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的朋友圈值多少錢?揭秘朋友圈傳播背後的生意經

當刷朋友圈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動作,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發一條朋友圈可以有多大的商業價值?

換句話說,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你願意在朋友圈擴散一條帶有宣傳推廣性質的資訊,

或者幫忙轉發一篇文章?

微信的日活已達9億,朋友圈不僅是大部分人的社交主場,也成為人們獲取和傳播資訊的重要管道。雖然基於熟人社交的設定,讓朋友圈的生態相對封閉,但作為流量彙聚之地,自然也催生出五花八門的商業模式。

除了微信官方的朋友圈廣告,用朋友圈做生意的代購微商,你或許還聽說過有KOL明碼標價售賣自己的一條朋友圈,

或許使用過朋友圈互助推廣工具……今天,榜妹就帶大家走近朋友圈背後這個暗流湧動的市場。

KOL朋友圈推廣:

整合行銷的一部分,營造刷屏景象

朋友圈裡也有類似的現象,當你發現同一圈子裡的多個好友突然同時為一個活動吆喝,要不就是他們剛在同一個群裡領了紅包,

要不就是接了單子為甲方宣傳造勢。

前一種情況更為普遍,類似於“友情幫轉”,但難以控制性價比和傳播效果;後一種方式,則衍生出了一類公關、行銷的業務。目前市面上既有大平臺在批量化運營,也有許多“小作坊”在做這樣的生意。

其實從一開始,這種傳播手段就不是獨立的,而是屬於整合行銷方案的一部分。用“軍武次位面”品牌負責人、WeMedia前員工陳蜀豪的話來說,“它不屬於主角,而是一個關鍵的配角。”

在陳蜀豪的記憶中,行業中最早出現利用朋友圈來做行銷,要追溯到2013年7月WeMedia與vivo的合作。當時vivo為科技圈的一批媒體人定制了新款手機,背後寫有各自的名字和公眾號,然後給這群媒體人統一的文案,

請他們發朋友圈。

當時微信自媒體方興未艾,在公眾號和朋友圈做廣告還處於試水的階段。後來,公眾號植入廣告逐漸成為主流的行銷投放管道,但朋友圈行銷依然沒能引起更多關注。

某網站上對朋友圈行銷的優勢介紹

會選擇KOL朋友圈來做投放的甲方,通常是看中了KOL在圈子裡的影響力,想在特定人群中營造出一種“刷屏盛景”。

一位新媒體業內人士告訴榜妹,他有償發朋友圈的報價是一千多,

有時是代理找到他,有時是甲方直接下單。前者發完之後,一般第二天會跑來要截屏看點贊數,後者就不用截屏,大概算在企業公關中KOL維護的成本裡。

不過他覺得這其實 “挺蠢的”,“朋友圈有個特點,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廣告發出來,搞所謂刷屏,其實都曉得這是廣告,根本就不會點的。”他說,但即使自己發出的截屏點贊數少得可憐,對方仍然會繼續找他發佈。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小圈層傳播的目的只有30%是傳遞資訊,70%則是營造一種熱鬧氣氛。

KOL朋友圈的報價有多少水分?

目前朋友圈有公開報價的KOL分為兩類,一類較為垂直細分,集中在科技、互聯網、時尚等領域,定價通常是參考朋友圈的行業影響力,比如自身有什麼知名作品,好友有什麼層級的人。

據業內人士透露,大多數的公關公司、網紅公司手裡都有這類的資源,價格優勢各有不同。

榜妹在某平臺上看到一位科技類KOL的單條朋友圈報價為2800,經過向本人詢問,這位自媒體人自己對外的報價為1500。

隨後,榜妹向廣東一家從事朋友圈推廣業務的公司詢價,在對方給出的報價表中,這位自媒體人的單條朋友圈報價為5000元,而且客服表示“通常不接受議價”。

在這家公司的朋友圈資源表中,還有兩千余個普通用戶,多是白領、微商、模特,一條朋友圈報價從100+元到800+元不等,對方解釋說這是因為“好友的消費能力不一樣”。列表中甚至還有一位某縣縣長,不過榜妹對其名字和職務進行查詢,並未搜索到匹配資訊。

