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聖歎:金批經典令多少文人愛不釋手,至死不忘嘲弄一把俗世

356年前,刑場之上,劊子手的鬼頭刀寒光凜凜。

金聖歎在內18個犯人,披枷戴鎖,走向刑場,皆瑟瑟發抖,唯53歲的金聖歎如打馬過街,閒庭漫步。

行刑將至,劊子手遞上一碗送行酒。金聖歎仰頭暢飲,

大呼: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酒罷,金聖歎對劊子手說:喂,第一個先砍我的頭吧。

劊子手不屑:將死之人,談什麼條件?

金聖歎說:我耳中有兩張銀票,你若先砍我就都歸你。

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酒,手起刀落,第一個斬了金聖歎。待人頭落地,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急忙打開,只見一個寫著“好”,另一個寫著“疼”。

好玩了一輩子,死了都要玩,除了金聖歎,

在中國的歷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1

1608年三月初三,伴隨一聲啼哭,金聖歎出生蘇州城。

蘇州盛產才子,明清兩代共出狀元兩百多位,光蘇州就占了35位。但就是35個狀元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怪才金聖歎。

15歲那年,金聖歎參加科舉。

多少讀書人十年寒窗,

只為出人頭地。但金聖歎考試,不過3分鐘就飛快交卷。

第一次作文題是:西子來矣。題面是:以西施救國為材料寫不低於800字作文。

考試明明是要寫作文,金聖歎卻寫了首打油詩:

開東城,西子不來

開南城,西子不來

開北城,西子不來

開西城,則西子來矣,西子來矣

批卷的老師看了,要求800字作文,卻只寫了38個字,還無厘頭搞怪。大筆一揮:

零分作文!

第二次考試,題面是:以《孟子》裡如“此則動心否乎?”的一則故事寫不低於800字的作文。

結果金聖歎本性難改,在考卷上寫:

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動動動

動動動動

一口氣寫了39個動字,批卷的老師看了,又是你!去年還算寫了一首打油詩,今年就純粹是搞事情。大筆又一揮,

零分作文!

後來別人問金聖歎:為什麼要寫39個動?

金聖歎答:孟子有名言說“四十不動心”嘛,

他只是說40歲不可以動心,那前39歲,照樣還是可以動心嘛,所以我寫了39個動字。

如此張狂,恐怕全天下除了金聖歎,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第三次考試,題面是:以“孟子將朝王”為主題寫不低於800字的作文。

金聖歎這回更絕,在卷子四角各寫一“籲”字就交卷了。

批卷的老師看了,還是你!去年還有39個字,今年一共就寫了4個字。又大筆一揮:

零分!

別人問金聖歎:為什麼寫四個“籲”呢?

金聖歎答:考題不是孟子覲見王嗎?怎麼見呢,

肯定是騎馬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來來,騎馬不就是“籲”!

金聖歎連考了三次試,一次比一次考得不正經,一次比一次考得放蕩不羈。

明清科舉考試,只限制考八股文,每一個字都要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文人的思想和才華受到了極大的束縛。

少年金聖歎,便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衝擊陳舊的弊端,以絕對的自由,對抗迂腐制度,實現自我覺醒。

2

一連三年,金聖歎承包了市面上最火的零分作文。

許多人質疑,這個自毀前途的考生,是怪才?還是真傻?

第四次考試,金聖歎一反常態:年年拿零分,還真以為我不行?

這一次,金聖歎正兒八經地坐在考場裡,直接就拿了鄉試第一。

考中之後,大家都以為他要當官,大展宏圖去了。誰知道他選了個最冷門的職業:

扶乩(知識點:此字讀jī)

扶乩是當時爆冷職業,主要工作是請仙佛鬼神附體,進行占卜。今天我們玩的碟仙、筆仙,都是當時金聖歎玩剩下的。

但即便是最邊緣的職業,金聖歎也玩出了新高度,成為了扶乩的高手。連葉紹袁、姚希孟等文壇大咖,都登門邀請金聖歎扶乩占卜。

這就是金聖歎,他用最玩世不恭的態度過枯燥乏味的生活,用對抗,來抵達內心,用嘲弄,來抵達彼岸。

金聖歎9歲讀私塾,一上課就昏昏欲睡:

