方百姓不隨礦山停產而破產。

石門村正是有這樣一個真抓實幹的黨支部,在今冬明春新發展1100畝銀杏產業、實行量化入股合作社、“先租後股”新模式的時候,黨員幹部帶頭入股,無數次召開群眾會給村民講新模式,分析利弊。得到支持後,更是以身作則,積極投入山地進行荒地整土,沒日沒夜的幹。現在土地整改出來了,一連片的山坡種上了銀杏,種上村民們了奔向小康的好苗子。

(通訊員 楊臣帥)

要不是村幹部叫我們種上金銀花,我們現在就只有都外出打工了”

集中經營、創新發展是基礎。勇於探索的黨委、政府,創新經營管理模式,走好產業結構調整“新路子”。

雖然石門村幹部遠見卓識,提前謀劃了多產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但也抵不過市場變化之快。由於缺少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加之金銀花市場逐漸萎靡,石門村金銀花產業開始大幅度縮水,到2015年,石門村金銀花產業由4000餘畝減少到600畝。這時,屋漏偏逢連夜雨,石門村鄉辦錳礦企業也停產了。石門村黨支部書記龍廷江回憶道“那一年真的是黑色的一年,村裡一下子斷了收入,村民們叫苦,我們也束手無策啊,還好有黨委領導,政府的大力支持,為我們謀發展,找出路。”

2015年,鐘靈鎮黨委班子集體研究石門村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金銀花產業頹廢的原因。“雖說產業是由村委會組織號召的,但經營、管理及銷售一直是村民們自己在‘單幹’”駐村幹部龍俊湖分析道“以前市場行情好,也沒出什麼問題,現在行情不怎麼樣了,才知道缺乏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和技術支撐。”

有了新問題,就要去勇於突破。鐘靈鎮黨委、政府對症下藥,決定成立專業合作社,把單家獨戶的農民從零散的地塊裡解放出來,實行統一土地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品牌、統一產品銷售的標準化產業管理模式。同時,引進行業龍頭公司進行產業幫扶,對種植、採摘、晾曬等過程進行專業技術指導,累計開展培訓10餘場,受益村民達8000余人。

2017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一輪深化脫貧攻堅的新形勢下,鐘靈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機遇,借扶貧“東風”,因地制宜,為石門村新規劃1100畝銀杏中藥材。同時提出新的經營模式,學習“塘約之路”推行“三變”,實現“三増”。一是將“死資源”變為“活資產”,二是將“散資金”變為“大股金”,三是將“弱農民”變為“強股東”。

盤活“死資源”,將所有坡地耕地全部納入產業發展規劃,結合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發動群眾和引進公司實行片區化撂荒整治,擬建“成規模、成體系、連成片”的產業基地。以“公司+基地+種植大戶+農戶”模式,將整治後的土地進行確權量化入股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化管理,並按照“先租後股”的分紅模式建立利益連結。

抓實支部、真抓實幹是保障。自我調整的黨支部,設立監督管理機制,做好支部政治生活的“護林員”。

石門村成功實現“蝶變”,歸根結底在於有一個好的黨支部制度。多年來,石門村推行“黨支部管全村,村民管黨員”,通過加強組織建設,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對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村民議事會分別實行“三級考評”和績效考核,對農村黨員進行“積分制”管理,建立健全了幹部考評體系,形成村委會自身監督、監督委員會專門監督及村民小組民主監督的“三方”監督機制,提升了基層組織的戰鬥力,點燃了村民參與發展的幹事熱情,形成了具有強烈號召力的村支兩委。

石門村正是有這樣一個遠見卓識的黨支部,在錳礦行情較好的時候,能做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發展可持續的基礎產業,讓石門村一方百姓不隨礦山停產而破產。

石門村正是有這樣一個真抓實幹的黨支部,在今冬明春新發展1100畝銀杏產業、實行量化入股合作社、“先租後股”新模式的時候,黨員幹部帶頭入股,無數次召開群眾會給村民講新模式,分析利弊。得到支持後,更是以身作則,積極投入山地進行荒地整土,沒日沒夜的幹。現在土地整改出來了,一連片的山坡種上了銀杏,種上村民們了奔向小康的好苗子。

(通訊員 楊臣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