對方提供的朋友圈資源部分截圖

榜妹還在網上搜索到一家宣稱有“大量朋友圈紅人資源”的傳媒公司,在業務介紹中,該公司稱朋友圈推廣“有很不錯的效果和說服力”。

但當榜妹向對方諮詢相關業務時,對方表示,“朋友圈不建議做,效果不好,而且容易作假,我一般不建議客戶做這塊。”

朋友圈裡的流量互助:

突破圈層的一種嘗試

除了付費買下大V、紅人的一條朋友圈之外,朋友圈的封閉生態還催生出另一種推廣模式,互助推廣。如果說KOL的朋友圈推廣是小圈子裡刷屏的熱鬧,那麼互助推廣則是為了突破圈層。

你可以理解成基於朋友圈的一種共用經濟,你幫別人轉發文章,別人也幫你轉發文章,雙方同時收穫了圈層之外的流量,就像公眾號之間的互推。

這個市場裡的玩家也有不少,與前一種情況類似,既有較為成熟、規模化的平臺,也有閒散的“個體戶”。

“幫推客”就是一個定位於“社會化互助推廣”的平臺,據“幫推客”COO趙子源介紹,他們的第一批用戶基本是新媒體小編和自媒體人。

使用者把內容連結發到平臺上,懸賞一定的積分,系統將這些內容推送給其他人,如果有人轉發到自己朋友圈,系統能追蹤這次轉發帶來的閱讀量,再將閱讀量轉化成積分。

從幫推客轉發到朋友圈的截圖

即時追蹤閱讀數截圖

趙子源表示,他們對內容的要求相對嚴格,硬廣是不能通過的,軟文的廣告成分要低於30%。

榜妹試用後發現,從“幫推客”轉到朋友圈的文章從外觀來看與其他轉發沒有區別,但從朋友圈打開時會有輕微的延遲,連結中有嵌入平臺代碼,再次轉發後變回公號文章原始連結。

趙子源透露,目前“幫推客”的用戶數達300萬,周活躍人數10萬。

他們也培養起了自己平臺上的KOL,“這些人不像是已經在網路上有影響力的KOL,而是在這個平臺上某一細分領域有話語權。比如有人家裡養了一隻薩摩耶,朋友圈經常會發狗的資訊,如果他分享了一篇狗糧的文章,他身邊的朋友對這個資訊的信任度會比較高。”

榜妹還在網上搜索到另一款能夠“跨圈推廣”的App,使用者介面非常簡單,轉發出來的文章頁面上有很多廣告。

聯繫這款App的運營人員後,對方表示,“現在社會大家都忙,誰有空操作複雜介面。”當榜妹詢問這款App的用戶量時,對方稱,“這是給你用來插播廣告用的,其他人也是一樣用,多和少有關係麼?”

此外,在一些兼職網站上也能看到“朋友圈推廣”的資訊,按要求發一條朋友圈可以得一點錢。但在備註裡,寫有“不對轉發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上當受騙概不負責”。

網頁截圖

經過觀察可以發現,以朋友圈推廣為名義的大小平臺繁多,內容參差不齊。既有創業公司從中發現痛點和商機,搭建起能夠跨越“資訊孤島”的橋樑,也有許多閒散的“小作坊”參與其中,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不過,面對“發朋友圈就可以賺錢”這樣的宣傳口號時,大家還是要多多警惕,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此前媒體曾報導過多起詐騙案例,就是宣稱在朋友圈發廣告可以賺錢,然後收取押金後消失不見。

刷朋友圈已經成為社交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榜妹還是希望,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畢竟朋友圈不只是你的一張社交名片,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和你眼中的世界。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小圈層傳播的目的只有30%是傳遞資訊,70%則是營造一種熱鬧氣氛。

KOL朋友圈的報價有多少水分?