學《四書五經》太無聊,整天就知道子曰子曰的。

不愛讀四書五經的金聖歎,偷偷在課堂上讀《水滸傳》《西廂記》。

那是萬曆年間,《水滸傳》被視為犯上之書,《西廂記》被視為淫穢之書。光天化日,翻這兩本書,是大逆不道。

可金聖歎不但讀禁書,還批禁書。12歲,金聖歎手抄《水滸傳》,做評點注釋,只花費了5個月就全部評點完成。

幾年後的一個冬夜,窗外下著鵝毛大雪,金聖歎擁著炭火重讀《水滸傳》,突然靈光一閃:

108將的結局實在太喪,何不讓好漢們的命運定格在最輝煌時刻。

金聖歎說:讀書不就是讀一場夢嗎?如果夢都醒了,那讀書還有什麼意思呢?

金聖歎大筆一揮,把120回的後50回刪了個乾乾淨淨。

金聖歎批點水滸傳

蘇州城的地下書商都炸了:閣下何不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但沒想到的是,金聖歎刪節版《水滸傳》一經問世,便在市場大賣,在中國暢銷了300多年。

著名史學家錢穆只有小學學歷,他對《金批水滸》愛不釋手。

錢穆說:是《金批水滸》教會了我讀書方法,我一生用《金批水滸》教的讀書方法來閱讀和研究一切著作。

批完《水滸傳》,金聖歎還不過癮,接著批《西廂記》,如癡如狂,自己入戲成了男主角,竟然出不了戲,三四日不言不語,茶飯不思。

金聖歎評注的《西廂記》出版後,成了爆款,人手一冊。連順治帝都瘋狂愛上了聖歎版《西廂記》。

金聖歎還給天下書籍排座次,評《離騷》第一,《莊子》第二,《史記》為第三,《杜詩》為第四,《水滸》為第五,《西廂》第六。

這一排座,很多文人就認為是觸犯了自己審美,極為不爽,組團沖到他家大門口大罵:

離經叛道,膽大妄為,斯文敗類!

罵聲越多,金聖歎越爽,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是自己忘我的活著。寧可在自己的世界裡孤獨,也絕不去別人的世界裡苟同。

要說狂吧,恐怕全天下也再難找到金聖歎這般。

可他的狂和詼諧是建立在真才學的基礎上的,更多的是一種讀書積累到足夠量之後的頓悟,從而真的把書讀活了,最終看到了別樣的天地。

金聖歎批註《西廂記》

3

除了批書,金聖歎還愛批人。

深夜,一盞青燈,他靠在太師椅上,面對浩瀚書海,開始批古人:

劉辰翁嘛,是個奴才

蘇軾嘛,沒有大局觀,

晏殊的才氣嘛,如癡狗咬塊

……

他把能批的、不能批的歷代文豪逐一批個遍。

他批起人來,連自己的親舅父也不放過。

金聖歎舅父是文壇領袖錢謙益,李自成進京後,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入關,他又投降當了清朝禮部侍郎,是個牆頭草,隨風倒。

錢謙益八十壽誕,金聖歎奉母命被迫前往祝壽。

酒席上,嘉賓們都在政治互吹,對錢謙益溜鬚拍馬。有人起哄:都說錢大人的外甥是大才子,還不快寫幾句,讓我們見識見識。

金聖歎也不推辭,左手握著雞腿,右手捉筆,寫了幅對聯:

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誰也不曾想到金聖歎會將自己的舅父罵了個狗血噴頭。

在志向面前,秉存高潔,不避親我。絕不卑躬屈膝,養浩然正氣,挺一身脊樑。

大多數人在金錢和誘惑的面前,人的底色就出來了,可金聖歎卻用自己的硬骨頭,保留了讀書人最後的體面,最高的尊嚴。

4

金聖歎有一陣,到蘇州報國寺閑住,深夜失眠,便起來找寺院方丈,開口借幾本佛經來批點。

方丈久仰他大名,怕他在佛經上亂塗亂畫,硬是不借。

金聖歎撒潑耍賴,一屁股坐在方丈禪房裡不走。方丈無奈說:我出一聯,你若能對上,就答應你。若對不上,那就免談。

金聖歎滿口答應,請方丈說出上聯。

此時正值深夜時分,二更已過,三更未到。方丈脫口就說出上聯:

深夜二更半。

金聖歎苦苦思索,卻沒能對出下聯,只好悻然而去。但誰也不曾想到,這一遺憾,金聖歎卻用了一生去解答。

1661年,蘇州吳縣一位新縣令上任。新縣令搜刮無度,打死無辜百姓,金聖歎早就想治他。帶著百姓聚于孔廟,哭著請求罷免新縣令。

可歎自古讀書人多狂狷,自古讀書人多道義,自古讀書人多囹圄。金聖歎狀沒告成,反被倒打一耙,被誣陷為:鼓動謀反。

這場“哭廟案”下來,金聖歎等18名士人被判處死刑,秋後斬首。陰森大牢內,金聖歎面對牆壁發呆,有一夜突然欣喜若狂,要找兒子來有要事相告。

兒子來了,以為父親要交代要事,結果只是讓他給報國寺方丈帶五個字:

中秋八月中。正好對方丈的上聯:深夜二更半。

那天,深秋落葉滿寺,竹林向晚,方丈在青燈下獨坐,半天隻說出一句:妙對!妙對!

只是金聖歎對出了下聯,卻再也無緣批點佛經。

這就是真的讀書人,寧可捨命,卻不舍風流,寧可深陷牢獄,也不舍妙趣橫生。

行刑前夕,金聖歎依舊放浪形骸,盡情“表演”著自己的人生,他為自己的人生點綴,為自己的人生收場。我的人生不需要別人的評點,我一個人來詮釋,這就足夠了。

他叫住獄卒:我要寫遺書。

等紙硯拿來,遺書上,令世人驚歎的是,金聖歎寫的不是分割財產,也不是後事如何安排,而是:

花生米和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

這就是金聖歎,既然與天鬥,我鬥不過,與地鬥,我也鬥不過,那就索性對這個世界吐口水,去消解、去抵抗,去瓦解這個世界的醜陋百態。

我也曾學聖歎先生,將花生米和豆腐乾同嚼,不曾吃出火腿味,卻吃出了滿滿的聖歎味。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而金聖歎卻是從從容容,真正的讀書人從不怕死,死只是一場沒有返程的遠行。

金聖歎的字

5

1661年8月7日。法場上,秋風斷腸。劊子手的鬼頭刀已經磨好。行刑之前,金聖歎的兒子望著即將永訣的父親,哭成淚人。

金聖歎安慰兒子,說: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

隨即吟出上聯:

蓮(憐)子心中苦。

兒子跪在地上肝腸寸斷,哪有心思對對聯。金聖歎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

梨(離)兒腹內酸。

父子情一場,只需十個字,便肝腸寸斷,催人淚下。

金聖歎在內18個犯人,披枷戴鎖,走向刑場,皆瑟瑟發抖,唯53歲的金聖歎如打馬過街,閒庭漫步。

行刑將至,劊子手遞上一碗送行酒。金聖歎仰頭暢飲,大呼: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酒罷,金聖歎對劊子手說:喂,第一個先砍我的頭吧。

劊子手不屑:將死之人,談什麼條件?金聖歎說:我耳中有兩張銀票,你若先砍我就都歸你。

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酒,手起刀落,第一個斬了金聖歎。待人頭落地,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急忙打開。

只見一個寫著“好”,另一個寫著“疼”。

除了金聖歎,在中國的歷史上,如此赴死之人,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金聖歎死後,官府查抄金聖歎的家,沒什麼財產,只有幾案頭未批的古書。書被官兵付之一炬,剩下滿地灰燼。

2

一連三年,金聖歎承包了市面上最火的零分作文。

許多人質疑,這個自毀前途的考生,是怪才?還是真傻?

第四次考試,金聖歎一反常態:年年拿零分,還真以為我不行?

