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佳士得“青玉虎紋鉞”,鄧淑蘋認為疑雲待解

香港佳士得“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專場拍賣算得上2017年歲末的一幕大戲,尤其是對於古玉來說,既是對距今不遠的一段收藏歷史的記錄,也是當下現象級的事件。那些現身其中的高古玉,

在未來的古玉收藏與研究中,也會是探討的話題。換句話說,拍賣是片刻的事,但探討則是永恆的。

下面的這件器物,是一件“青玉虎紋鉞”。對於高古玉來說,紋飾不僅意味著稀見,更意味著更多的信息量,可能是打開某扇歷史秘密之門的鑰匙。我們在此引用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鄧淑蘋的一些看法,供有興趣的藏友研究探討。

青玉虎紋鉞

青玉虎紋鉞

香港佳士得 2017年11月29日拍賣

新石器時代 可能為龍山文化中晚期

約西元前2100-1600年 青玉虎紋鉞

展覽:臺北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

著錄: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

面對這件玉器,鄧淑蘋提出的問題是,它屬於哪個文化時期(哪個考古學文化)?

鄧淑蘋分析認為,“從它深淺交雜碧綠閃玉,

及梯形鉞身觀之,應屬山東龍山文化玉兵”,但是,這件器物的特殊之處不在形制、玉質,而在於獨特的紋飾。

青玉虎紋鉞細節

青玉虎紋鉞細節

鄧淑蘋認為,“器表所刻劃的側身虎,虎頭造型卻接近後石家河文化風格,虎口下方還有‘戴覆舟形帽’的‘披髮’神祖。

後者也常出現于後石家河文化中。”

鄧淑蘋所說的“神祖”,就是下面的樣子——

後石家河文化中戴高帽的玉神祖像

鄧淑蘋表示,對於後石家河玉器的認識,也是基於考古的新發現——直到 2015 年湖北天門譚家嶺遺址的發掘,才證明了本場拍賣中另一件拍品玉虎屬後石家河文化。

青玉神祖面飾

香港佳士得 2017年11月29日拍賣

後石家河文化 約西元前2100-1600年

展覽:臺北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

著錄: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

由此,鄧淑蘋認為此件器物疑問未解——“為何山東龍山文化玉鉞上刻了具後石家河文化風格的紋飾?這紋飾是表現‘虎食人’?還是‘神虎呵護神祖’呢?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