目前朋友圈有公開報價的KOL分為兩類,一類較為垂直細分,集中在科技、互聯網、時尚等領域,定價通常是參考朋友圈的行業影響力,比如自身有什麼知名作品,好友有什麼層級的人。

據業內人士透露,大多數的公關公司、網紅公司手裡都有這類的資源,價格優勢各有不同。

榜妹在某平臺上看到一位科技類KOL的單條朋友圈報價為2800,經過向本人詢問,這位自媒體人自己對外的報價為1500。

隨後,榜妹向廣東一家從事朋友圈推廣業務的公司詢價,在對方給出的報價表中,這位自媒體人的單條朋友圈報價為5000元,而且客服表示“通常不接受議價”。

在這家公司的朋友圈資源表中,還有兩千余個普通用戶,多是白領、微商、模特,一條朋友圈報價從100+元到800+元不等,對方解釋說這是因為“好友的消費能力不一樣”。列表中甚至還有一位某縣縣長,不過榜妹對其名字和職務進行查詢,並未搜索到匹配資訊。

對方提供的朋友圈資源部分截圖

榜妹還在網上搜索到一家宣稱有“大量朋友圈紅人資源”的傳媒公司,在業務介紹中,該公司稱朋友圈推廣“有很不錯的效果和說服力”。

但當榜妹向對方諮詢相關業務時,對方表示,“朋友圈不建議做,效果不好,而且容易作假,我一般不建議客戶做這塊。”

朋友圈裡的流量互助:

突破圈層的一種嘗試

除了付費買下大V、紅人的一條朋友圈之外,朋友圈的封閉生態還催生出另一種推廣模式,互助推廣。如果說KOL的朋友圈推廣是小圈子裡刷屏的熱鬧,那麼互助推廣則是為了突破圈層。

你可以理解成基於朋友圈的一種共用經濟,你幫別人轉發文章,別人也幫你轉發文章,雙方同時收穫了圈層之外的流量,就像公眾號之間的互推。

這個市場裡的玩家也有不少,與前一種情況類似,既有較為成熟、規模化的平臺,也有閒散的“個體戶”。

“幫推客”就是一個定位於“社會化互助推廣”的平臺,據“幫推客”COO趙子源介紹,他們的第一批用戶基本是新媒體小編和自媒體人。

使用者把內容連結發到平臺上,懸賞一定的積分,系統將這些內容推送給其他人,如果有人轉發到自己朋友圈,系統能追蹤這次轉發帶來的閱讀量,再將閱讀量轉化成積分。

從幫推客轉發到朋友圈的截圖

即時追蹤閱讀數截圖

趙子源表示,他們對內容的要求相對嚴格,硬廣是不能通過的,軟文的廣告成分要低於30%。

榜妹試用後發現,從“幫推客”轉到朋友圈的文章從外觀來看與其他轉發沒有區別,但從朋友圈打開時會有輕微的延遲,連結中有嵌入平臺代碼,再次轉發後變回公號文章原始連結。

趙子源透露,目前“幫推客”的用戶數達300萬,周活躍人數10萬。

他們也培養起了自己平臺上的KOL,“這些人不像是已經在網路上有影響力的KOL,而是在這個平臺上某一細分領域有話語權。比如有人家裡養了一隻薩摩耶,朋友圈經常會發狗的資訊,如果他分享了一篇狗糧的文章,他身邊的朋友對這個資訊的信任度會比較高。”

榜妹還在網上搜索到另一款能夠“跨圈推廣”的App,使用者介面非常簡單,轉發出來的文章頁面上有很多廣告。

聯繫這款App的運營人員後,對方表示,“現在社會大家都忙,誰有空操作複雜介面。”當榜妹詢問這款App的用戶量時,對方稱,“這是給你用來插播廣告用的,其他人也是一樣用,多和少有關係麼?”

此外,在一些兼職網站上也能看到“朋友圈推廣”的資訊,按要求發一條朋友圈可以得一點錢。但在備註裡,寫有“不對轉發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上當受騙概不負責”。

網頁截圖

經過觀察可以發現,以朋友圈推廣為名義的大小平臺繁多,內容參差不齊。既有創業公司從中發現痛點和商機,搭建起能夠跨越“資訊孤島”的橋樑,也有許多閒散的“小作坊”參與其中,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不過,面對“發朋友圈就可以賺錢”這樣的宣傳口號時,大家還是要多多警惕,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此前媒體曾報導過多起詐騙案例,就是宣稱在朋友圈發廣告可以賺錢,然後收取押金後消失不見。

刷朋友圈已經成為社交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榜妹還是希望,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畢竟朋友圈不只是你的一張社交名片,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你和你眼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