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醫生提醒:三處血管不能堵,堵一處,減壽10年!

老年人是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發人群,對於他們來說,瞭解正確的抗血栓方法,尤為重要。血栓栓塞性疾病根據發生的部位及表現主要分為心臟血栓、靜脈血栓、動脈血栓三種類型,

這三種部位的血栓形成機制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抗栓治療策略。

靜脈血栓愛堵“肺”

靜脈血栓被稱為“沉寂的殺手”,很多靜脈血栓的形成沒有任何症狀和感覺,一旦發生可能致命。

靜脈血栓主要愛堵肺,常見疾病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導致的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於手術後長期臥床或不活動等人群,久坐不動致使血流滯緩,當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凝結,

凝血塊堵塞靜脈腔,會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而深靜脈血栓一旦脫落肺部就會造成致命的肺栓塞。

因此,不動是很多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所謂“流水不堵”血管也是如此,要遠離靜脈血栓,多動動,保持靜脈血管“暢通無阻”。靜脈血栓主要以抗凝治療為主,臨床上常用的肝素、華法林等藥物。

心臟血栓愛堵“腦”

最容易長心臟血栓的是房顫患者,房顫患者因為心房正常的收縮運動消失導致心腔內形成血栓,尤其是當左房栓子脫落之後,最易堵塞腦血管,引起腦栓塞。

心臟血栓在治療上跟靜脈血栓大同小異,也是要預防血流緩慢淤滯凝固在心房長出血栓,所以主要也以抗凝治療為主,主要使用華法林、達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藥物。

不過,抗栓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在減少缺血事件的同時,會不可避免的增加出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而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藥物有抗栓作用而沒有出血的不良反應。因此,患者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按時調整藥物避免出血風險。

動脈血栓愛堵“心”

動脈血栓十分兇險,當凝固的血塊像塞子一樣堵住血管,導致組織器官沒有血液供應,就會導致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動脈血栓最常見出現的部位是心臟血管,導致冠心病,當冠狀動脈持續性缺血缺氧引發心肌壞死,出現急性冠脈綜合征或心肌梗死,要注意,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會在前期出現心絞痛現象。動脈系統因壓力高、血流速度快,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而形成血栓,

因此抗血小板治療是動脈系統血栓防治的重要手段,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