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1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及預測

1. 11月乘用車市場回顧

由於今年的製造業上下游利潤分化,下游企業利潤占比下降,加之環保治理的推進,入門級消費依舊不足,中高 端消費升級表現突出。11月零售增長較強的是德系,日系的量穩價漲。自主品牌零售同比增長4%,雖受阻於MPV低端低迷,但上通五菱的寶駿310W、宏光S3等新品突圍出MPV,長城、吉利等部分自主車企抓住SUV市場高端機遇,

自主品牌向上突破,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於今年1-10月零售增長2%遠低於預期,前期車企價格促銷力度偏大,而成本高漲下,11月的廠商促銷相對收縮,廠家強力促銷增量的現象較少。

11月廠家生產261萬台產能相對充裕,廠家庫存相對回補6萬台。相對16年的11月強力經銷商備庫12萬台推動12月旺銷,今年的11月管道庫存僅回補3萬台,因此12月的銷量衝刺力度難以太強。

隨著臨近年末的政策變化期,11月新能源車銷量達到7萬,環比10月增長8%。實現了17年持續的月度10連漲,這也有利於車企的降油耗等目標順利達成。

2. 12月乘用車市場展望

12月有21個工作日,相對16年12月的22個工作日少一天,加之年末最後兩天休假,預計部分17年銷量將結轉到18年,這必將對18年的開門紅有很好的支撐效果,也有利於18年經濟增長。

由於17年末購置稅的2.5%的優惠的效果不如16年底的5%的消費者感受利益更大,

因此17年12月的零售必然逐步火爆,但力度不如16年底的超強零售效果突出。由於對17年的銷量預測較高,實際完成在2%左右的零售增長,因此大部分廠家難以完成17年目標。考慮到部分權威機構認為18年的經濟增長稍低於17年,因此為18年的穩增長,17年年末廠家的衝刺努力不會很強。

3. 18年乘用車市場預計增長4%

在經濟回暖的背景下,17年乘用車零售增速目前看在2%,遠低於各方預測較多,這主要是諸多異常因素的衝擊。我們認為對18年乘用車增速應該有相對樂觀的態度,在不考慮突發異常因素的干擾下,我們預測18年乘用車增長在4%左右,稍強於17年。

目前中國乘用車私人消費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展望未來的中國乘用車消費普及潛力巨大,不應該用悲觀的微增長視角看待。首先是有效需求未被滿足,中西部地區的乘用車家庭普及仍偏低於北京,根據國統局統計百戶家庭私車擁有僅有35台。其次是乘用車出口占銷量比僅有4%左右,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嚴重不符,製造業強國應該在乘用車出口更充分體現。

目前預計18年的乘用車市場必然開門紅,1-2月增長應該超過10%。雖然18年經濟增長放緩,但1-3季度的增速也不會太低。目前估計18年年末有一定的高基數的影響,加之不確定的世界經濟環境因素影響,因此目前對18年總體增速預期未設定太高。

4. 乘用車3萬公里補貼標準需要大幅降低

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第二批)公示資訊顯示,第2批補貼的發放167億中有162億是客車補貼,而乘用車補貼僅5億,乘用車補貼僅占3%,乘用車補貼占比嚴重偏低。目前看新能源車補貼的資金配比是乘用車占偏低,客車占比偏高,導致新能源車補貼總量因客車補貼太高而超額過多,與此同時新能源客車市場出口基本沒市場,國內逐步受到高鐵影響,因此發展公交先行的補貼政策已經到了一定的發展瓶頸期,特斯拉也是在發展電動重卡,體現了思路的反差。

新能源車以乘用車為突破是共識。世界範圍的新能源車競賽也是在乘用車,中國要想實現產業強國必須要強化乘用車的發展。讓總量並不大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順利到位,同時對18年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降低幅度不要太大,這對補貼資金需求不大,但效果還會很好。

5. 整車與零部件逐步拆分獨立是趨勢

在過去的汽車零部件的集團內配套等體制的影響下,每個整車企業必須有核心的零部件體系,形成內部緊密關聯的相對封閉零部件的供應體系。由於我們的汽車集團體制的弊病,導致央企大集團內零部件的成本高、競爭力不強,上汽等早已拆分獨立零部件,近期部分民營企業也逐步分離零部件企業,也是有遠見性的戰略舉措。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下,企業零部件體系需要更好的應對全領域配套需求,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優勢。當年部分企業集團的垂直一體化,形成內部競爭不足,市場反應慢,發展較慢。而隨著新能源的發展,整車企業自製核心零部件大幅減少,未來電池、電機等基礎零部件基本外配為主。汽車企業應該順應拆分趨勢,逐步拆分產業鏈上下游,順應未來新四化的趨勢。

