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琅琊榜》中的風景你還記得麼?在廬山都能看得到

廬山遊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兒時便已熟讀蘇軾先生的這首《題西林壁》,廬山奇景也早已在腦海泛成一幅曠古詭妙的山水畫,坐上了前往廬山的火車上,一枕美夢,廬山我們來了!

廬山之初遊

一徑蜿蜒,左有楊柳垂岸,右有榆槐夾道;左簇右擁,茂密疊蕩,行至山間,更能看到廬山叢中點點紅的趣景。導遊姐姐講廬山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蟲一鳥都有他的故事,這蜿蜒的山路便承載著毛主席初上廬山,

火柴梗記錄山路396個彎的趣事,接近40分鐘的山路我們或張望,或側目, “喔”、“哇”的讚歎聲不絕於耳。

含鄱口,我們的第一站。一眼望去,水霧交融,天水相接,仿佛鄱陽湖吞雲吐月,將廬山的最高峰與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含在鄱陽湖中,這也許便是含鄱口的由來吧。

據介紹這最高峰又叫領秀峰,酷似毛主席仰臥長眠的情景,如是想起2010年參觀毛主席紀念堂的經歷,微風吹拂湖面,仿佛路過主席房門之外,恰聽到他沉睡的鼾聲,情不自禁的崇拜起自然界造景的能力。

廬山之夜遊

廬山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悄無聲息,美在雲霧的繚繞。夜,給廬山披上了更神秘的色彩,卻恰恰詮釋了她不食人間煙火的格調,真所謂此景只為天上有,

人間難得幾時聞。

約上三兩友人走在廬山寂寥的大街上,似與江州司馬品茶會友異曲同工,如是一碟茶餅,一碟酒糟雨,斟滿一滴泉,繚繞著雲霧茶的輕煙,看一看山間若隱若現的燈火,別有一番風趣,回過頭看到他們津津有味的品著廬山的氣息,

豁然吟誦起“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佳句。

或失落,或慶倖,我都難以揣測到江州司馬的心境,然而對於60、70的人來說收錄于吉尼斯大全的《廬山戀》似乎是他們最美的回憶,置身廬山,品味那段波折困苦最終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佳作,讓本有靈性的廬山山水多了幾份婀娜的柔情。

廬山之晨遊

晨起,我看到賓館門前的楓樹好像一夜之間全部黃了。然而“花徑”儼然廬山的世外桃源,

舉目望去,“人間四月芳菲盡”般的油畫映入眼簾,四周的松林或波濤,或起伏,錯落有致,交相輝映,花徑湖雖為後建,卻與這“花徑”相依,渾然天成,猶如大自然用這琴湖裡的大提琴演奏著《只此一生》的名曲,如癡如醉,沁人心脾。

湖對岸的山,鬱鬱蔥蔥,在綠樹叢中掩映著上世紀風格的舊別墅。綠樹紅牆,隱約看得出時光留下的斑駁的痕跡,這別墅便與蒼翠的樹木一濃一淡相映成趣。看久了,恍惚間覺得眼前的景色並不真實,倒像是有人在作畫,連自己都成了畫中人了。

廬山之山游

游完黃山不看山,走過華山天下無山,與之相比,廬山之山,或不夠奇、陡、峻、險,廬山之山卻是山連山,山套山,山中有山,山外環山;南北橫亙數百里,山山迥異,各不雷同。

廬山之山別有情致,廬山之木別具特色,來廬山不看“三寶樹”便是遺憾,兩棵柳杉、一顆銀杏,已於百年綠得發青,綠得發藍,綠得發黑,生於山中,如廬山的生命,生生不息,堅忍不拔,走到寶樹旁邊,閉目傾聽,似乎時間在身邊流淌,蜷縮在廬山的磅礴之中,一時間心曠神怡,感慨萬千,未免頓生一番“欲挑輕紗且不忍,梟梟風姿動人情”的眷戀之情。

走到黃龍潭,導遊便招呼大家在溪邊洗手,邊洗他口中邊念:“黃龍潭裡一洗手,麻將桌上無敵手,黃龍潭裡二洗手,金銀財寶樣樣有,黃龍潭裡三洗手,保你活到九十九,黃龍潭裡四洗手,別人老婆跟你走…”鬧得大家哄堂大笑。

也許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只是廬山的表像,我想廬山之山,更於其山、水、霧、文的結合,除古人李白、蘇軾、白居易等文學巨匠潑墨揮毫之外;因避暑勝地、風景秀麗毛主席也數次造訪,並時而小住;廬山會議的遺跡更是代表了中國歷史的大趨勢,處處閃耀著中華文化的歷史光華 ,廬山之美,美不勝收。

湖對岸的山,鬱鬱蔥蔥,在綠樹叢中掩映著上世紀風格的舊別墅。綠樹紅牆,隱約看得出時光留下的斑駁的痕跡,這別墅便與蒼翠的樹木一濃一淡相映成趣。看久了,恍惚間覺得眼前的景色並不真實,倒像是有人在作畫,連自己都成了畫中人了。

廬山之山游

游完黃山不看山,走過華山天下無山,與之相比,廬山之山,或不夠奇、陡、峻、險,廬山之山卻是山連山,山套山,山中有山,山外環山;南北橫亙數百里,山山迥異,各不雷同。

廬山之山別有情致,廬山之木別具特色,來廬山不看“三寶樹”便是遺憾,兩棵柳杉、一顆銀杏,已於百年綠得發青,綠得發藍,綠得發黑,生於山中,如廬山的生命,生生不息,堅忍不拔,走到寶樹旁邊,閉目傾聽,似乎時間在身邊流淌,蜷縮在廬山的磅礴之中,一時間心曠神怡,感慨萬千,未免頓生一番“欲挑輕紗且不忍,梟梟風姿動人情”的眷戀之情。

走到黃龍潭,導遊便招呼大家在溪邊洗手,邊洗他口中邊念:“黃龍潭裡一洗手,麻將桌上無敵手,黃龍潭裡二洗手,金銀財寶樣樣有,黃龍潭裡三洗手,保你活到九十九,黃龍潭裡四洗手,別人老婆跟你走…”鬧得大家哄堂大笑。

也許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只是廬山的表像,我想廬山之山,更於其山、水、霧、文的結合,除古人李白、蘇軾、白居易等文學巨匠潑墨揮毫之外;因避暑勝地、風景秀麗毛主席也數次造訪,並時而小住;廬山會議的遺跡更是代表了中國歷史的大趨勢,處處閃耀著中華文化的歷史光華 ,廬山之美,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