這一次,金聖歎正兒八經地坐在考場裡,直接就拿了鄉試第一。

考中之後,大家都以為他要當官,大展宏圖去了。誰知道他選了個最冷門的職業:

扶乩(知識點:此字讀jī)

扶乩是當時爆冷職業,主要工作是請仙佛鬼神附體,進行占卜。今天我們玩的碟仙、筆仙,都是當時金聖歎玩剩下的。

但即便是最邊緣的職業,金聖歎也玩出了新高度,成為了扶乩的高手。連葉紹袁、姚希孟等文壇大咖,都登門邀請金聖歎扶乩占卜。

這就是金聖歎,他用最玩世不恭的態度過枯燥乏味的生活,用對抗,來抵達內心,用嘲弄,來抵達彼岸。

金聖歎9歲讀私塾,一上課就昏昏欲睡:

學《四書五經》太無聊,整天就知道子曰子曰的。

不愛讀四書五經的金聖歎,偷偷在課堂上讀《水滸傳》《西廂記》。

那是萬曆年間,《水滸傳》被視為犯上之書,《西廂記》被視為淫穢之書。光天化日,翻這兩本書,是大逆不道。

可金聖歎不但讀禁書,還批禁書。12歲,金聖歎手抄《水滸傳》,做評點注釋,只花費了5個月就全部評點完成。

幾年後的一個冬夜,窗外下著鵝毛大雪,金聖歎擁著炭火重讀《水滸傳》,突然靈光一閃:

108將的結局實在太喪,何不讓好漢們的命運定格在最輝煌時刻。

金聖歎說:讀書不就是讀一場夢嗎?如果夢都醒了,那讀書還有什麼意思呢?

金聖歎大筆一揮,把120回的後50回刪了個乾乾淨淨。

金聖歎批點水滸傳

蘇州城的地下書商都炸了:閣下何不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但沒想到的是,金聖歎刪節版《水滸傳》一經問世,便在市場大賣,在中國暢銷了300多年。

著名史學家錢穆只有小學學歷,他對《金批水滸》愛不釋手。

錢穆說:是《金批水滸》教會了我讀書方法,我一生用《金批水滸》教的讀書方法來閱讀和研究一切著作。

批完《水滸傳》,金聖歎還不過癮,接著批《西廂記》,如癡如狂,自己入戲成了男主角,竟然出不了戲,三四日不言不語,茶飯不思。

金聖歎評注的《西廂記》出版後,成了爆款,人手一冊。連順治帝都瘋狂愛上了聖歎版《西廂記》。

金聖歎還給天下書籍排座次,評《離騷》第一,《莊子》第二,《史記》為第三,《杜詩》為第四,《水滸》為第五,《西廂》第六。

這一排座,很多文人就認為是觸犯了自己審美,極為不爽,組團沖到他家大門口大罵:

離經叛道,膽大妄為,斯文敗類!

罵聲越多,金聖歎越爽,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是自己忘我的活著。寧可在自己的世界裡孤獨,也絕不去別人的世界裡苟同。

要說狂吧,恐怕全天下也再難找到金聖歎這般。

可他的狂和詼諧是建立在真才學的基礎上的,更多的是一種讀書積累到足夠量之後的頓悟,從而真的把書讀活了,最終看到了別樣的天地。

金聖歎批註《西廂記》

3

除了批書,金聖歎還愛批人。

深夜,一盞青燈,他靠在太師椅上,面對浩瀚書海,開始批古人:

劉辰翁嘛,是個奴才

蘇軾嘛,沒有大局觀,

晏殊的才氣嘛,如癡狗咬塊

……

他把能批的、不能批的歷代文豪逐一批個遍。

他批起人來,連自己的親舅父也不放過。

金聖歎舅父是文壇領袖錢謙益,李自成進京後,他投靠了南明奸相馬士英。清兵入關,他又投降當了清朝禮部侍郎,是個牆頭草,隨風倒。

錢謙益八十壽誕,金聖歎奉母命被迫前往祝壽。

酒席上,嘉賓們都在政治互吹,對錢謙益溜鬚拍馬。有人起哄:都說錢大人的外甥是大才子,還不快寫幾句,讓我們見識見識。

金聖歎也不推辭,左手握著雞腿,右手捉筆,寫了幅對聯:

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誰也不曾想到金聖歎會將自己的舅父罵了個狗血噴頭。

在志向面前,秉存高潔,不避親我。絕不卑躬屈膝,養浩然正氣,挺一身脊樑。

大多數人在金錢和誘惑的面前,人的底色就出來了,可金聖歎卻用自己的硬骨頭,保留了讀書人最後的體面,最高的尊嚴。

4

金聖歎有一陣,到蘇州報國寺閑住,深夜失眠,便起來找寺院方丈,開口借幾本佛經來批點。

方丈久仰他大名,怕他在佛經上亂塗亂畫,硬是不借。

金聖歎撒潑耍賴,一屁股坐在方丈禪房裡不走。方丈無奈說:我出一聯,你若能對上,就答應你。若對不上,那就免談。

金聖歎滿口答應,請方丈說出上聯。

此時正值深夜時分,二更已過,三更未到。方丈脫口就說出上聯:

深夜二更半。

金聖歎苦苦思索,卻沒能對出下聯,只好悻然而去。但誰也不曾想到,這一遺憾,金聖歎卻用了一生去解答。

1661年,蘇州吳縣一位新縣令上任。新縣令搜刮無度,打死無辜百姓,金聖歎早就想治他。帶著百姓聚于孔廟,哭著請求罷免新縣令。

可歎自古讀書人多狂狷,自古讀書人多道義,自古讀書人多囹圄。金聖歎狀沒告成,反被倒打一耙,被誣陷為:鼓動謀反。

這場“哭廟案”下來,金聖歎等18名士人被判處死刑,秋後斬首。陰森大牢內,金聖歎面對牆壁發呆,有一夜突然欣喜若狂,要找兒子來有要事相告。

兒子來了,以為父親要交代要事,結果只是讓他給報國寺方丈帶五個字:

中秋八月中。正好對方丈的上聯:深夜二更半。

那天,深秋落葉滿寺,竹林向晚,方丈在青燈下獨坐,半天隻說出一句:妙對!妙對!

只是金聖歎對出了下聯,卻再也無緣批點佛經。

這就是真的讀書人,寧可捨命,卻不舍風流,寧可深陷牢獄,也不舍妙趣橫生。

行刑前夕,金聖歎依舊放浪形骸,盡情“表演”著自己的人生,他為自己的人生點綴,為自己的人生收場。我的人生不需要別人的評點,我一個人來詮釋,這就足夠了。

他叫住獄卒:我要寫遺書。

等紙硯拿來,遺書上,令世人驚歎的是,金聖歎寫的不是分割財產,也不是後事如何安排,而是:

花生米和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

這就是金聖歎,既然與天鬥,我鬥不過,與地鬥,我也鬥不過,那就索性對這個世界吐口水,去消解、去抵抗,去瓦解這個世界的醜陋百態。

我也曾學聖歎先生,將花生米和豆腐乾同嚼,不曾吃出火腿味,卻吃出了滿滿的聖歎味。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而金聖歎卻是從從容容,真正的讀書人從不怕死,死只是一場沒有返程的遠行。

金聖歎的字

5

1661年8月7日。法場上,秋風斷腸。劊子手的鬼頭刀已經磨好。行刑之前,金聖歎的兒子望著即將永訣的父親,哭成淚人。

金聖歎安慰兒子,說:哭有何用,來,我出個對聯你來對。

隨即吟出上聯:

蓮(憐)子心中苦。

兒子跪在地上肝腸寸斷,哪有心思對對聯。金聖歎說:起來吧,別哭了,我替你對下聯——

梨(離)兒腹內酸。

父子情一場,只需十個字,便肝腸寸斷,催人淚下。

金聖歎在內18個犯人,披枷戴鎖,走向刑場,皆瑟瑟發抖,唯53歲的金聖歎如打馬過街,閒庭漫步。

行刑將至,劊子手遞上一碗送行酒。金聖歎仰頭暢飲,大呼: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酒罷,金聖歎對劊子手說:喂,第一個先砍我的頭吧。

劊子手不屑:將死之人,談什麼條件?金聖歎說:我耳中有兩張銀票,你若先砍我就都歸你。

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酒,手起刀落,第一個斬了金聖歎。待人頭落地,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急忙打開。

只見一個寫著“好”,另一個寫著“疼”。

除了金聖歎,在中國的歷史上,如此赴死之人,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金聖歎死後,官府查抄金聖歎的家,沒什麼財產,只有幾案頭未批的古書。書被官兵付之一炬,剩下滿地灰燼。