6. 新造車勢力既需要品牌也需要生存

近期互聯網造車的新勢力在陸續登場,本月的電咖•EV10已經上市,作為新造車勢力,整體設計推出速度快,風格簡潔時尚。總體看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新品產品切入點較好、定位較好,應該能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我們當時提出經濟型車電動化,這也是基於政策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匹配的結果,近期的電動車的A00級表現很強,不論是共用用車、私人代步,都有很好的成本優勢。隨著京滬新能源車牌照進入飽和穩定期,未來車市增量一定是在非限購等地區的拓展,這類非限購地區的80%左右需求是A00級車,互聯網造車開始需要一定的銷量支撐,且需要適應科技時尚的特徵,選擇小車突破是合理的選擇。

遠低於各方預測較多,這主要是諸多異常因素的衝擊。我們認為對18年乘用車增速應該有相對樂觀的態度,在不考慮突發異常因素的干擾下,我們預測18年乘用車增長在4%左右,稍強於17年。

目前中國乘用車私人消費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展望未來的中國乘用車消費普及潛力巨大,不應該用悲觀的微增長視角看待。首先是有效需求未被滿足,中西部地區的乘用車家庭普及仍偏低於北京,根據國統局統計百戶家庭私車擁有僅有35台。其次是乘用車出口占銷量比僅有4%左右,與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嚴重不符,製造業強國應該在乘用車出口更充分體現。

目前預計18年的乘用車市場必然開門紅,1-2月增長應該超過10%。雖然18年經濟增長放緩,但1-3季度的增速也不會太低。目前估計18年年末有一定的高基數的影響,加之不確定的世界經濟環境因素影響,因此目前對18年總體增速預期未設定太高。

4. 乘用車3萬公里補貼標準需要大幅降低

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第二批)公示資訊顯示,第2批補貼的發放167億中有162億是客車補貼,而乘用車補貼僅5億,乘用車補貼僅占3%,乘用車補貼占比嚴重偏低。目前看新能源車補貼的資金配比是乘用車占偏低,客車占比偏高,導致新能源車補貼總量因客車補貼太高而超額過多,與此同時新能源客車市場出口基本沒市場,國內逐步受到高鐵影響,因此發展公交先行的補貼政策已經到了一定的發展瓶頸期,特斯拉也是在發展電動重卡,體現了思路的反差。

新能源車以乘用車為突破是共識。世界範圍的新能源車競賽也是在乘用車,中國要想實現產業強國必須要強化乘用車的發展。讓總量並不大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順利到位,同時對18年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降低幅度不要太大,這對補貼資金需求不大,但效果還會很好。

5. 整車與零部件逐步拆分獨立是趨勢

在過去的汽車零部件的集團內配套等體制的影響下,每個整車企業必須有核心的零部件體系,形成內部緊密關聯的相對封閉零部件的供應體系。由於我們的汽車集團體制的弊病,導致央企大集團內零部件的成本高、競爭力不強,上汽等早已拆分獨立零部件,近期部分民營企業也逐步分離零部件企業,也是有遠見性的戰略舉措。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下,企業零部件體系需要更好的應對全領域配套需求,形成有效的產業鏈優勢。當年部分企業集團的垂直一體化,形成內部競爭不足,市場反應慢,發展較慢。而隨著新能源的發展,整車企業自製核心零部件大幅減少,未來電池、電機等基礎零部件基本外配為主。汽車企業應該順應拆分趨勢,逐步拆分產業鏈上下游,順應未來新四化的趨勢。

6. 新造車勢力既需要品牌也需要生存

近期互聯網造車的新勢力在陸續登場,本月的電咖•EV10已經上市,作為新造車勢力,整體設計推出速度快,風格簡潔時尚。總體看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新品產品切入點較好、定位較好,應該能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我們當時提出經濟型車電動化,這也是基於政策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匹配的結果,近期的電動車的A00級表現很強,不論是共用用車、私人代步,都有很好的成本優勢。隨著京滬新能源車牌照進入飽和穩定期,未來車市增量一定是在非限購等地區的拓展,這類非限購地區的80%左右需求是A00級車,互聯網造車開始需要一定的銷量支撐,且需要適應科技時尚的特徵,選擇小車突破是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